摘要:电力系统具有范围广、线路长的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配电故障发生率,影响到配电运行的可靠性。配电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导致各种配电故障的发生,影响到用户的生活以及生产,给电力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供电企业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保证配电运行的可靠安全,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保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内涵;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1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内涵
供电系统可靠性主要包括电源可靠性和系统可靠性。我国《民用电气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供电电源可靠性。对于一级负荷供电系统,需设置两个电源进行供电。如果其中一个电源出现问题,另一个电源将承担供电任务;对于二级负荷供电系统,必须设置两条回路,回路中可设置电缆或者架空线,以有效解决小范围供电困难的问题;对于负荷较高的系统,还需加设应急电源,避免故障时发生大面积停电现象。如果建筑物中设置两个电源,需采用同级电压的供电方式,以提升电压利用效率。不同地区的供电需求和供电条件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级别的供电电压。《民用电气设计规范》中也明确规范了系统可靠性,先在供电过程中采用两条供电线路,如果其中一条线路出现问题,另一条线路必须满足所有级别的供电需求;对于10kV供电系统,配电技术需在两级以上,且采用环式或者树干式电网构建方式。
2 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2.1 技术因素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力系统获得了飞跃式进步,配电网技术不断改进。传统电力企业一直存在重发电、轻配电的情况,导致我国配电网建设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出现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需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配电网技术水平。
2.2 管理因素
电力企业的用电管理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电力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上级供电任务的下达,轻视用电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注度严重不足。供电过程中,造成电网断电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或者事故。人为断电是计划性断电,但由于断电计划不合理和断电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电力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频发。如果各部门间未做好协调工作,必将导致停电事故处理中发生更多漏洞,如停电次数增加、停电时间延长等,影响供电可靠性。
2.3 自然灾害因素
自然灾害是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配电线路和电网设备等长期工作于户外,因此风、雨及雷电对电网的损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野外地区,恶劣环境对电线的损害更大。同时,河流的地质作用易导致杆塔出现倾斜和倒塌事故,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3 提升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措施途径
3.1 进一步合理规划与设计
电力系统供电线路布局一方面,应当强化供电系统的顶层设计与供电线路的整体布局规划,在科学有效地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用户的同时,将提升供电可靠性作为供电系统建设布局总目标。在对变电站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将其纳入规划整体构架,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的电力负载预估,合理确定变电站建设点与足够的建设容量。另一方面,应当推进对旧有线路的合理改建与调整,在对旧有线路整体评判的基础上,分析线路建设薄弱点,对供电可靠性较差的线路及时改造,可以在改造之前根据线路实际状况与用户需求采取一定保障措施,诸如安装联络开关、熔断器或者隔离开关等方法,有效减少因该条分支线路的改造或检修而对主要供电线造成的供电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进一步加强电力系统供电设施设备保养与维护
电力系统设施设备是系统基础单元,也是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元件。在加强电力系统供电设施设备保养与维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首先,在电力系统建设之初的元件设备选取时进行严格筛选,尽量选用高质量、高性能,安全系数高、可靠性强的基础设施,铺设线路时尽量选用故障率低的绝缘材质代替裸导线,提高电网绝缘化覆盖率;其次,及时对设施设备进行检修,对于老旧元件则要及时更换,因为使用年限过长、型号老旧的设备,发生用户停电等供电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及时检修与更换必不可少;最后,注意采取有效的防风、防雨以及防雷电措施,切实加强设施设备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注意防止供电外露设施设备遭受物理性破坏,如车辆撞击、盗取、施工作业损坏等,要对外露供电设备设置明显警示牌或保护栏,从而减少可避免的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安全系数。此外,切实加强社会群众对供电设施设备的保护意识,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常识的广泛宣传。
3.3 进一步强化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监测与科学管理
严格规范安全例行工作。首先,要强化电力系统供电安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与细化供电安全管理机制和具体监测措施,并切实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其次,守牢安全底板,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一方面要彻底排查电力系统自身的供电安全隐患与漏洞,及时并科学安排技术人员检修作业,有效降低计划性停电次数与时长,为用户提供相对更为稳定的供电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对供电用户进行一定的用电安全检查,确保各供电用户能够安全并正确用电,减少因供电用户不当使用造成的停电、短路等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问题;最后,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注意提高对供电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科学的供电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有效提高对事故的响应速度,在停电等供电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进行现场处理,提高检修工作效率,从而大大缩短停电等事故持续时间。
3.4 完善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在配电运行和管理中应用,有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动化,朝着综合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借助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配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保证配电运行的安全和可靠。加强配电网的自动化是为了保证供电工作更加可靠,有效减少事故处理的时间,缩小停电范围,保证配电系统的经济性,减少维护和维修的成本,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水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现阶段,我国电网建设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技术的革新,借助配电自动化技术实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故障处理提供有效依据。借助自动化系统能监测和计算线路的磨损情况,保证线路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借助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消除故障隐患。借助自动化系统可以监测用户计量表,防止窃电行为的出现,避免窃电行为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操作,快速开展故障隔离工作,实现电力的快速恢复。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电力的要求不断提升。电力企业需完善电力系统,构建配套设施。目前,我国配电网电力系统的建设在安全、可靠、限时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需加大电力系统的优化力度,保障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润富.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J].科技风,2017(26):177.
[2]董学平.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配电网运行可靠性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7(36):98-99.
[3]陈浩生.基于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7(12):61-62.
[4]刘金涛.供电企业配网运行安全管理与供电可靠性技术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4):202.
论文作者:魏小森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8
标签:可靠性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线路论文; 供电系统论文; 设备论文; 电网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