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从国际银行并购看我国银行业整合趋势

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从国际银行并购看我国银行业整合趋势

童文俊[1]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业并购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观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叁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崔荣[2]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从国际银行并购看我国银行业整合趋势》文中指出主题词 银行业;并购重组;原则构想<WP=1><WP=2>

辛显镇[3]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工业化集中而出现的金融资本集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然会呈现出跨越国界的趋势,而并购为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提供了有效途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境外并购逐渐成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银行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境外并购,商业银行不但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经营网络,能够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而且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当前,全球范围的银行并购浪潮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谋求境外并购,抢占国际金融市场,迄今已有建行、工行、中行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并购了境外银行。随着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式逐渐由申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向申设和并购并举。从宏观层次上看,我国经济连续实现强劲增长,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升值加快,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依然存在,再加上次贷危机使许多境外银行陷入经营困境,这都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境外扩张提供了很好的时机。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把握这种发展机遇并迎接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是一个充满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弥补目前的研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提出个人的创新点,希望能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对银行境外并购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有关银行并购的理论综述和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商业银行的境外并购活动涉及经济金融的多个方面,是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银行并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指出了本文所研究的银行并购,是中国大陆境内的商业银行对境外的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它既包括对境外提供同类金融产品的机构进行扩大规模减少成本式的横向并购,同时也包括对境外提供不同金融产品的机构所进行全能服务式的混合并购。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银行境外并购的作用,银行的境外并购是商业银行实行全球化经营策略,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规模,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有效的发展战略。第叁部分论述了国外银行业并购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银行业并购的特点。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金融强国,美国的银行业并购起源最早、发展最迅猛、影响也最广泛,因此,对美国银行业并购的分析必不可少。最近几年,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银行并购活动发展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与中国银行业现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对其研究有积极借鉴作用。国际银行业并购风起云涌,虽各不相同,但也有共性,文章总结了这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活动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接下来的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部分将研究视角从国外转向国内,重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活动的现状,总结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国内并购案例的特点,或者说是存在的问题。当然,这部分开头还有一个小引子,比较了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两种方式——新设投资与境外并购——的利弊,文章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从利润最大化角度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提出,现实中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究竟采取那种方式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本部分还包含关于银行境外并购绩效的一个实证分析,即借助“股权收益率”模型对工银亚洲并购华比富通银行的绩效做了简单分析,虽然仅仅从财务的角度分析银行并购的绩效,可能说服力不够强,但是,这至少是研究该问题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在研究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部分的最后,则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境外并购的意义。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也是研究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即在所有前述内容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策略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国外银行是时代的选择,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参加跨国并购仍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全球布局的宏观规划,网点地理分布不合理,层次较低;新技术的开发滞后,金融创新能力弱;人才匮乏,适合跨国银行经营管理的人才短缺等。文章认为,这些问题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解决,包括:制定清晰合理的境外并购发展战略;培养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成立专业高效的银行并购团队;选择适当的并购时机,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完善银行的境外并购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其他方面注意的问题。本文核心观点是,我国银行通过实施境外并购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既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应大胆的借鉴和学习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以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境外并购战略,以建立有效的规范与可行的制度为基础,不失时机的推进境外并购的实践,努力培育和完善并购市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境外并购之路。围绕这一核心观点,文章的基本观点包括:(1)银行的境外并购是商业银行实行全球化经营策略,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规模,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有效的发展战略。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实践证明,并购是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是商业银行实现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花期银行、汇丰银行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银行并购活动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这为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研究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成败经验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式逐渐由申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向申设和并购并举。境外并购必将成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途径。(4)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国外银行是时代的选择,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要把握机遇、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并购活动。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暂时应该以练好内功、推进自身改革为主,但可以着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创新点包括:(1)利用“股权收益率”模型分析了工银亚洲并购华比富通银行的绩效。这部分数据的取得来源于工银亚洲2001-2007年公布的年报。这一实证分析从财务的角度证明了境外并购能够带来银行绩效的提高。(2)紧密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现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境外并购活动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目前国内已发表的有关银行并购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系统对这一问题的总结和研究。本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主要有:(1)对境外并购活动的细节把握还不够深入、具体。譬如并购方式的选择、并购中的尽职调查等论述不够具体。并购后的整合对并购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但整合涉及到财务、文化、管理及组织体系等很多方面,文中只涉及了其中的部分,对财务的整合没有涉及。这主要是本人的理论水平有限、加之没有实践经验所致。(2)对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特点,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具体的例证较少。可考虑在每一个特点的论述中,加入实际的例子分析,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周恩静[4]2012年在《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以来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银行业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同时受到不少诟病。华尔街的蜕变,不仅暴露了银行业的脆弱性,也引发了有关未来银行经营模式与转型方向的思考。尽管当前欧债危机仍在发酵,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向好仍然缺乏强有力支撑,但总的看,危机发生后,那些经营范围狭窄、资产规模偏小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和逆周期经营能力也相对较弱,而长期以来坚持走综合化、国际化经营道路的大银行,虽然在危机中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生存发展能力普遍较强。可见,与小银行相比,大银行往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成为一家大银行,既可以通过内源积累的方式逐步成长,也可以通过并购等途径快速做强。根据汇丰、花旗等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但凡能最终成为大银行的,既要重视内源积累,也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并购跨越赶超。为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虽然类似“银行并购到底创造多少价值”的讨论不会完全停止,但银行并购显然仍是一个极具理论探讨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所以,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以提升中国银行竞争力为目标,以深化金融改革为主线,以银行并购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经济学相关理论,剖析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的内在本质,对银行并购的动因、绩效及绩效的动因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对银行并购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针对银行并购的动因,概括提炼了包括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交易费用、降低风险动因、获得协同效应等在内的一系列观点;同时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高起点和诸多有利条件。为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精心选取“中外比较研究”这一新的视角,即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业并购在动因、绩效及绩效的动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更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力图为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本文提出了这样几个初步结论:一是强调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购仍是中国银行业做大做强、追赶先进的重要途径,应当继续鼓励、大胆实践;二是强调银行并购必须坚持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内,不排斥外部力量,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强全方位合作,在引资的基础上做好引智、引制等工作,用他山之石攻克己玉,提升发展能力;叁是强调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管规则,为我国银行业并购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在坚持效率、安全、适度规模等前提下,尝试推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金融机构与部分工商企业之间的渗透,努力在中国金融中心城市打造若干个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金融旗舰”,支撑中国银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角逐中扩大话语权,赢得新优势。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从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对并购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国内外有关并购的研究成果做了综述,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全文的结构安排做了介绍。第二章为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构成全文分析框架的叁大视角:动因视角、绩效视角以及绩效的动因模式视角;总结了宏微观两大类动因,提出了财务及生产率(规模、技术)两大绩效评价指标,并分析了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类型,就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初步提出了两个假说,为后面章节的比较分析奠定了理论分析框架。第叁章为中外银行并购的动因比较。通过对近百年来并购历程的回顾,着重分析了国内外银行业在不同阶段实施并购的主要动因及其变化;概括了不同并购动因的基本特点,为今后国内银行的并购行为提供理论借鉴。第四章为中外典型银行并购的绩效比较。介绍了国内外银行并购的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对花旗银行与工商银行、汇丰银行与浦发银行曾经实施的并购行为进行绩效分析与比较,分别采用财务指标因素分解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分析,得出绩效比较的综合结论。第五章为银行并购绩效之动因模式的中外比较。通过选取若干变量,基于DEA测度值,并就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在数理统计意义上揭示中外银行业并购绩效动因模式的不同特征,从而为下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业并购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通过计量分析,在经验上部分验证了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个理论假说。第六章为推动我国银行业并购活动健康开展的政策建议。分析了国际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障碍与困难;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实施并购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一是着重对银行并购进行全面的“中外比较”,并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并购绩效的动因模式“叁位一体”的视角,构建了并购比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应该说,单一对动因或绩效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将动因和绩效结合起来,对“绩效的动因模式”进行论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国内银行业并购绩效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体制性原因。二是搜集、整理、汇总国内外典型银行的大量年报,用“中外比较”的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案例分析。本文重点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工行、中行、建行等叁大国有银行,招商、浦发、兴业等叁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摩根大通、花旗、美银、汇丰、渣打、日本叁菱东京FJT等六家国外银行的年报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进行DEA(数据包络)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了上述银行并购的绩效比对结论。本文在第五章引入参数分析方法,基于Ricardo Correa(2008)的回归模型,将“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大指标设为DEA分析的测度值,分析了宏观动因与微观动因对并购绩效的不同影响,提出并验证了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个“理论假说”。(假说一:在宏观动因模式下,宏观动因对银行并购绩效的规模效率必然在统计上显着,而对其纯技术效率不一定在统计上显着;当且仅当宏观动因属于内涵式跨国并购时,其对并购的纯技术效率在统计上也为显着。假说二:出于微观动因的银行并购,其内涵式增长动因对纯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着,其外延式增长动因对规模效率在统计上显着。详见第二章。)应该说,一直以来,有关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绝大多数使用DEA测度方法与财务指标因素分析法,较少使用参数方法进行计量回归,而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叁是用比较充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综合经验判断与数据支撑,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战略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策略。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六种并购模式,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银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失时机实施并购,用微观动因(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并购行为,同时满足政府鼓励并购的宏观动因(稳定中国金融体系、提高对外竞争力)与银行实施并购的最终目标(提高“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大指标),做到政府与银行双赢。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一是因为国内银行并购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特别是未发生过类似花旗银行并购旅行者公司这样的“强强并购”,力量悬殊的“强弱并购”不足以说明并购方通过并购带来的业绩影响,所以对并购绩效的分析能说明问题,但缺乏精确度(当然,2010年8月中国平安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以及部分现金认购深发展52%的股权,交易金额达到291亿元,并于2012年1月份宣布即将把深发展A(SZ000001)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可以作为今后研究国内“强强并购”的典型案例)。二是本文说理较为充分,能够揭示一些趋势和规律,但搜集的统计样本和数据仍然偏少,难以对并购绩效进行充分深入的定量分析,降低了本文分析过程与所得结论的严密性。这两方面将是本课题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李咏梅[5]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国际化是银行参与开放世界竞争的前提,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归宿,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表现为资源配置、生产经营与贸易以及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而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指一国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各国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资金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动员、筹集、运用和流动,它建立在全球贸易、跨国投资和科技进步等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并表现出了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和金融监管全球化的特征。金融全球化导致一国甚至全球金融系统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得各国银行业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已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已经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和外资银行的咄咄逼人之势,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迎战,更应该主动地进攻。“十六大”报告和“十一五”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实施要求,促使我国银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因此,对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意义极强的经济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极强的经济实践命题。银行国际化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指一国银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本国银行的向外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外国银行的开放。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与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的结合,构成了银行国际化的全部内容。论文将研究的内容界定在是我国银行的向外发展问题。目前,我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下称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在金融结构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国际化经营的重任,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重点在于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在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如下的论证主线:对银行国际化动因进行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分析,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历程和原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实水平,通过构建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结合当今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表现,提出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和路径选择。论文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1)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又在哪里?(2)银行国际化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世界各国大银行的国际化轨迹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又带来什么样的借鉴和启迪?(3)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其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主要是在哪些方面?(4)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采取什么样的推进策略和路径选择,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在具体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问题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首先对论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研究的内容上则着重于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和发展问题;同时总结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问题,对于适应我国银行进一步开放、适应我国银行自身发展和有效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借鉴跨国公司理论,对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这些理论在解释银行国际化发展动因方面存在的优缺点。论文借鉴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建立银行国际化微观经济学分析模型,得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力在于存在比较利益的结论;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背景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第叁,总结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求得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性结论和有益启迪。在归纳总结别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代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借鉴,即银行国际化必须是适应国情的渐进式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必须实施适时的金融改革的叁点启示。第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实水平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是研究发展对策的基础。论文回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和主要业务指标占比分析,对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借鉴国内外对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世界主要大银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分析了重组改制上市对提升国有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五,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最终要解决银行在哪里以及主要采取何种有效措施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问题。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现实发展状况,依据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步骤和目标,论文提出了目标市场的渐进式扩展、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以及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经营的推进策略。第六,银行国际化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而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当今银行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藉以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式。论文在对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主要境外扩张途径的分析基础上,深入阐释了银行跨国并购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动因,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内外部条件和相应的战略决策。第七,与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接轨,是控制银行风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对国际监管动因和内容的分析,着重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深入探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原因,得出银行国际化必须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政府搭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平台的叁点思路。第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竞争力理论及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资料的获取上,直接占有了第一手的最新世界1000家银行数据,保证了数据间的可比性和真实性。第叁,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对策时,提出了境内外机构应实行一体经营的联动机制观点,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联动营销和联动创新的思路。第四,在我国商业银行本土化经营研究方面,提出了海外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应遵循产品导向原则的见解,并据此提出对海外机构与海外业务进行重整的观点。第五,借鉴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历史经验,依据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应分“叁步走”的战略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六,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格局,从正反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沉重压力和良好机遇。

周绮[6]2007年在《从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看我国银行业改革》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呈现出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大型化的趋势,对国际银行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介绍国际银行并购特征、银行并购动因和效应的基础上,对银行业发展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制订银行发展战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走全能化的并购之路。

韦颜秋[7]2010年在《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2005年叁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为标志,我国外资并购进入阶段性引资高峰期。战略引资只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准确客观评价外资并购的效果,将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巨头纷纷从海外撤资,我国商业银行的外资股份也不可避免。因此,全面评价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关键影响途径,具有时效性和迫切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就这一命题进行深入而又细致的探讨。本文重点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影响的综合效应及其主要影响路径。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中东欧国家外资并购的实践,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中提出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的实际,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表现出发,系统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深入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综合影响,及其关键影响路径。本文选取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为重点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整理2003年至2008年指标数据,在考察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表现基础上,试图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方向、程度及其关键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性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外资进入程度与效率和稳定性呈正相关性;外资并购通过产权制度和市场结构主要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产生影响;外资并购通过降低不良贷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监管水平、改善市场行为和健全产权制度等主要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影响。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增强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陈鹭[8]2005年在《从国际银行业并购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文中认为“银行并购”就是指通过产权交易对银行产权制度、治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银行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银行并购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和跨国并购四种主要形式。产业组织理论是银行并购的理论基础,当今西方理论界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经理理论。 从时间上看,银行并购的历史和银行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但被学术界公认的有影响的银行并购发端于19世纪末,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第一次浪潮,20世纪50—80年代为第二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目前为第叁次浪潮。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且一浪高过一浪,存在广阔的宏观背景和深刻的微观动因。就宏观背景而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国内外经济环境向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升温的企业并购都是促成银行并购的重要外部因素。就微观动因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全球银行业并购的最基本动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由美国延伸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不仅发达国家成为其中的热点,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卷入其中。中国银行业并购活动历史并不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在银行并购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与国际比较,并购动机特色鲜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这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动机有很大区别——国外银行并购是自主性行为,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 中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部门之一,在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的力度必然不断加强。改革的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但笔者认为并购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对不同性质的银行应采取不同的并购策略: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点是产权制度变革和治理结构改革,以此为核心,施以适当的分拆、合并、包装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则应侧重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集中,借以形成合力,增强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对抗性,从而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此外,可以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为顺应

桂泽发[9]2004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入,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对计划经济时代延袭下来的传统的银行体制、组织制度、支付制度、管理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随着“入世”进程的推进,实施再造工程后的西方跨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银行体制改革由于没有触及内部组织,进程十分缓慢。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银行按照企业再造和银行再造理论。借鉴西方银行业的成功经验,抓紧实施再造工程,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经营体制等进行适时地脱胎换骨地改造,将自身塑造成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藕合信息技术发展、接轨国际银行趋势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是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明智选择。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借鉴企业再造、银行再造理论以及现代金融组织学和管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参照西方银行再造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模式,结合我国银行实际,主要围绕什么是银行再造、为什么要进行再造以及再造什么和如何实施再造这样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的。文章在论述了银行再造的理论渊源、基本原则和银行再造的现实依据以后,集中笔墨研究中国银行再造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着重论述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再造、经营体制再造。

夏既明[10]2011年在《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合作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国对外开放银行业,银行间的国际股权合作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银行业开展股权合作已成为推动国内银行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鼓励和推动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份制改造。实践证明,国外战略投资者在帮助国内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战略投资者大规模入股国内银行,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国内银行的价值是否被低估?是否存在国有资产贱卖?外资入股比例较低,会不会真正传授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长期以来,外资会不会伺机控股,是否会引发国内金融安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投资者大规模抛售中资银行股,一些人甚至质疑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正确性。因此,开展国际股权合作的研究,吸取国际银行业股权合作的经验,掌握银行业股权合作的基本规律,对于实现中外银行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按照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动机效应分析→国际经验借鉴→国内实践及效果评估→相关问题分析→战略选择及监管建议这一逻辑顺序进行构思,并以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例,对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相关概念界定,以及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与不足点。第二章为本文理论基础部分,回顾并梳理了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银行业对外开放相关理论假说,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国银行业融入到全球市场后的利弊问题,或者说如何趋利避害地完成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第叁章对银行业进行跨国股权合作的动机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股权合作的动机上,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跨国投资的根本动机离不开资本的逐利本质,只是逐利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银行业的动机则较为复杂,有些因为国内小规模金融体系难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主动开放银行业,有些国家因银行业转轨、私有化或危机重组遇到挫折而被迫开放国内银行业。在股权合作的效应上,本章立足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角度,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总体上有利于改善东道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东道国银行的绩效与治理水平,但是实证分析表明,外资银行的母国经济波动会对东道国金融安全产生传染作用。第四章通过大量的案例比较了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银行股权合作实践,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银行股权的合作对于东道国来说,都存在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积极作用。当然,当外资取得绝对控股后,外资银行将对东道国政治经济带来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因此,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银行业开放的进程必须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对股权合作进程、外资持股比例要有一个理性的把握。第五章将研究视角投入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股权合作实践。本章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的引资背景与相关争论,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取得了初步成效,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本收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资产风险得到一定控制,一定程度地保证了国有银行运行的安全性。当然,国有商业银行上述治理绩效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注资、坏账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等多方面的合力,很难区分哪一种作用更大。第六章通过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现象,对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定价及安全预警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投资者性质、持股比例与引资目标存在偏失,为此,应通过适当的提高单个战略投资者的参股比例等措施,引进符合需要的境外投资者。二是通过比较公司估值方法及对影响国有银行估值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定价采用市净率(P/B)模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证表明股权定价基本合理,并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允价值。最后通过对银行业股权合作安全预警问题分析,创造性的设计了一套评价外资参股银行对金融安全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本章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的战略选择及监管建议。在对银行业开放战略选择上应立足现实,制定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框架,同时要坚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国家控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全面、动态的监管战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 童文俊. 复旦大学. 2005

[2]. 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从国际银行并购看我国银行业整合趋势[D]. 崔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3]. 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策略研究[D]. 辛显镇.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中外银行并购比较研究[D]. 周恩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5].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D]. 李咏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 从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看我国银行业改革[J]. 周绮.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稳定性影响研究[D]. 韦颜秋. 南开大学. 2010

[8]. 从国际银行业并购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D]. 陈鹭. 武汉大学. 2005

[9].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D]. 桂泽发.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0]. 中国银行业国际股权合作问题研究[D]. 夏既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从国际银行并购看我国银行业整合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