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新中学)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中,手风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谋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延展必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将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入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气氛建立起来。
关键词:高中音乐;手风琴;互动;教学
手风琴在我国众多乐器中应属最年轻的乐器之一,它在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手风琴是一件较完美的乐器,既具有精美的外型、合理的结构、宏大的音量、优美的音色、丰富的内涵又携带方便、能在复杂的环境下演奏,所以广受人们喜爱。
一、手风琴教学的大致介绍
手风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而言,良好的课堂互动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手风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手风琴二重奏、三重奏、手风琴台奏、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重赛作品、手风琴协奏曲等。另外手风琴经常给歌曲伴奏,掌握一定的手风琴伴奏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应当让学生经常在多种音乐形式下磨练。
手风琴教学不仅只是一个教学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大家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如:手风琴艺术史及手风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手风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介绍和了解,学生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突破手风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加深对手风琴艺术的认识。
二、将声乐知识运用于手风琴教学中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要学习声乐,为便于他们在许多手风琴演奏方面的技巧问题能很快地得到理解和领会,将声乐技术中的一些常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是可为的。须知真正的艺术是息息相关的,用歌唱中的气息比喻手风琴的风箱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练习和弦的连接时,同学们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到右手而忽视了风箱的重要性、有的左手将风箱紧紧逮住,右手腕发硬、变僵、其后果必然是发音僵硬、燥烈,学生本人也感到紧张和劳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演奏中出现的问题,我要求他们体会在演唱《亚洲雄风》或《长江之歌》时,那磅礴的气势是靠伸长脖子费劲地喊叫,还是巧妙地以腹部的气息支撑,再配合声带发出美妙、雄浑的声音,然后再在琴上作正反两种发音的比较。不言而喻,学生们很快就能树立正确的音响概念。
在《重归苏莲托》的演奏中,则要求学生们听几遍多明戈、帕瓦罗蒂和李双江的演唱录音,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特征:它实际上是在改编原曲时运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特点,即在演唱下行跳进时出现下滑音的特征而添加的装饰音,这就使乐曲更具有独特的意大利风格。学生明确了演奏要领,在演奏时不能机械地将装饰音演奏出来,而应模仿美声唱法的特点拉出一个由强至弱的力度感,努力表现歌曲原有的地方风格。
三、强化学生对曲调内在意识的理解
缺少感性认识,缺乏对多种曲调内在意识的刻画和理解,练习则常常破坏乐曲原有的意境。在这方面,我以中国传统音乐和绘画为例启发学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多以线性表现为主。一支凄婉的箫,可以吹出人生的不幸;一把忧怨的二胡,可以奏出一个民族的辛酸。在绘画中,我国的知名画家善于用清淡的笔调表现某种意境,以寄托内心的情感。如齐白石的虾,吴作人的鱼,都只是寥寥几笔,便能托出无限的意趣,日本的浮式绘也有这样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东方美学的灵魂总是围绕着“情”“意”二字下功夫的。
我国民间乐曲中的吹打乐,以演奏尖锐,音色明亮见长,但同一种类的乐器,也有南、北派,婉约、低吟、高亢、明亮之分,同是一把唢呐,我们和朝鲜人演奏起来就大相庭径,所以把握乐曲的风格是艺术处理的关键。我拉了一首《翻身的日子》作比较,这首乐曲具有典型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土风气质,开朗、泼辣,其顿音应该非常尖锐、燥烈,才能表现热烈、沸腾的喜气场面。通过各类乐曲不同风格的比较,使学生明确了音响风格的区别,学到了新的知识,在练习时就有了举一反三的收获和正确的追求目标。在演奏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时,同学们误以为舞曲就应该欢快、活跃,结果完全破坏了乐曲的原有风格。结合乐曲我告诉同学们,德沃夏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斯拉夫舞曲、狂想曲和各类体裁的乐曲,最著名的有《自新大陆》交响曲。然后放弦乐演奏的斯拉夫舞曲录音,让同学们感受节奏的动律因素和变幻的和声色彩对比,并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启发他们体会静与动的辨证关系,告诉他们艺术应讲究虚与实、动与静的相互衬托、相互转换。不管乐曲的内在风格,盲目追求快速、嘈杂并不是艺术。傅聪之所以能达到精深的艺术造诣,就与他渊博的文化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文作者:尹薇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手风琴论文; 乐曲论文; 学生论文; 斯拉夫论文; 风格论文; 乐器论文; 互动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