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7月,“中国首届产业安全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论坛主题为关注中国产业安全、共促经济和谐发展。与会人员有政府官员、高校学者等,表明产业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发展历史短、基础弱、面临的环境复杂等特点,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把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纳入产业安全的研究视野,对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的提出
1.1 产业安全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虽然产业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关于产业安全研究的经济思想却源远流长,并散见于各种学派的经济理论当中[1]。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4种:主体论者从“一国国民”在对外开放中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与获得的“产业权益总量”的比较来界定产业安全;结构论者以产业中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的比例或外国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的比较来界定;发展论者以在对外开放中一国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否受到威胁为依据;损害说以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产品的数量是否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国内产业是否造成损害来界定。
有关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包括产业损害理论、产业控制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保护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等[2]。其中,产业损害理论主要研究产品倾销对进口国产业的损害;产业控制理论侧重于外资对资本输入国产业的控制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问题;产业保护理论主要研究如何维护民族产业安全等问题;产业安全评价主要研究产业安全的发生机制及其评价等。
界定和研究产业安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依据发展观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安全。
1.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产业安全和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对高风险性产业,没有产业安全基础,就没有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幼稚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其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安全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知识生产力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维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知识生产力是自主创新的基础。知识生产力包括知识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可用论文产出情况来衡量。根据2002年的统计结果,我国科技论文产出保持上升趋势,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论文产出量相比,论文产出量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比较小,且学术水平普遍不高[3]。
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衡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只有日本、美国的1/3,韩国的1/4。一些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比如,集成电路芯片有80%左右需要进口,70%左右的数控机床依赖进口。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4]。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111宗,日本25145宗,德国15870宗,韩国4747宗,我国仅 2425宗[5]。
(2)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以低价参与竞争。低价竞争的结果是低利润,从而制约研发投入和研发活动的开展。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不到1/4,设立研发机构的不到40%,拥有发明专利的不到1/1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76%。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低于 3%就将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过低,是制约企业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6]。
(3)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健全,产业利润率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更需要有通畅的转化机制和渠道。提高成果转化率是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需要,但据统计,1985~2003年,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为30多万件,增长速度位居世界榜首,但专利技术转化率却不到10%,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成果更是少有人问津。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 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7]。
产业利润率是产业生存能力的综合反映,代表了产业在经济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进而反映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外之所以得以快速发展,原因之一是其超额的利润。而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只有2%~3%,低于整个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5%~6%)[8]。
(4)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资依赖较大。2005年53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中三资企业6269家,产值达到14297.7亿元,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49.3%。而国有企业产值却只有 2106.1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2%。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种高比重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这个比值还呈上升的趋势。
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历年来都占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0%~90%以上,且其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的生产绝大部分处于加工阶段,核心零部件需从国外进口[9]。内资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竞争力,不仅出口数量少、比例小,而且科技含量不高,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属幼稚产业。
1.3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的提出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信息产业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其它如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方面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发达国家掌握的主导权就来自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业。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寻求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模式。
综合以上对产业安全的定义,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是指在正确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导向下,通过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以本国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不受国际因素控制的状态。
该定义包含3个要点,其一,必须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保证方向正确;其二,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基础条件;最后,自主创新能力是以本国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不受国际因素控制的关键。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意义
2.1 产业集群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集群研究始自1890年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的定义。在该书中,马歇尔将产业区定义为一种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其中的中小企业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知识生产、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各项功能的网状体系。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研发机构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为手段,以协同创新为特征,以成果转化为己任,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的多维结构组织。
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首先具有产业集群所具备特征,如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分工和协作;其次,在依托强大的科研资源的同时,有便利的交通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第三有完备的服务体系如中介机构等;第四有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其结构图如附图所示[10](虚线代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附图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结构
2.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意义
(1)集群的创新效应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赖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11]。企业的创新能力依赖其将新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投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创新主体处于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同业竞争者等组成的关联网络中,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和范围经济性等,在市场需求拉动和同业竞争驱动下,从内部引致创新。这一点已由萨克森宁(Saxenien,1996)在对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IT企业集聚性创新网络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2)集群的成果转化效应有利于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是造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低的因素之一,而利润率低又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除了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的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机制外,还包括为科技成果市场推广提供服务的转化平台、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体系[1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转化平台和跟踪服务体系的建立。此外,在集群内,由于空间距离的接近、信息沟通的便利等,研发机构容易捕捉到反映市场需求的创新方向,从而产生更多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同时,集群内同业竞争者之间也易于形成应用科技成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动力和压力机制。
(3)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力强的产业,一般较少存在产业安全问题[1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偏小,靠单个企业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加入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优势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风险大等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中需要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应采用集群化发展战略,扩大集群规模,完善集群结构,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间的联合,增强供货能力,提高对外谈判实力,吸引和稳定客户,联合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及出现的不利情况,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集群的文化效应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发展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张德江,南方日报,2005年7月15日)。经济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共同的集群文化氛围中,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形成相同的经营道德,遵守共同的交易理念,强调合作和非冲突,增进集群内部各主体间的默契,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集群竞争力。同时集群文化作为集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在组织中可以引导、控制和规范集群内成员的行为,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提高集群凝聚力,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14]。
3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
3.1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风险防范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风险。产业集群的风险在于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产业集群既有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也存在导致企业连锁衰退的可能性(吕政, 2006)。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其发展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决定了其每一阶段都存在不同的风险[15]。因此,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时应注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风险防范机制,由政府或行业协会来实施集群发展的风险管理职能,保障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加强集群文化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文化力
文化也是生产力。集群文化是企业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现阶段要大力培育的集群文化至少应包含3方面的内容:创业需要具有开拓创新创业的文化,因此要培养以创新精神为导向的创新文化,提倡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精神;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诚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并维持交易对象,扩大影响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包括诚信准则、诚信员工、诚信行为等在内的诚信文化;高新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创新,要创新必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此要建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竞合文化。
3.3 完善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应变力
从产业角度看,产业链具有增值效应、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在集群内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能为企业减少交易成本,提高配套、协作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应变力;另一方面,完备的产业链能产生吸附作用,可以不断吸引企业加入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来。因此,要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意不断完善和优化集群内高新技术产业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良性发展。
3.4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力
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保障。因此,要注意加强集群内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官、产、学、研、介、资的一体化协作,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提供包括政策、法律环境等在内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协会组织要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其信息沟通等职能,创造条件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集群企业及时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利用集群内的各种资源,把创新作为企业参与竞争、谋求发展的主要手段。
3.5 完善集群环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中关村在被国家确定为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仅15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的人才集聚条件和环境,人才集聚带来信息资源的集聚,由此造就了中国“硅谷”——中关村。高新技术人才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集聚人才,企业要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内部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