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条约与美国的反导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条约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2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由于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 妨碍了美国的反导研制,美国将于半年之后退出该条约。为什么美国要退出这个条约呢 ?
反导条约的历史
反导条约是1972年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签定的一项武器条约,全名是“美国和苏联之间 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条约”。签定条约的目的是除了已经部署的少量反弹道导弹 系统外,双方都不要再部署更多的这种系统。为什么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会签订这样的 条约呢?这要从历史上讲起。
美国和前苏联两国自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弹道式导弹时起就已开始研制反弹道导弹了 。由于弹道导弹像炮弹一样沿着弹道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几千到两万多公里,无法像 飞机那样用高射炮去打,或用飞机去攻击,就是使用防空导弹也会因为目标的速度太快 而不能奏效,所以必须单独研制反弹道导弹的武器。美国国防部在五十年代初对许多种 反导方案进行了研究,于1955年确定从陆军的奈基型防空导弹发展反导是可行的,于是 开始奈基宙斯(NIKE-ZEUS)反弹道导弹系统的研制,并于1959年开始型号试验。后来由 于对所用的技术不够满意,尽管已经进行了不少试验,还是在1963年放弃了这个型号。 新型号先叫做奈基—X,其主要的改进有两点。一是把原来的大气层外单层拦截改为大 气层内外两层拦截。大气层外拦截导弹用原来的奈基宙斯改进而成,称为斯帕坦(Spart an)导弹,射程约达1000公里,采用百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大气层内增加了斯普林特( Sprint)导弹,射程32—48公里,使用千吨级当量的核战斗部。二是改变雷达天线,把 反应速度慢的机械转动抛物面天线改为无线电相位控制扫描的相控阵天线。
后来这个反导武器系统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和改进,名称先改为哨兵(Sentinel)系统 ,后又改为卫兵系统(Safeguard),任务是保卫美国几十个大城市和放置于地下井内的 洲际弹道导弹,计划在美国本土设立12个防区,每个防区设立雷达,拦截导弹和计算机 。由于这种反导武器系统还对付不了当时苏联的进攻导弹,于是美国就把卫兵系统说成 是对付中国的核武器,其实当时中国刚刚进行了首次核爆炸试验,还没有能打到美国的 导弹。(注:Coit D.Blacker & Gloria Duffy,eds,International Arms Control:Issu es and Agreement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p.193—196.)之所以对付不 了苏联的导弹,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卫兵系统的拦截效率不高,在大规模核导弹袭击下保卫城市的作用甚微,因为仅漏 过少数弹头,就足以造成极大的伤亡和破坏。它对保卫进攻导弹地下井虽有一定的作用 ,但用加固地下井或增加其数量的办法来提高进攻导弹的生存能力则更为经济。
(2)在大气外不能对付先进的突破防御的措施,如随进攻导弹施放大量雷达轻诱饵和假 目标,反导雷达将很难在目标云中识别出真弹头。进入大气层后,由于阻力大、重量轻 ,那些诱饵和假目标落在后面,从而能识别出来,但此时已近地面,拦截困难。
(3)固定的反导雷达易遭破坏,暴露的雷达天线不太坚固,在核爆炸下很难保全。如对 方实施先遣核爆炸,形成人工电离层,就会使雷达无法观察。
当时的苏联也在研制反导系统,他们在首都莫斯科周围建设了一个被美国称做橡皮套 鞋(Galosh)的反导系统,也是用导弹来反导弹。其设备与技术虽与美国的不尽相同,但 大体上是类似的,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效率不高。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谈判战略武器的限制和裁减问题。当时双方都 已有了约两千枚战略进攻武器(包括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导弹和远程轰炸机核炸弹)。 作为进攻武器,这个数目已经足够,甚至超过了,但是由于有了防御性的反导武器,尽 管其效果有问题,对方却不清楚,所以必须增加进攻武器来对付。因此不限制反导武器 ,就很难限制进攻武器。由于反导武器在技术上难度很大,短期内难以过关,所以双方 看法一致:只有对反导加以严格限制,才有可能对进攻武器作出限制的规定。经过艰苦 的谈判,双方在1972年5月签定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和《美苏关于限制 战略进攻性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条约规定双方都可以建设两个反导系统,一个建在以首都为中心的150公里半径圆圈内 ,另一个建在包含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的150公里半径圆圈内。每个发射场都只许部署 不超过一百枚反导拦截器,和若干部配套的雷达和计算机等设备。试验靶场所需的设备 则不受这项规定的限制。1974年两国又签署了这个条约的一项议定书,规定双方都只保 留已建的一个反导系统,另外还没建的一个就不建了,即苏联只保留莫斯科的反导系统 ,而美国则只保留导弹发射场的那一个。条约还规定双方都不得从事海基、空基、空间 基或移动陆基的反导系统的开发、试验或部署。这就是说双方都认为反导系统短期内没 戏,可以停下来,以便就进攻武器达成协议。而关于限制进攻武器的临时协定则规定双 方都把当时已有的战略进攻武器维持数量基本不再增加,有效期为五年,双方在此期间 要进行谈判,以便就更全面的限制措施达成协议。与此临时协定相比,反导条约是长期 性的,当然也可以退出,但须在六个月以前通知对方。反导条约和临时协定的谈判过程 称做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I,SALTI)。(注: 刘华秋主编:《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6—129 页。)条约签定后,美国觉得已建在导弹发射场的那个反导系统没有用,就把它撤除; 而苏联则保留其莫斯科反导系统,并不断改进。
至此反导的谈判已经结束,下一步的任务是继续谈进攻型战略武器的问题。多弹头分 导技术的出现增大了谈判的难度。双方终于在1979年达成了协议,签署了《美苏间关于 战略进攻武器的条约》。条约规定:每方的战略核武器运载工具(洲际弹道导弹、潜艇 弹道导弹、重型轰炸机和空地弹道导弹)总数不超过2250件,其中装载多弹头分导弹头 的不得超过1320件(包括洲际弹道导弹820枚、潜艇导弹和空地导弹380枚、重型轰炸机1 20架)。这项条约就是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Ⅱ,SALT Ⅱ)的主要内容。在条约签定之后,原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因此美国国会没 有批准,致使条约一直未能正式生效。尽管两国都公开声明要遵守条约,但实际上都有 些突破。(注:刘华秋主编:《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第130—131页。)
这些进攻弹头已经远远超过了相互毁灭的需要,为什么还要签个条约不再增加数量呢? 因为双方弹头数如果差别较大,弹头多的一方首先进攻对方的战略进攻武器,就有可能 把它们大部分击毁,使对方还手无力,从而可以在下一步用余下的较多弹头来摧毁对方 的城市和战略目标。因此双方都要一方面把导弹隐蔽起来或保持机动,让洲际弹道导弹 进入地下井或经常在路上移动,让导弹核潜艇尽量出海少滞留港内;另一方面又要尽量 提高反应速度,在对方导弹到达之前把导弹发射出去。这样一来,只要双方关系不好, 就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这在核战略上叫做“相互确保摧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缩写MAD正好就是疯狂的意思)。双方只要打起核战争,就都没有防御能 力,都会遭到毁灭。所以几十年来双方都不敢发动核战争,当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时, 总有一方做出让步使关系缓和下来。
反导条约签定以后,是不是反导弹技术的研究从此就停下来了呢?双方反导弹的研究和 试验都未停止,都希望有朝一日能研究出有效的反导武器。在研制和部署卫兵系统的六 七十年代,美国每年花在反导上的钱大约是30—50亿美元,如果不停止部署,所花费的 数量还会增加。签定反导条约后,美国的反导经费减少到几亿到十几亿美元,用于研究 和试验。可见美国并不打算放弃反导系统,而只是由于当时的卫兵系统满足不了要求, 而不得不签订一个停止部署反导的条约,以求在战略上保持稳定,而条约并没有规定禁 止继续研究反导武器。前苏联也是这样,在条约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改进其莫斯科防区的 反导系统。
“星球大战”
1981年,一位美国退休将军丹尼尔·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份“高边疆计划”,建议在空 间部署反导武器,在进攻导弹的主动段、中段和末段分别进行打击。在这前后,美国的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建议研究“第三代核武器”,即能产生强大的X射线足以摧 毁进攻核弹头的核武器。(注:Sanford Lakoff and Herbert F.York,A Shield in Spa ce?Technology,Politics,and the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Berkeley:Univers 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p.7—14.)也许是由于这样一些人的提议,也许是由 于自己也有这种幻想,美国当时的总统罗纳德·里根经过两、三年的研究和考虑之后, 于1983年3月公开向全国发表了一篇“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SDI)的演说,要求经过全面而且深入细致的努力,制订出长期的反导武器研究开发计 划,以便完成消除战略核武器造成的威胁的目标。由于当时反导武器尚未研制成功,所 以里根政府制定了一个研究开发计划,用五年时间,在1989年完成研究开发,然后进行 试验和部署。当时美国新闻界把这项颇具想象力的计划称为“星球大战”—当时一部科 幻影片的名字。
这项计划把武器系统按拦截位置分为五段。第一段为助推段(Boost Phase),即导弹起 飞后主、次级发动机点火的那一段,可以用红外线来发现和跟踪目标,并控制反导弹去 拦截。第二段为后助推段(Post-Boost Phase),即主、次发动机熄火脱落后后助推发动 机点火,将弹头逐个推入各自的轨道,时间大约在发射后一百多秒到二百多秒。第三段 为中段,即弹头在大气层外无动力飞行段,时间长达二三十分钟。第四段为再入段,即 弹头逐个再入大气层,受空气阻力而产生高温,最后落于地面,时间约一百多秒。(注 :Sanford Lakoff and Herbert F.York,p.92.)
所使用的摧毁目标的武器系统有三大类:一是以地面雷达引导的、带有核弹头的地面 反导导弹;二是地面或空间发射的、以碰撞动能摧毁目标的动能武器(Kinetic-Energy
Weapons,KEW);三是地面或空间发射的定向能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s,DEW), 即以强力电磁波束(如红外线、可见光或X射线等)和高能带电或中性粒子束(如电子束、 质子束,离子束、中性原子束等)来摧毁目标的新式武器。此外还有多种测量跟踪系统 ,如助推段探测跟踪系统(红外)、空间探测跟踪系统(光或电)、空载光学系统(红外或 激光)、末端成像雷达、中性粒子束(用于区分真假目标)。(注:Sanford Lakoff and H erbert F.York,p.88.)
反导发展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好在它仍不过处于研究阶 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武器系统,每年还不过花费三四十亿美元而已。发展到这么大是 否与反导条约有矛盾呢?该条约包含这样的内容:
第二条
1.就本条约的目的而言,反弹道导弹系统是用于对付飞行轨道中的战略弹道导弹或其 部件的系统,目前包含:
(a)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即按反导任务建造和部署的或以反导方式试验过的拦截导弹 。
(b)反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即建造和部署以发射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的发射装置。
(c)反弹道导弹雷达,即按反导任务建造和部署的或以反导方式试验过的雷达。
第五条
1.每一方都不从事海基、空基、空间基或移动型陆基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或部件的开发 、试验或部署。
双方同意的说明D
为了保证实现除如本条约第三条所规定外不再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部件的义务, 双方同意,在未来如基于其他物理原理并包含能取代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反弹道导弹 发射装置或反弹道导弹雷达的部件被创造出来,对这类系统及其部件将按照条约第十三 条进行讨论,并按条约第十四条达成协议。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反导条约只允许部署一定数量固定的陆基拦截导弹、发射装置 和雷达;不得开发、试验或部署海基、空基、空间基或移动陆基的反导系统;当出现第 三条规定(规定反导系统场地,拦截导弹、发射装置和雷达的数量及位置等)之外的依据 其他物理原理创造出的能取代现有设备的反导系统时,如何加以限制应进行讨论。这就 是说,条约所允许的东西只有地面的拦截导弹、发射装置和雷达,别的东西都不能搞。 但是到了1980年代,美国在反导系统上的研究已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反导条约虽不禁 止研究,但研究总不能无限制搞下去。
1987年美国国务院的法律顾问亚伯拉罕·索法尔(Abraham D.Sofaer)就双方同意的说 明D提出了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严格的”说法:今后一切反导系统都必须是第二条所 述那种样子,因此将来开发的新系统(已进入外场试验,而不仅仅是在高级研究的初级 阶段)只能是固定的陆基反导系统。第二种是“广义的”说法:允许开发取代现有反导 技术的新技术,但在协商一致以前不得部署。第三种“更广义的”说法是:双方如果讨 论了新技术问题,但对部署的限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则可以部署。他认为按第二种“ 广义的”说法比较合适。(注:Sanford Lakoff and Herbert F.York,pp.190—191.)
实际上只有“严格的”说法是同条文一致的,因为双方同意的说明D指的是固定陆基反 导系统,而不能用其他反导系统来取代。即使按美国的说法行事,美国也不得开发或试 验海基、空基、空间基或移动陆基的反导系统(美国当时研究的新技术中这种技术很多) ,但是在研究中需要进行外场试验,在开发中也需要进行外场试验,前者允许而后者则 不允许,而两者常常很难区分。对美国来说,反导条约是永久性的。由于反导技术过不 了关,不签条约又限制不了进攻性核武器,所以不得不签条约。但一旦反导技术过了关 ,就必然会要求修改条约,甚至废除条约。
到1989年初里根总统下台,乔治·H·布什继任美国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已经执行 了近五年,年研究经费达到40亿美元,关键技术如强激光、X射线、粒子束等可以说没 有一样是过了关的。虽然美国在地面发射的拦截导弹技术方面有些进展,尤其是在利用 红外线制导以改善大气层外难以分辨大量假目标方面,但是大部分研究课题都难以取得 进展。正在这个时候,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报告说他们正在研究一项叫做“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s)的技术, 即把大量带有小型发动机、红外雷达、计算机、战斗部的小型卫星送入轨道绕地飞行, 在某一地域随时都有一个小型卫星能够独立地攻击来袭弹头。这受到总统的赏识,成为 “战略防御计划”第一期中的一个主要项目。
1989年底苏联解体,实力大为削弱,对美国的威胁已远不及过去那样严重。而另一方 面,弹道导弹在第三世界逐渐扩散,使得这种武器成为美国的心腹之患。1991年以美国 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与伊拉克的作战中遭到了伊军的近程弹道导弹攻击,美军虽用“爱国 者三型”防空导弹进行拦截,但效果不十分明显。当年,美国政府把“战略防御计划” 的重点转向“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御系统”(Global Protection Against Limited S trikes,GPALS),这实际上意味着计划的重大调整。
这个新的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它是部署在空间和近地轨道 上的天基防御系统,主要用于在空间和在导弹助推段、后助推段进行拦截。二是国家导 弹防御系统(National Missile Defense,NMD),它是部署在美国本土的陆基弹道导弹系 统,主要用于在飞行中段和末段拦截攻击美国本土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三是战区导弹 防御系统(Theater Missile Defenses,TMD),它可以机动部署到世界各地,在飞行末段 用近程拦截导弹拦截中、近程弹道导弹。(注:朱成虎、赵子聿:《当代美国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81—282页。)
回到现实
1993年比尔·克林顿继任美国总统后,对冷战后的世界形势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把反 导弹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他正式宣布停止“战略防御计划”,代之以“弹道导弹防御 计划”(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BMD)。由于“智能卵石”等课题困难甚多,一时 难以过关,而且俄罗斯也远不如以前强大,所以把它们列入非重点的远期研究项目“先 进反导技术”中去。并把比较容易研制成功的而且较为实用的“战区防御系统”列为重 点,把“国家防御系统”放在第二位。
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低层防御系统(Lower-Tier Defenses) ,二是高层防御系统(Upper-Tier Defenses),三是助推段防御系统(Boost-Phase Defe nses)。
低层防御系统是原来防空导弹系统的改进,用于对付射程30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弹 道导弹,包括改进的霍克(Improved Hawk)防空导弹、爱国者PAC—2(Patriot PAC—2) 型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PAC—3(Patriot PAC—3)型导弹防御系统、海军区域防空系统 (Navy Area Defense)。前两者早已完成,爱国者PAC—3即将定型,而海军区域防空系 统则已于最近被撤消。高层防御系统主要是拦截射程达3000—5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包 括战区高空区域拦截系统(Theater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和海军全战 区防御系统或称舰载高层防御系统(Navy Theater Wide Defense,或Navy Upper Tier) 。这两个型号都在研制试验中,可能在2008年以后完成。助推段防御系统是在进攻导弹 点火期间进行拦截,在这个时间多个弹头和大量假目标尚未投放,打击的效率很高,而 且此时发动机仍在点火,攻击比较容易。但是问题在于助推段的时间很短,而且离开大 气层以前的那一段也很难跟踪,有效的区段是大气层外的几分钟时间。美国所采用的武 器是大型747运输机装载的气体激光武器,由于这种武器以光速发射,所以有利于在很 短时间内击毁目标。但是由于目前激光武器的能量有限,没有更大型的激光器、所以飞 机必须飞到距导弹只有几百公里的地方,才能够击毁目标。因此对于从内陆发射弹道导 弹的大国,无法用这种拦截方式来攻击其助推段。这种激光武器要到2007年之后才有可 能部署。(注:朱成虎、赵子聿:《当代美国军事》,第287—290页。)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低层防御系统是随部队移动的大气层内的反导武器,虽然也会 遇到假目标的干扰,但可以通过大气过滤的办法来清除假目标。高层防御系统主要是拦 截大气层外的中程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必然会遇到雷达假目标的问题,因此在这个系 统中同时采用了雷达和红外两种探测手段,有利于绕开假目标的干扰。高层防御系统还 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划界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与反导条约划界的 问题。反导条约指的是拦截洲际弹道导弹,而不是中程弹道导弹,但是这个条约没有就 如何划分的问题做具体的规定。1997年,美国与从前苏联分裂出的俄罗斯、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与原苏联的导弹问题有关)等五个国家签定协议,允许部署高层防 御系统,只要在试验中及在系统中其拦截导弹的速度不超过3公里/秒,目标导弹的速度 不超过5公里/秒,以及目标导弹的射程不超过3500公里。这样划分并不精确,因为不超 过那些指标,不等于高层防御系统就完全没有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或者说就不 能改进到有这种防御能力,但是战略导弹和战区导弹总算是大体上分开了。(注:“New START Ⅱand ABM Treaty Documents,”Arms Control Today,September,1997,pp.19 —24.)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是美国正在研制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用以拦截处于大气层外飞行 中段的来袭弹头,以保护美国五十个州免受弹道导弹的威胁。为美国本土提供弹道导弹 防御,并不是1990年代美国的首创,而是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经过了研制“奈基·宙斯 ”、“卫兵”、“战略防御计划”、“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御系统”等一系列阶段, 吃一堑长一智,少了许多幻想,在完成任务方面现实得多了。另一方面,俄罗斯已比前 苏联大为削弱,已经没有像过去那样强大的威胁力量,因此美国也不必再那么认真地考 虑它了。美国现在主要考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在不久的未来有可能获得或发展的远程弹 道导弹。由于这种威胁还不太确定,所以与战区导弹防御相比仍放在较次要的地位。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主要靠地基拦截器在大气层外击毁目标。用什么控制拦截器飞向目 标呢?如果用弹上雷达则不但误差较大,而且如果在外空放上几千几万镀铝玻璃丝和轻 气球等大量雷达的假目标,很难与真弹头识别开来。采用了弹上红外线,不但精确度高 到能够直接撞上目标,而且还能测量真、假目标的温度差别。真、假目标的体积和重量 不同,散热快慢不同,在外空虽然速度相同,但温度却变得不一样,从而有可能区分真 假。当然对方仍可能做低温度的真弹头,也可以做高温度的假弹头,或者将假弹头加重 ,但这毕竟比一般雷达假目标难做,对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主要包含地基拦截器、改进型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天基红外系统 及作战管理等设备系统五个部分。地基拦截器是武器部分,以直接碰撞方式来摧毁来袭 的弹道导弹弹头,它由一个助推发动机和一个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组成。助推发动机把 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送上拦截轨道。杀伤飞行器通过红外线跟踪抓住目标,并精确地飞 行,直接撞毁目标。改进型预警雷达,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的弹道初段进行探测、跟踪 和计算,并向拦截导弹提供数据。X波段雷达,是一种多功能的地基前沿部署雷达,对 来袭弹头进行精确跟踪、识别和杀伤效果评估,有分辨真假弹头的能力。天基红外系统 ,用于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提供精确的预警及跟踪信息,部署在地球的底轨道,能对来 袭导弹进行全程跟踪,大大扩展作战空间,只要目标一进入X波段雷达范围,即可拦截 。这个系统目前尚在研制阶段。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将武器的各个组成部 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掌握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并接受北美航天司令部的指令。(注:朱 成虎、赵子聿:《当代美国军事》,第283—287页。)
俄罗斯对这件事情虽然不太满意,但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毕竟对付不了它。它不会 因此就不与美国谈判裁减核武器和进攻导弹了,但是对中国来说问题就比较多。美国说 国家导弹计划是针对朝鲜、伊朗或伊拉克的,但是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也不多,能 对付那些国家的也就能够对付中国。
当时的问题是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还没有完成。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想把这项计 划搞得稳一点,遭到了共和党占多数的美国国会两院的猛烈攻击。他们根据某些情报认 为美国正在受到一些国家越来越大的导弹威胁,而克林顿政府太软了,没有积极地加以 对付。于是在国会的压力下,美国加快了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研制进度。1996年美国政 府加快了研制的步伐,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这项计划所需的各种技术,在1999年进行总 体试验,如果成功,并做出了部署的决定,将在三年内完成部署。这就是“3+3”的方 案。
1998年7月,美国现任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时领导一个专门小组评估导弹威胁。 他得出结论说,美国面临“流氓国家”远程导弹的威胁之前是“很少或不会得到警告的 ”。(注:“Rumsfeld Panel Releases Report on Missile Threat to U.S.,”Arms C ontrol Today,June July,1998,pp.28,33.)就在他的结论一公布,朝鲜就于当年8月试 射了“大浦洞一号”远程弹道导弹。这次试射是在原二级导弹上加一个三级以发射卫星 ,据说卫星未发射成功,如作为导弹则可达到约3500公里。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朝鲜 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完成“大浦洞二号”,其射程可能达到6000公里,可以打美国的 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注:N.Korea Launches Staged Rocket that Overflies Japane se Territory,Arms Control Today,August September,1998,pp.28—29.)即使照这样 分析,朝鲜离真正打击美国还差得很远,何况其三级火箭的有效载荷很小,不足以造成 较大的破坏。尽管如此,拉姆斯菲尔德的报告结论和朝鲜的卫星发射,两者相继发生, 彼此映证,给了美国人较深的印象,好象真要大难临头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1999年1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对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进行调整,不但大 量增加了其经费,而且还放弃了原来的3+3方案,把部署时间从2003年推迟到2005年。 因为原来计划时间太紧,难以完成任务。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飞行拦截试验共计划进行19次。第一次在1999年10月2日成功地拦 截了目标。第二次在2000年1月18日失败,红外设备失效,未能跟踪目标。第三次在200 0年7月8日,拦截再次失败,因为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根本没有分离出来。由于开始的 试验不太顺利,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任期已接近第二任的末尾,很快要下台,所以他把是 否部署的决定交给他的下一任去办。
最后的冲刺
美国是否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是否面临威胁;是否有足 够的资金;技术上是否做好了准备;反导条约如何考虑。
过去美国总是面临着导弹的威胁。在美苏争霸时期,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战略弹道导弹 ,但是都停住了反导的脚步没有发展下去。这是因为反导不起作用,有了它不但没有好 处,反而会增加进攻的弹道导弹的部署数量。现在苏联已经解体,剩下的俄罗斯的力量 已大不如前,再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美国已没有怕它的必要了,对其他国家美国更无 须担心。在资金上问题也不大,只要有必要,这笔钱美国人花起来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现在美国是不是面临着威胁?俄罗斯和中国的洲际导弹可以打到美国。印度和朝鲜等的 导弹正在向中程和远程发展,今天虽然一时离美国还远,但是美国现在也还不能真正实 现反导技术,还需要花费时间。最后,美国研制与部署反导如果与反导条约发生矛盾, 而且修改条约的企图实现不了,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条约。
2001年初乔治·W·布什继任美国总统,非常积极地搞反导。2001年7月14日美国又进 行了一次飞行试验,虽然一部关键雷达在软件上出了一点毛病,但是外大气层杀伤飞行 器还是击中了目标,可以算是基本成功。同年12月3日,第五次试验,又顺利地击中了 目标。连续两次试验成功,大大地提高了小布什总统从事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信心。其 实前两次失败主要是部件出了点毛病,改进了就好了,并不是什么根本性的问题。这与 从事战略防御计划时的情况很不一样,那时的绝大部分课题都纯属预研性质,把握不大 。
即使是后来出了“9·11事件”也没有降低美国人对实现这项计划的热情,因为他们认 为朝鲜的导弹虽然远没有成功,但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也差得远,不早点动手到时候会来 不及。朝鲜的导弹将来能打到美国,虽然不见得会很准确,当量也不会很大,但是美国 人居住很分散,并不是集中在大城市里,随便一打就很容易打到居民区,美国人又很怕 打,所以他们支持抓紧搞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就不足为奇了。
2001年12月13日小布什总统正式宣布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这项存在了 近30年的重要的军控条约就此结束了。美国如只是为了进行试验暂时不退出也可以,它 可以在原来的夸贾林岛试验场上进行试验,如果觉得一个试验场不够用要在阿拉斯加增 加一个试验场也是可以的。反导条约1978年增补的一项共同声明规定双方都可以增加一 处新的试验设施。但是美国要在离开本土的阿拉斯加建设若干个地下井,并利用海军舰 只的雷达来进行试验则是反导条约所不允许的。反导条约只允许在首都或导弹发射场部 署100枚拦截导弹,不允许利用海基雷达来进行试验。美国原来打算与俄罗斯一道退出 条约,但是俄罗斯不同意,它只想修改条约,于是美国便决定单独退出。由于条约规定 ,决定退出需在半年前声明,而美国在2002年上半年就要进行这种建设,所以在2001年 底宣布退出。
俄罗斯现在没有力量同美国在反导武器上展开竞争,不可能制止美国发展反导武器, 也无力增加进攻型弹道导弹以压制美国的反导武器,而且反导武器现在暂时对付不了俄 罗斯的进攻型弹道导弹。例如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可以使用平直轨道,大部 分时间在大气稠密层飞行,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则只能在大气层之外发挥作用, 无法进行拦截。(注:弗拉基米尔·别洛乌斯:《俄罗斯有对应措施》,2002年1月31日 ,俄罗斯新闻社专稿。)另一方面,俄罗斯因为经济困难,无法维护庞大的核武库,需 要美国支持把核弹头大量减少到一千多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导条约自然没有了约束 力量,美国觉得对它不利,就会加以废除,与30年前相比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美国打算初步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Fort Greely)建五个反导地下井,在该州的科 第亚克(Kodiak)岛建立两个反导地下井,对该州东端谢米亚(Shemya)岛上的丹麦眼镜蛇 雷达(Cobra Dane,原用于探测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落地点的相控阵雷达)加以改造以用 于反导,并建设其他一些通讯和指挥控制设备。从这些建设看,美国是打算一边试验、 一边建设。看来是想加快进度,还没有试完就进行建设,有可能造成浪费,但为了快一 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注:Lisbeth Gronlund & David Wright,“The Alaska Test B ed Fallacy:Missile Defense Deployment Goes Stealth,”Arms Control Today,Sept ember 2001,pp.3—9.)这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第一阶段,准备部署100枚反导栏截导 弹,计划在2005年完成,现在看来有问题,不一定能完成。第二阶段的部署打算放在美 国大陆西北角的北达科他州的大福克斯市(Grand Forks),即30多年前建立反导基地的 地方。那里也将部署100枚反导拦截导弹,并于2010年完成。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目前都还在开发过程中,尚未完成。后者的问 题更多一些,但由于所使用的技术都较为成熟,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不是办不到的, 而且目前美国的作战对象都是欠发达国家,不会有很先进的应付措施,所以更高级的反 导武器可以等这一步完成之后再行开发提高。目前的局势给了美国一个发展反导的机会 。
半个世纪以来的导弹核武器和反导弹的历史说明一个问题:攻与防虽然历来是基本均 衡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是一面倒的,有了矛却长时间没有盾,导弹核武器占统治地位 ,反导弹却发展不了,甚至于订个条约来加以限制。这是因为核武器太强大了,导弹极 难防御,你搞了一点反导武器,所起作用有限,人家却能增加更多导弹核武器使你处于 更不利的地位。在美苏争霸的历史情况下,形成了攻强防弱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也使得 大战多年来得以避免,因为双方都只能打而不能防,打下来双方都会毁灭,这种处于恐 怖之下的和平维持了大约半个世纪。现在一些小国也在跃跃欲试要搞导弹核武器,就是 想在与大国说话时处于更有力的地位。美国怕那些小国,尤其是那些与美国敌对的小国 加入导弹核武器国的行列,因为它到目前为止尚无对付的办法。“9·11事件”后虽然 出现了新情况,美国的敌人不一定非要用导弹核武器来对付它,派人潜入美国也可以造 成极大的破坏,但是并不能排除使用导弹核武器的可能性,反而使美国政府在导弹核武 器问题上得到更多美国人的支持。
我们更加关心的事情是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否针对中国?尽管美国一再声称:NM D不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朝鲜、伊拉克等所谓“无赖国家”,但众所周知,中朝国土毗 连,山水相依,很难说防御对着朝鲜而不对着中国,而且目前中国的洲际导弹数量不多 ,因此,无论美国人怎样说,也说不清。
此外,美国会不会把反导弹系统中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到台湾去?台湾就这个问题 同美国谈论过,但美国尚未做出决定。台湾现在有一些爱国者PAC—2导弹,主要是防空 用的,在反导方面作用不大,而且还需要卫星及预警等其他一些方面的配合,所以目前 台湾没有太大的反导弹能力。将来它可能向爱国者PAC—3发展,也可能会对高层防御系 统感兴趣,但是这方面的陆上和海上系统美国现在尚未试制成功,还不可能购买。(注 :Michael D.Swaine & James C.Mulvenon,Taiw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Santa Monica,CA:RAND,2001),pp.xv-xvi,168—171.)不过,我们要注意美国的动向, 防止它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弄到台湾去,干涉中国的内政。面对着强大的、并不总是友 好的美国,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标签:弹道导弹论文; 大气层论文; 反导系统论文; 朝鲜弹道导弹技术论文; 中国导弹论文; 武器论文; 雷达论文; 洲际弹道导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