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与东欧剧变的历史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东欧论文,剧变论文,历史渊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过程中,苏联对未来东欧的政策就已初步明朗了。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苏联希望战后扩大社会主义的陈地,结束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单独存在的局面,并希望籍此来推动世界革命的高潮。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由于东欧在近代三次成为列强入侵俄国(苏联)的跳板,由于十月革命后苏联一直面临着被干涉和入侵的威胁,苏联确信,唯有利用大战的结果来改变这种状况,否则不足以保证苏联的安全。斯大林的这些考虑,从二十世纪的国际政治学角度看,本来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说,苏联一错再错,最后不仅酿成东欧剧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波及到苏联自身的存亡。但是在当时,为了实现上述两个目标,斯大林认为最为可靠的保证就是帮助东欧共产党夺取政权。从1944年起,苏联红军陆续进入东欧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这为实现苏联对东欧的战略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斯大林开始分三个阶段来确立苏联在该地区的绝对控制权。
一
从红军进入东欧国家到1946年为苏联在东欧建立自己影响的第一阶段。苏联这时主要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大力支持各国的共产党人进入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国防、警察、通讯等关键部门。二是逐步清除那些不可靠分子和集团,主要是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和旧的专政工具。三是变更与东欧国家的边界并严惩参加轴心集团的东欧国家。雅尔塔、波茨坦会议和苏波边界协定明确了基本上以寇松线划分苏波边界,波兰将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苏联。根据对罗、匈等国的和约和苏捷条约,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将从匈牙利割让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苏联。通过这些领土变更,苏联与大部分东欧国家都有了共同边界。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尽管苏联在该地区做了对自己有利的安排,但并没有立即要求这些国家建立单一的共产党政权,大多数东欧国家此时都是由多党联合执政的。在这段短暂的“自由”时间里,东欧各国共产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议会民主制度来逐步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即建立“混合经济”体制,通过国有成分的增长而逐步地将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政治上,共产党与其他党可以进行长期的合作,它们的斗争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在议会民主制度内进行。
然而,1947年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各国共产党以审判资产阶级政党叛国案、间谍案为契机,向右翼反对派展开了全面讨伐。到1948年,东欧所有的资产阶级政党均被清除出政府,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建立了类似苏联的一党执政的体制。这些国家还加快了对经济进行苏联式改造的步伐,即进行全面的国有化、集体化和计划化。同时,东欧共产党又着手清洗社会民主党的右翼,实现两党合并以保证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一个工人政党,并希望通过此举来增强共产党在议会、政府中的领导地位。这样,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都走上了苏联式革命的道路。值得研究的是,决定东欧这场整齐划一的革命的关键因素是来自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指挥?
战后初期的东欧普遍面临着土地改革、国家工业化和建立民主制度的任务。人民希望从各方面对国家进行前所未有的彻底的重建。“同最彻底的、最激进的力量站在一起反对旧世界”是社会的一种共同心态。因此,东欧共产党在解放初期提出的土改、工业化口号吸引了广大群众。然而,从东欧几个国家当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不足以使这些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苏联模式的目标。
首先,东欧各国的反法西斯主义斗争,是在民族、民主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获得解放,把爱国主义和追求民主的热情提到了新的高度。东欧人对战前受大国控制、民族独立遭愚弄的历史记忆犹新,迫切希望被战争打碎的枷锁不再套在自己身上。他们要求与旧世界决裂的愿望、希望进行改革以复兴国家的心情都是从这种民族、民主感情出发的,并不一定是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吸引了他们。
其次,二战时,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力量都是比较弱小的,大多数只有几千人,最多的也不过3万人。这些党的骨干力量又长期侨居苏联。因此,这些党“在工人阶级和人民中从来没有具备深厚或广泛的基础”。问题还不仅如此,这些党在解放以后并没有利用群众向左转的倾向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而是急于扩大自己的队伍,包括匆忙实现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合并。
由于东欧共产党的这些弱点,无力单独夺取政权,所以在整个东欧的变革过程中,苏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那些亲西方的反对派人物加以逮捕和清除,对东欧一些国家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其服从自己的意志。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为东欧共产党扫清障碍,如果没有苏联对东欧变革进程的积极干预,东欧共产党不可能迅速夺取政权,更不用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
二
1947年,东西方“冷战”正式爆发。为使东欧诸国在苏美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紧密地团结在苏联的周围,斯大林开始了巩固苏联在东欧地位的第二阶段。
政治上,它指挥东欧各国共产党加紧夺取政权和建立苏联式社会体制的工作。
经济上,苏联一直通过战争赔款、索取占领军费用等方式在东欧攫取直接的经济好处。1945年8月的苏波协定规定,波兰从1946年起第一年向苏联提供800万吨煤,以后4年每年提供1300万吨,直至苏联占领德国结束。煤炭的作价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1/10。在德国亦是如此,当西德根据马歇尔计划平均每人获得140马克的补助时,东德却要为赔偿人均负债2500马克。冷战开始后,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巩固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通过这些协定,加上西方从1948年起对东欧实行贸易禁运,使以前东欧流向西欧和其他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苏联,东欧与西方传统的经济联系被切断。苏联成了这些国家建设的唯一依靠对象。在这个时期,苏联与东欧经济联系的另一个渠道是与这些国家合办的合营公司。这些公司为苏联渗入东欧重要经济部门提供了机会。1949年,苏东国家成立了经互会。
军事上,从1948年2月到3月,苏联先后同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规定在反侵略战争时要共同采取行动。再加上早先与捷克斯洛伐克(1943年12月12日)、南斯拉夫(1945年4月12日)和波兰(1945年4月21日)签订类似条约,苏联与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都订立了军事同盟关系。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互相订立了类似的同盟条约。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苏联派军事顾问团到东欧国家,帮助按苏联建制组建军队和进行军事训练;也吸收各国军官到苏联学习。
组织上,东欧解放初期,苏联主要通过驻军首长和盟国管制委员会来控制东欧。但是在东欧共产党掌政和同一些国家的和约签订后,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1947年9月,成立了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就这样,苏东之间组成了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联盟。该联盟在没有章程和相应机构的情况下,通过以苏联为中心的向心圆方式展开活动,一切服从苏联的领导,听从苏联的指挥,依靠苏联的帮助。
三
就在斯大林竭力加强苏东联盟的团结时,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分歧也开始暴露出来。东欧国家认为,共产党情报局“这样的中心弊多利少”,“会限制各国共产党的独立行动”。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还对全面照搬苏联经验表示担忧,希望国家的建设能更多地体现本国特点。哥穆尔卡就主张波兰应该走波兰式的道路。同时,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还提出了实行区域联合的问题,即建立巴尔干联邦。
南斯拉夫对莫斯科的“反叛”使斯大林意识到,有必要对东欧共产党进行整肃,清除那些不愿听从莫斯科指挥,企图走自己道路的人。这样,苏联迈出它在东欧建立统治地位的三级跳的最后一步。在组织东欧国家围攻南斯拉夫的同时,苏联还指挥情报局对东欧其他党进行了大清洗。这场迫害涉及到东欧的三位党的总书记、一位主席、几位副总理、几十位部长和党的高级领导人、还有大约一百名将军。有材料证明,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因清洗而被捕的就有15万多人。
四
斯大林对东欧的政策造成了两个他未必预料到的情况。首先,苏联的外部环境与战前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加恶化了。因为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分为对立的两个集团,苏联尚可合纵连横,而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把矛头一致对准了苏联。其次,东欧人原本希望战后能摆脱受大国支配的困境,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但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又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失望之余,东欧一些国家原有的恐俄、仇俄心理又逐渐复活、高涨起来。从这个方面看,斯大林希望有个对苏友好的东欧邻居的目的并未实现。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东欧革命是从外部输入的,其制度的建立就已有了先天不足的成份,而全面抄袭苏联的经验又使其后天营养失调。尽管东欧共产党在战争中做了杰出贡献,战后又采取了顺乎民意的变革措施,但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毕竟缺乏坚实的基础,未能有效地渗入社会,又被看成是专制的产物和仅为满足苏联需要的工具,从而为以后东欧的危机埋下了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