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理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但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后者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前者是后者的直接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中国的具体操作要求。
从理论上区分这两个方面,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这一理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做些分析。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
邓小平同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自己独到的科学见解。这种见解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要发展,要前进。必须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同时,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少走弯路,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加上“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大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使得我们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春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有完整的、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5 页)对科学社会主义一不倒退,二不固守,这是新时期理论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认识问题。
不倒退,表明我们不因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而对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不固守,表明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去理解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当然,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仅仅做到不倒退、不固守是不够的,而应当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2页)
关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做到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情。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64页)这也就是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之后,我们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已经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样,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我们从不倒退、不固守。到要发展、有发展,显示出了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实践迅速发展的今天,即不能照搬现成的本本,也不能照抄别国的模式,而应当创造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符合具体国家国情的、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就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同上,第133页)这一思想始终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在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具体国家里要体现出鲜明的本国特色。”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5页)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从根本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同志还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政治,解决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55页)按照这个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
二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在他看来,在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或“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上第165页)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主要是解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在所有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都有明确的、科学的论述。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近代化、现代化社会,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不少仁人志士的梦想,但这种梦想直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之前,始终没有变成现实。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之后,这种梦想仍然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有一个如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从历史上看,搞资本主义不可能使中国结束混乱状态和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直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化的希望,在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立即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我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现代化才有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给以科学的认识。实际上,我们是在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拯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级,社会主义的基础还很薄弱。在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巩固、不完善的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仍然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难以成为现实性。
既然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必须正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即要看到它的特殊性,看到它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给它以客观的历史评价,明确它的历史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不够格”的判断,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的方法,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有了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环节。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邓小平文选》第在卷第225页)把中国现阶级的社会主义判定为"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指明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只是向"够格"的社会主义前进,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切实从这个最根本的现实出发。为此,邓小平同志非常赞同党的十三大阐述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并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级,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同上,第252页)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既然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那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必须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矛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又充分发展之后的新社会,由于生产关系的单一化,阶级、国家等上层建筑不复存在,生产力将得到合理的调节和发展,因而不存在社会矛盾,特别是不存在社会基本矛盾。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仅明显地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而且只有在认清这些社会矛盾,特别是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之后,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社会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曾在1957年作过正确的判断。当时他正是依据社会主义在我国还不成熟、不巩固的现实,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一判断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当前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8页)这就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怎么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在许多场合一再强调,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反复告诫全党,社会主义社会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第一位的、中心的工作。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任何社会都要完成的任务,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即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各国生产力迅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下,在国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矛盾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力成为十分迫切、十分艰巨的头等重要的历史任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全是从中国目前的客观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把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归结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上,第372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确立几十年之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同上,第237页)
发展生产力不仅要通过改革从体制内部创造活力,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解决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而且还要通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体制外部创造条件,即通过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把对外开放看得与改革同等重要。他指出:“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同上,第7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同上,第117页)邓小平同志还多次强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对外开放仍然要坚持下去。这实际上是把对外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来看待的。
处于开放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与资本主义共存的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共同胜利、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发展方式上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如何使这种社会主义得到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在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早有考虑。他明确指出:“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同上,第142页)
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使改革开放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有经济、政策、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来保证。在经济上,必须按以下两条原则办事:“一是以公有制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同上,第138页)他认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同上,第110页)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地区之间、人们之间在分配上必然会拉大距离。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情况下,不会因此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总的原则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同上,第142页)至于一时出现的收入差距问题,可以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去解决。
前已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政治现象是不存在的。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巩固,而且处于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历史条件下,强有力的政治因素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面的情况,国家机器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同上,第139页)要“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同上,第379页)。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党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在中国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政治制度上必须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因为“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同上,第220页)。进一步说,中国的政治发展保证主要在人,在共产党内部。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因此,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同上,第380页)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得到健康发展,除了需要上述经济、政治上的保证之外,还需要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支持。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的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1975 -1982年)第326页)他还特别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制约作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资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