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论文_王忠兴

简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论文_王忠兴

山东省莱西市滨河小学 266600

摘 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都有很深的感情。有人说,如果我们爱这个国家,就要爱这个国家的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因此,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文章从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 价值与策略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童年的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课堂主要在学校。

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文化可以教育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构建,包含儒释道在内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大量这样的句子。佛家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觉悟和进步,并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也就是道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这一点,是当下中学生道德教育急需要解决的。

2.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在自强不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以及爱国精神等方面。《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任何东西都能承载。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在近代激励了无数中国的仁人志士。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对自身、家庭和国家的一种责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将中国人的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从小培养坚强的品格、对家国的责任意识和像大地般宽厚的胸怀。

3.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品格。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阅读经典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也能净化心灵、完善心智。与肤浅的网络快餐文化相比,传统文化显然更有深度和内涵。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下学校教育缺少的便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使得当下的学生缺少文化常识,只知道好莱坞、日韩明星,而不知道中国的李白、杜甫等人。

二、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凝练而厚重的,而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很浅,仅靠诵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有一定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要由简入繁地安排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安排其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比如,讲解作品时教师可先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年代和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如,讲授成语可以配以生动的故事,诵读诗歌时可以配以插图,也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身边事例来理解经典,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

2.将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课内,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可以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巨大深远的。

3.合理选编教材,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而言,其选择可以多样化。一方面,需要建立国家统一规划出版的教材,这样既能够保证教材的高水准与标准化,又可以为国家级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还有助于为各地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各个小学应依据自身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社会等特点来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此外,也可以根据小学生对图片、绘画的喜爱,在校本教材中适量添加本校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漫画,提升学生对学习教材内容的兴趣。

只有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金林祥 张正江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田立君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论文作者:王忠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简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论文_王忠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