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期儿童的心理护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心理论文,学语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最近,我接触了一些口吃患儿的家长,他们对自己正处在学语期的4~5岁孩子出现的口吃现象十分忧虑。作为口吃矫正教师,我更担心忧虑的是这些家长对孩子口吃所采取的错误态度。
年轻的爸爸对孩子的口吃言语,满不在乎,觉得挺好玩,有的还逗乐说:“儿子!来,再结巴一次。”而年轻妈妈则恰恰相反,她对自己孩子的言语非常敏感,对孩子偶然出现的言语失误惊慌失措,小题大做,对孩子口吃横加批评,强制孩子说话不许再有口吃;有的家长呵斥喊骂什么“不学好”、“学结巴”、“没出息”等等;有的威胁:“再口吃,长大上不了大学!”甚至有的家长迷信什么“阴雨天打嘴巴能治口吃”的说法,于是在阴雨天猛打孩子的嘴巴。
这些做法不仅纠正不了孩子的口吃,反而给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不良刺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4~5岁是儿童学语的关键期,是儿童最爱说话的年龄,其生理及心理的发展,促使他们对言语产生极大的好奇,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各种会话语言,很想像大人一样去讲话,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言语失误现象,如重复、口吃、添加、改正、别嘴等。如同儿童学走路会出现跌跤一样,儿童从学说话到把话说好同样也会出现“失误期”。所以,家长对幼儿在此时期出现的口吃等言语失误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对儿童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孩子一般都可以安全通过这个“失误期”。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呢?
首先,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发音说话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父母要抓住儿童学语的关键期,从小进行口语的正确熏陶和训练。尽量让孩子单字、单词发音准确,不要再使用初学语时期的语言,什么“果果”、“蛋蛋”之类的叠音词,而要说清楚是苹果、鸡蛋等具体名词。同时,家长的吐字发音必须准确。有一个小孩7岁了仍吐字不清,并有口吃现象,原来孩子的母亲发音就不标准,而且还整天喋喋不休地批评孩子,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敢说话,终于形成了口吃病。
其次,要给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儿童口语的学习手段是模仿,儿童模仿最多的是父母和亲人。在大脑皮质控制下,通过听觉反馈,不断地按照父母(或接触时间长的亲人)的样子学习发音,最后形成与父母(亲人)具有相同特色的语言。因此,儿童口语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与孩子经常接触的人一定要吐字清楚,发音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口语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第三,如果发现孩子模仿别人的口吃或电视小品中的口吃行为时,要及时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它方面。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模仿健康、生动、有趣的儿童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家长也跟着去模仿,比一比谁学得好、学得像。
第四,对已经有了口吃习惯的儿童,父母要用爱心和耐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儿童的口吃大多是心理性的,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口吃意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及孩子周围的人不要提醒孩子别口吃。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几岁就懂得看人脸色,他们对大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容易接受别人的消极暗示。因此,家长不仅从语言上,而且从面部表情上都不能出现焦虑、担心、厌恶等情绪,以免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刺激。更不能逼孩子立刻改正。因此越提醒注意,孩子越紧张;越紧张,口吃就越严重。每个口吃患儿的家长务必要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里,轻松愉快地说话,要不怕说错话。一旦说错了,改了就是。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