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在求职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职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既有工作岗位的供给与需求比例失调的原因,又有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上的原因,还与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技巧有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就学生自身而言,掌握求职中的方法和技巧,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是毕业生接受就业训练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对毕业生求职具有可借鉴作用。
首因效应对求职的意义
1、首因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所谓的第一印象,又称初次印象,即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内容是获得对方的表情、身材、仪表、年龄、服装、才干、修养等方面的印象,知识经济时代他人的才华也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资料。这种初次的印象在对人认识中发生的一定作用,它不仅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而且会对认识对象产生与初步印象一致的推测,从而将认识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形象。第一印象往往又是片面的和表面的,而且主体好恶是对客体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所以,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先入为主的印象却是深刻的、鲜明的和牢固的,它的作用即首因效应,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和决定交往的态度。
2、招聘人员审查求职者材料和面试时,是一个对求职者的认知过程,也是形成第一印象的过程。首先,是通过阅读求职者的自荐材料获得间接的印象,其次,面试时,是在已有的初步印象基础上,通过双方直接的交流进一步获取信息,从而巩固、调整、整修原有的初步认知,以此对求职者是否满足本单位或某一具体岗位的需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不仅基于现有的印象,同时也建立在对求职者的未来做出主观推测的基础上)、决定他的取舍。尽管这种主观认知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会有偏差,更无法对求职者的专业水准作出全面、准确的评判,但是,它决定了求职者能否被录用。一项由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中,对于“面试时所注重的素质”这一问题,有37%的用人单位认为,态度诚恳最为重要(特别是国企和外企),25%的单位看重仪表得体,而认为言谈自信最重要的占23%。这项研究中所提及的“态度诚恳、仪表得体、言谈自信”因素,都是第一印象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印象(包括名校效应)是构成求职是否顺利的事实上的决定因素。求职者在现有专业水平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整体形象设计,以给招聘人员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利用首因效应来提高求职成功的机会。
首因效应在求职中的应用
(一)第一印象间接信息来源:自荐材料的准备
第一印象的间接信息来源,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印象,比如领导、同事、同学、亲友的评价,而使认知主体获得的有关客体的印象;另外一条途径是通过阅读书面材料,如报刊、影视、网络等信息途径得来的印象。在求职时,毕业生的自荐材料是学生给招聘单位的间接第一印象,用人单位往往根据学生的自荐材料来决定是否要面试。因此,毕业生应该从策划的角度来精心准备应聘材料。
1、正确的自我认知。毕业生在动手准备自荐材料之前,应当客观地分析一下自身的优劣势、自己的兴趣、现在已经具备的能力、特长、初步工作经验,把它逐项列在一张纸上,再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一些相对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最后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已经具备的条件,构思自己的求职材料。
2、自荐材料的制作。笔者曾经见到多份求职材料,其中大多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厚者达到十几页。人才市场流传一种说法:本科生材料最厚(一般不少于5页),硕士生较薄(一般2页),博士生最少(大多只有1页),试想一下,面对一摞求职材料,有多少人事主管会耐心地仔细一页一页读完呢?况且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又有多少值得大写特写的内容?长篇的套话,甚至是造假,容易使有明见的人事主管感觉厌烦,事实上,千篇一律的求职材料也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
本人认为,自荐材料的个人简历是反映求职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等情况的文书,它是传递关于个人的技能、素质等信息。目的是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自己,为自己创造面试的机会。一份设计新颖、富有个性的个人简历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能给求职者增加成功的砝码。求职者在制作个人简历时,首先要讲究诚信,力戒虚假的包装;在内容方面应根据职业的要求,巧妙地突出自己的优势,给人留下这个岗位非常适合你的印象,这才是表现个性的地方。文字力求简洁,合情合理,有说服力,最忌落入俗套。个人简历附上所取得荣誉证书、个人实践的成果证明,独有的经历要保留,这是最高原则,其余则挑选相对重要的,避免简单的重复。
封面的制作不必一味地追求精美,在这个提倡个性的年代,个体应当努力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例如在求职材料封面上创意一句广告语不失是方式之一。总之,应该给阅读你求职材料的人产生视觉冲击力才是关键。
3、求职信(或申请书)是求职者写给用人单位表达求职愿望的信函,所以必须是正式的格式。其主要内容是表达你对该单位及职位的浓厚兴趣,并说明你适合这个岗位的理由,从陈述理由的过程中,展示个人素质、经历、体现个人个性,从而引起用人单位注意,最终求得与其进一步接触(面试)的机会。在表述理由时尽量使用行业术语,以免使得别人认为你是外行。信的结尾要提醒收信人留意你附呈的个人简历,并请求对方作出进一步的回应,如及早答复、予以安排面试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求职信文字要简练,避免与个人简历重复,一般以满一页纸为最佳。
(二)第一印象直接信息来源:面试的准备
双方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个人资料主要是仪表和才华,例如一个人的身材、仪容、风度等外表印象;通过交谈,进而了解对方的学识、为人等信息。求职中的面试环节,是招聘人员对求职者获取第一印象的直接信息来源。面试成功与否,基本上决定了应聘者是否被录用。因此,求职者务必要给面试人员留下一个深刻的直接的第一印象。
1、职业相关知识准备
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通知以后,首先应该进一步了解该单位的有关信息,如单位的发展史,现有的状况,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工作内容、企业文化等资料。同时应该复习一下大学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复习时可以设想一下主考官可能提问的问题及方式,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求职者就已经树立了自信。
2、调适面试时的心态
面试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道程序,毋庸置疑,在求职场上“买方市场”的年代,用人单位具备心理优势。所以有一些面试人员会在交流过程中有优越感,求职者不必介意,更不要因为“身出名门”,自身条件优越而盛气凌人,试图把考官比下去。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一颗平常心,从容对待。
3、着装礼仪的准备
虽然大家都认为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一偏见。美好的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一个注重仪表的人,给人以有教养、有风度、有魅力的感觉,会给面试人员带来一种愉悦。
求职者在面试时,一定要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考虑合适的服饰,总的要求是干净、整齐,与所谋求的职业相适应。例如,应聘教师岗位,应该在服饰上给人以沉稳、儒雅的印象。男性着装以简洁,深色为主,会给人以稳重、可靠、忠诚、干练的印象;女性宜以中性色调,给人以亲切、自然、大方、善良的感觉,并可适当淡妆。总之,着装应该与工作环境要求相适应,并符合自身气质特色。一味追求名牌包装未必是上策,“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才是首选。除此以外还要注重细节,如鞋子是否干净明亮,都是品位高低的微妙差异。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包或公事包,尽量把笔、纸、纸巾等零碎小东西有条有理收好,给人以井井有条的印象。
4、双方交流过程
求职者带着自信,迈着沉稳、轻快的步伐走进面试办公室时,应尽量放松自己,表情自然,面带微笑,给人以真诚、亲切的印象,礼貌地问候对方。
面试人员示意坐下后,求职者应保持优美的坐姿,保持挺胸收腹,四肢摆放也要规矩端正,目光交流时眼神要坦然自信。
回答考试官问语要语言清晰、流畅、明快,透过平和、抑扬顿挫的谈话,语气和声调可使对方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内容要简洁,不可偏离谈话主题,谈话自始至终都应彬彬有礼,从而表现出你良好的素质和涵养。据心理学者研究,一个旁观者在看别外两个人对话时,他对二人的谈话印象有65%来自“非语言信息”。从而提醒求职者应注意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的适当运用。交流时可适当借助肢体语言,但动作幅度不能过大,以免夸张,造成不良印象。注意倾听,以正确领会面试人员的谈话意图,在未作回答问话时,可适当以微笑或日常口语应声表示你正在玲听对方的问话。
适时地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以强化自己在面试人员大脑中的印象。多才多艺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别人欢迎,在和面试人员交流过程中,巧妙地流露出自己的专业以外的特长,诸如文艺、体育等方面,虽然这些特长与专业关系不大,但每个用人单位,都有需要有这些特长的员工发挥作用的时候,也许这时由于自己的一点特长,无形中使主考官对你留下特别的印象,使你离目标更近一步。
面对就业的寒流,穿梭于各种毕业招聘会的莘莘学子们,无不费尽心机,力求在众多的求职者中,给用人单位一个相对深刻的印象,以增加胜出的机会。笔者认为,适当地借助于心理学知识,在求职面试时,整体塑造求职时的形象,给用人单位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形成首因效应,会提高成功机率,使你度过一个就业的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