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旧教材“取”与“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旧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缘起
对于一个从教十几年的老师来说,在使用新教材时,很习惯把新旧教材作对比.有对比就有发现,确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改革力度大、挑战性强.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也删减了一些内容,或者对原来的一些内容作了一定的变化.对于新教材,教师是从最初的迷惘,到逐渐适应,再到欣赏,可以说现在新教材的优点渐渐被教师所接受,并能较自如地驾驭,这是一个可喜的成长过程.但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教学时,一些删减及变化的内容,仍会不经意间带来很多教学尴尬,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教材中那些不出现,或是一笔带过的内容或方法教还是不教?很多时候,教师心里很是纠结.
二、回放
回顾这几年使用新教材教学中对老教材一些内容和方法的取舍思考,真是心有千千结.
纠结一:短除法,教还是不教?
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用了列举法来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仅在“你知道吗”中简介了短除法.教材用列举法,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书写方法也是多样,但共同的特点是繁琐.短除法貌似简洁,但要教学短除法又要补上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列举法,对短除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学习时也表现不错,但一道期中试卷上测试题却让我思考很多.题目是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一组24和36,错误率之高,杀得我措手不及,学生书写方法的多样化不说,还竟然多个学生写的答案是6.这让我怀念起老教材的方法及老教材的统一书写:(24,36)=12.在感受老教材的优点后,对老教材上的好方法是教,还是不教,心里很是纠结.短除法,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
纠结二:方程,爱你不容易!
简易方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老教材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简易方程,而新教材为了与中学教材接轨,抛弃了原来用代数知识解方程的方法,而强调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编排解方程的习题时,也有意回避了“a-x=b,a÷x=b”等形式的方程.基于教材,我在教学方程时,回避了老教材中的运用逆运算的方法,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掌握得很快,也掌握得很好.教学看似顺畅,但教材中刻意回避的两类型题目“a-x=b,a÷x=b”,果真能销声匿迹吗?课堂作业本第50页的作业3.6-x=1.4、36÷x=4这两道题着实为难了学生一把,错误率极高.其实仔细分析这两道题,也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如3.6-x=1.4,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先两边同时加上x,变成3.6=1.4+x,根据天平平衡时两边交换位置还是平衡,得1.4+x=3.6,再两边同时减去1.4得2.2.很明显,这种方法较之老教材的方法,很繁琐,也很难理解.跟短除法同样的问题,老方法,教还是不教?方程啊,看似简单,但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几年新教材教学下来,像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怎么处理,计算教学中的计算法则要不要总结呈现,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三、思考
教,还是不教?这其实就是教学中的一个取舍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地取舍,新旧教材应怎样融会贯通,有效生成?其实很多教师早已关注到,并且有了很好的处理方法.
(一)合理取舍
合理取舍的前提是读懂教材,把握准教学目标.教材是执行课改思想和精神,融合编者的智慧而设计的.我们不能把教材当圣经,但也不能拿课本不当教材.对要不要教短除法,我仔细研读了教学目标.教材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目标定位是: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知识技能评价强调,根据《标准》要求,对这些知识的评价要有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时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同时应该是像18和24这样容易找出公因数的.像65和91这样的数一般不出,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数和通分的两个数的分母一般限制在100以内.把握了这些要求,我想,教短除法是不是有些因小失大,因为要教短除法,就要补充整除、互质数和分解质因数等知识的教学,一个星期4节数学课,你要挤多少的时间来补这些删去的知识?你是否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数学课堂的取与舍是一门艺术,舍是为了更好的取,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而我们教师往往重视了取,却忽略了舍.什么都要取,都要装进课堂这个筐,都想装进学生的脑袋,在课堂一味地做加法,在新旧教材的“叠加”中,学生课业负担怎能不重.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拔高教学目标,相信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内容的删减变化中有选择地组织教学.
当然,发展离不开传承,改革也不是彻底与传统割裂.新教材也在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有些删除的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我们也不能丢.新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教师也不要讳莫如深,一味逃避,生怕教了,就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新教材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一年级的减法教学,教材删去了a+( )=b知识教学,做减法想加法,没有前一知识的铺垫,学减法时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脱节,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不是抛弃,对传统教学中一些好的内容和方法,教师要传承精华,积极创新,在扬弃中前行.
教材毕竟是教材,而教师才是活教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教材,然后才是活用教材.做到合理取舍目标,取舍有理;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取舍有度;合理取舍教学方法,取舍有效.
(二)有效整合
新教材在课时内容编排上和老教材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新老教材,过去作为教学铺垫的准备练习不见了,代之精美的情境图;过去展示的完整的解题过程以及一些规律、方法、定义不见了,代之图片人物对话或旁白的标注.新教材留下更多“旁白”甚至“留白”,给学生留下充盈的探究空间,也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而新教材的难教之处也在于编者留给大家这么多的“旁白”和“留白”.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教材”的阶段,更不能对教材亦步亦趋,而要做到按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改革与传承中寻求最佳结合点,把新旧教材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我们来看解简易方程(天平游戏)教材的呈现,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中呈现两种方法①(?)+8=10,?=2;②解:y+8-8=10-8,y=2.很明显,教材为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摒弃了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简易方程的方法,而选用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确实,这种新的方法书写时更是烦琐,但它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更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作为教师应该从大处着眼,承前启后地看待教材,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选择更为符合学生发展的方法,这样,才能减去无效环节,使教学自然贴合,流畅贯通.那么老师们认为更为简洁明了的老方法怎么处理呢?我再一次细读教材,其实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教材的意图很明显,追求方法的多样化,而第一种方法(?)+8=10,?=2,仔细推敲,其实隐藏了逆运算的思路,只是没有用解方程的步骤书写出来罢了.课堂上也绝对有学生会提到用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这时候教师有必要把这种方法捂紧吗?我认为,这时,不妨把新旧资源进行整合,大胆地展示出老教材的方法,但不作为教学目标一定让学生掌握.新课标不是提倡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课堂中吃不饱的学生多掌握一种方法就多一分胜筹,那么学生碰到“a-x=b,a÷x=b”这样的题目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事实证明,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备课时要瞻前顾后,而教学时要步步为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科书上大量的留白,就需要更多的补白,像新教材中没有给出的一些规律、方法、定义,教师也完全可以在继承与创新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传统精华融入课改追求中,把新旧教材有效整合,合理地取舍.教师只有读懂教材、掌握教材、质疑教材,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教材,才能发现哪些知识、方法有待于重组、连贯、扩充、舍去,才能把教材用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