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六大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图论文,书馆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向高速化、多媒体化、以宽带主干网为基础的多网融合的方向发展,将逐步实现5 个W的个人通信:即任何人(whoever)可以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都可以和任何一个其他人(whomever)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以传递任何信息(whatever)。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重大的改组、调整和建设,这种改组、调整和建设将是全方位的,从管理理念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服务内容到服务方式,如此等等,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重建,才能适应网络时代读者和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并满足他们各种特殊的服务。
1 图书馆的建筑重建
在网络环境下,无论是图书馆的新老建筑,都面临一个如何适应网络管理和网络服务的问题。
首先是网络布线问题。且不说一些90年代以前设计落成的图书馆,即使是1993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在原来的建筑设计中也没有把网络布线考虑进建筑设计方案,只是到了1995年新馆开馆前一年才将这一重大问题纳入计划,并对建筑设计进行了修改。通过修改方案,上海图书馆新馆在全馆各区域设置了746个终端,并与因特网联通。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读者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原来的布线点的密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于是,上海图书馆又于1999年开始增设了155 个信息点,使网络布线点的总数达到近千个;即使如此,也还是不能适应新的信息服务需求,在2000年,馆内还将增加170个信息点。这样, 读者可以自带便携式电脑在图书馆的一些阅览室中上机或上网;同时,也适应了信息的多媒体化和文献载体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使各个阅览室均可向读者提供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信息的阅读查询服务。据悉,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已于1999 年在全馆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布线。 2000年5月1日试开放的首都图书馆也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环境对各种智能化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现在已建成的一些智能化大楼即已按照9平方米一个点进行网络布线, 以适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应当作为图书馆界在进行建筑重建时的借鉴。
其次是空间布局问题。自80年代以来,许多图书馆在数据库的建设,特别是书目文献数据库和机读目录的研制、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原先设计的图书馆建筑中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传统手工查检目录大厅将如何重组,在书目数据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的情况下,未来的图书馆新馆建筑中,是否还要设计大空间的目录大厅,如果要设计的话,其功能将作怎样的调整,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上海图书馆在1996年新馆开馆时,系统内可供检索的书目数据仅14万条,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系统内可供检索的书目数据已达85万条,其中包括1949年以后的全部馆藏中西文图书以及馆藏中外文的报纸期刊,2000年还将完成馆藏旧平装图书的11万条数据、古籍20万条数据以及旧外文的6 万条数据。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 上海图书馆在1999年提出了不把卡片目录带入21世纪的业务奋斗目标,在1999年5 月的图书馆宣传周中,上海图书馆率先把目录大厅中的卡片柜搬走而代之以数十台计算机的公共目录查询。在不久的将来,近代文献和古籍的目录厅也将发生同样的革命。经过重组后的目录大厅现在具有了多功能的性质,如克林顿总统的市民座谈会、漫画家丁聪的签名售书、国际图书馆建筑大会的闭幕式、全国电子出版物展览和上海市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展览等都曾在目录大厅举行,而平时大厅则除机读目录查询外,就作为读者的休息参观场所。如目前正在建设并将于2000年10月开放的捷克利贝雷茨研究图书馆在底层的门厅就设计了一个信息中心,体现出设计者的未来意识。在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方面,1995年落成开放的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总馆也有可资借鉴之处,如该馆地面9 层的建筑中目前仅利用了7层,而第8、9二层则留作今后20年图书馆的拓展空间, 体现出了设计者的发展意识。
与图书馆建筑重建相适应的还涉及到图书馆的家具和设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的演示成为图书馆许多空间经常遇到的问题。如贵宾接待室、会议厅、报告厅、多功能厅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设计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大屏幕演讲的建筑设计并配置相关的设备。
2 图书馆的业务机构重建
图书馆的业务机构可以说是几十年一贯制,各个馆大同小异,如采编部、阅览流通部、参考咨询部、典藏部,还有一些图书馆设有历史文献部、现代技术部等。显然,这些部门的设置,已难以完全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特别是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与调整。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1996年新馆开馆时就在业务部门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系统网络中心,负责对全馆的系统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在系统网络中心,有网管工作站,包括交换机、各类服务器、阵列盘、叠加集线器和各类子网等。这一庞大的网络系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加以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在1999年又将馆内的光盘公司及所属的科文工作室并入系统网络中心,以加强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科文工作室每天将网上的新闻、国内外数字化图书馆的各种信息等传递给馆内外的广大馆员和读者;此前我们还将青少年电脑学习室并入系统网络中心一并加以管理。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上信息也已成“浩如烟海”之势,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不乏领导所需要的决策咨询信息。为了体现图书馆作为信息枢纽的特点和功能,上海图书馆已于2000年2 月新成立了以网上信息资源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并以领导决策层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业务部门——“战略信息中心”。这一部门要体现出信息时代对于决策信息咨询的快速、准确、全面、简洁、分析、翻译的特点。这一业务部门的创建,必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拓展图书馆的信息功能。
上海图书馆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来,于1999年5月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了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我们在1997年便在馆内开设了一个全文光盘的生产车间,由历史文献中心代为管理,目前古籍善本全文光盘中已完成2600多种,130 万页的文献数据。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又在龙吴路书库新辟了225平方米的数字生产工厂,目前配备了25台计算机和11 台扫描仪以及服务器等设备,现日生产能力为1万页的文献数据。 这一机构隶属于信息服务中心加以管理。据悉,首都图书馆新馆中的业务部门中已设有古籍数字化生产车间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北京文化热线网络管理中心等全新的业务部门。国家图书馆的数据中心更是以规模大、生产能力强而著称于图书馆界。
在目前图书馆网络技术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网上的读者用户服务显然是图书馆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如有的读者或在网上提出各类问询和专题咨询,或在网上提出各类表扬和批评,或在网上提出借阅及复制等各种要求,或在网上提出要求采访订阅的各类书籍报刊,如此等等。如果按照目前图书馆的业务机构设置,显然难以快速便捷地为读者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为采编部门和阅览部门一般没有专职的网络服务人员,而现代技术部门在获取了读者的咨询信息后,对许多具体问题也难以直接解答。因此,如能成立一个网上读者服务部来集中统一协调并处理网上读者和用户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也不失为目前图书馆能够做的权宜之计。这样的机构重建,势必打破图书馆机构设置的传统格局,而将采编阅藏和咨询管理等融为一体,从而使图书馆的管理和业务部门产生新的分合。
3 图书馆的业务内容重建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业务内容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原有的内容或进行调整,或逐步淘汰,或推陈出新;新的业务生长点不断出现,新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新的共享协作不断扩大。
就图书馆的采访而言,一方面在传统手工采访的基础上,网上的采访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正面临电子出版物的挑战。1999年5月, 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发布了美国电子书标准的草案。1999年8月30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21 世纪出版大会”,美国微软副主席布莱斯在会上发表讲话, 指出微软正在推出MicrosoftReader的应用软件,以增进计算机显示文本的质量,这将极大地推进电子书的普及并将引起出版界的革命。布莱斯还预测,到2005年,电子书的用户将达到25000万人,到2018年,90%的书将以电子形式出售。 电子书的这种发展趋势在一些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中已初露端倪。
就图书馆的咨询而言,传统的剪报式咨询虽然仍会有一些市场,但网络的参考咨询或利用网络的参考咨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这种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于2000 年3月起利用上海图书馆独特的家谱馆藏优势和新加坡信息网络以及市场营销的优势,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的读者进行寻根、家族、人物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利用网络的技术和优势,上海图书馆现已在网上向读者提供了以上海地方百年发展史为主题的8000张新旧照片(在建照片数据库已达25000张); 已在网上向读者提供了妇女主题的“妇女之窗”知识主题库,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适应网络技术和环境而产生的新的业务内容。
就图书馆的阅览而言,目前许多图书馆均辟有“电子阅览室”或“光盘阅览室”,这是在信息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电子出版物数量比例并不大的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急剧增长,电子出版物将进入各个阅览室,如古籍善本光盘是放在古籍善本阅览室,《四库全书》电子版是放在古籍阅览室,《人民日报》全文光盘是放在报纸阅览室,《上海大典》光盘是放在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这种服务内容的重建不仅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查询习惯。“电子阅览室”这种看似先进,实际落后的服务内容将首先在设施先进的图书馆中逐步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2月24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试点单位一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各地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络链接中心,其所具有的多语种语音视频新闻资源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例说明,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完全突破了以往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局限,这不能不引起图书馆界的深思。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个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哪个图书馆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它就将在其中扮演主角;反之,或仅充作配角,或被社会开除“网籍”,从而失去应有的社会地位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业务重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远程网上全文与多媒体数据传输、网上数据套录、网上图书借阅预约、网上读者用户与馆长馆员对话、海内外各大图书馆资源的网上相互钩连、利用网上资源按读者用户需求进行主题知识库的重建、在网络环境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各项业务统计的重新调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形象的重新设计等等。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图书馆业务内容的重建将越来越丰富,从而引发图书馆业务建设的一系列革命。
4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重建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重建主要体现在服务时间、服务空间和服务手段方面。
以图书馆的服务时间而言,以往读者意见较为集中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是开放时间太短,要求延长开放时间。在当代的信息时代,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时间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样的增长。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一些图书馆已经对读者提供了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例如,一位复旦大学法律系的教授要查阅近年来法律方面的外文图书与期刊,以往他必须利用书本目录或自己在上海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内来查阅目录或到阅览室查阅后才能了解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而现在,他可以在全年中的任何一天或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在网上查阅上海图书馆中他所需要的馆藏,然后还可以在网上向上海图书馆的有关业务部门进行咨询,而没有了过去因时间关系而急匆匆地长途赶往上海图书馆的烦恼。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以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而言,以往读者感到不方便的就是空间的障碍,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点,也会给读者带来许多麻烦。一位北京的研究员为了阅看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徐氏家谱,不远千里来到上海,要化路费、食宿费,到了上海还要受到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如果将馆藏的家谱全文上网,这位研究员就无需专程到上海来,而在北京的单位或家中即可随时阅看他所需要的古籍文献,并且可以按需下载,这是多么大的方便。图书馆通过这样的网络信息服务收取一些成本和咨询费用,相比较这位读者直接到上海的费用,是很小的数字,读者应该是能够接受的。由于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系统将成为一个地球中的“图书馆院”。
以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而言,以往读者感到不满意的是手工操作的缓慢:手工查卡、手工抄写、手工借还、手工搬运,而读者服务一集中就会形成长时间的排队、等候;图书馆员的劳动强度也很大。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重建。如计算机的编目正在取代手工编目,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编目的效率;公共机读目录查阅系统使文献的查阅较之以往的手工查阅更为快速、便捷、完备和准确;机算机借还系统使每位读者的借还手续在几秒钟之内即可完成;大型图书馆的庞大书库由于有了计算机的支持,使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图书的取架在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些图书馆文明规范服务中的限时服务的承诺得以实现;读者服务区中的导读、大型公告也以计算机和大型电视频屏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计算机已经进入图书馆的办公区、公共阅览区中的各个阅览室以及书库等区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以往的手工操作。
5 图书馆的人员重建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队伍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进行图书馆人员的重建。这种重建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展开:一是图书馆管理层的重建,二是原有图书馆员队伍的重建,三是引进和猎头新成员的重建。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时代,作为图书馆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管理知识和规律,而且必须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图书情报事业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对于本馆的网络拓扑图做到胸中有数。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室中的墙上就是挂的该馆的网络拓扑图,让人一目了然。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领导管理的知识;二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知识;三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四是文化法律的知识;五是市场财会的知识。
原有图书馆员队伍的重建要通过以业务改革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来进行。首先要进行全员信息技术的启蒙培训和继续培训;其次要使图书馆馆员逐步向网络馆员和参考馆员发展,实施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让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第三要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在各个环节都倡导并激励每个成员不断充电、不断进取、不断发挥潜在的能力和创造力。
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是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在人员重建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环。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应该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的、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或经营型的人才。要改变图书馆的一些岗位是什么人都可以上岗的陈旧观念。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在1999年一年中共引进3 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和1位本科生,其中三位博士生全部安排在一线阅览编目岗位,他们一上手就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外语及文化水平,使一线的服务和编目质量明显提高。国家图书馆在近年从社会上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使全馆的系统网络管理明显改观。这些都是引进与猎头新成员带来的新气象。作为一个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引进与猎头网络人才更是成为当务之急。
6 图书馆的理念重建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给其管理理念也带来了冲击,多少年来,一些图书馆管理中习以为常的观念,在网络环境下已显得不协调、不合理、不能体现未来发展了。这里仅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是图书馆的大小。以往衡量评判一个图书馆的大小,主要是两大数据,一是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的数量(主要是图书),二是图书馆的面积。根据这样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世界十大图书馆的统计,也就有了亚洲三大图书馆的统计。这样的衡量无可厚非;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衡量在观念上又是陈旧的,难以体现信息技术条件下面向新世纪的图书馆的新形象和新发展。以《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例,现在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和台湾中央图书馆分别收藏有《四库全书》,但随着《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发行,一些图书馆已拥有电子版《四库全书》,其对读者服务的便捷程度和其收藏所占的空间所体现出来的优势,都是纸质型《四库全书》所无法相比的。所谓小图书馆可以收藏大文献,小图书馆也可以进行提供丰富文献的大服务;反之,如果大图书馆藏而不用,收藏而不联网,那么作为一个图书馆来说,其虽太犹小。
二是图书馆的业务统计,如图书出借率的统计、入馆人数的统计、购置图书数量的统计等等。这些统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有些业务统计和统计的原则已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的新的发展。如入馆人数的统计,以往较多的是根据入馆读者进入阅览室和外借图书读者的统计,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读者日益增多,他们在网上利用图书馆的馆藏数字文献,如在网上阅读元版《农桑辑要》,在网上查阅《上海经济年鉴》,在网上欣赏馆藏的京剧唱片,在网上检索《全国报刊索引》,这与读者自己到馆利用馆藏文献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在统计读者人数时,应当把上网的读者人数统计在内。同时,图书馆具有教育和智力开发功能,在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展览等就充分体出现了这样的功能。读者到图书馆看一本书,或听一个讲座,或参观一个展览,或欣赏一段音乐,都是图书馆发挥作用的体现,因此都应该列入读者统计的范围,如果仅仅把看印刷型图书报刊的读者作为统计的对象,那么如何体现图书馆的多功能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呢,如何体现网络时代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新变化呢,如何体现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后图书馆服务的先进性呢。
三是图书馆的经费管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可以分为人头费、行政费和购书费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图书馆网络的逐步建立,图书馆每年除了购书费之外,非常大的开支就是网络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升级;同时,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和电子出版物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图书馆的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等不断增加,这些在本来已经十分短缺的购书经费中无法开支也不允许开支,这就需要申请专项经费或在原有的购书经费中列入新的相关项目。这些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不仅在图书馆的管理层要重建,而且要进行宣传,使图书馆的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管理层也进行相应的理念重建。
四是图书馆的形象战略。 在本世纪70 年代, 曾经开始了CI (Corporate Identity)即企业形象的战略并曾风靡一时,图书馆也曾受其影响;到了90年代,CS(Customer Satisfaction )即顾客满意战略开始流行,笔者曾经将其改造为RS(Reader Satisfaction )即读者满意战略;现在,企业形象战略和顾客满意战略还在全球运用,而一种新的战略已经开始出现,这就是CL(Customer Loyalty)即顾客忠诚战略。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同样可以导入CL的管理理念并将其重组为RL(Reader Loyalty)即读者忠诚战略。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当考虑吸引一大批固定的读者群来上网,以增加点击率并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这同以前图书馆想方设法提高印刷型图书的利用率是一样的道理。在不同的图书馆,这种固定的读者群可以是有所区别的。
(来稿时间: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