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关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关于做好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关于做好论文,院校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院校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建立起来的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民族院校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民族院校是指各地区的民族大学、学院。从广义上讲,民族院校不仅包括民族大学、学院,还包括适当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治地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文试图对广义的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之有效的进行,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不成熟的思考,以期对做好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帮助。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入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院校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毫无疑问,在民族院校,团结有利于稳定,稳定有利于改革和发展。诚然,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民族院校的团结是好的。但是,由于存在着旧社会造成的各民族间隔阂的影响,由于各民族自己的特点和差异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各民族学生的联系和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民族问题。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以及在解决处理时急于求成,过于简单或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民族团结的。因此,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注意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保障民族院校的团结、稳定、改革和发展。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对此《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即“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新型的民族关系,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并且他们又是未来发展民族经济及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因而民族院校各族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各族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进一步增强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对于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相互不信任和隔阂的痕迹,扫除旧的意识形态残余的影响以及批判地继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院校的学生是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组成的,必然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思想意识、思想感情、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各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不是“一般化”和“一刀切”,而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又体现民族特点才能够调动各族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以全局观念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能够增强他们从我——我们——民族——中华民族——人类社会而学习成才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能够按照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培养和锻炼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与汉族学生有共同之处,即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即特殊性。分析掌握这一特殊性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据笔者观察这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少数民族学生特别关心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自己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繁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也受到了各种信息的冲击,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把当代中国拿到世界中去比较中,也把自己的民族拿到其他先进民族中去比较,以传统的纵向观察转为横向观察。在同各国、各民族的高低长短、新旧好坏的比较中,使他们视野更为开阔,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增强,也确实感到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落后,会拖祖国大家庭的后腿,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程度。为此,他们深感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正确认识个人、民族、国家的关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还缺乏过去和现在的鲜明对比感受,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影响,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不能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各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容易出现一些偏激情绪,甚至对国家、民族、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一些模糊认识。

2、少数民族学生上了大学后,民族意识有明显的增强。 所谓“民族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的归属和利益的自我感悟。”(注: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过去生活学习的环境一般都是本民族聚居地区,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以及他们的年龄特点,民族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上了大学后,他们接触的面广了,接触的人也多了,他们日益体验到了这个“少”字的含义。因而,他们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关心程度和敏感程度有了一定的增强。如对领导干部中本民族成员的比例,对某些会议的人员组成、参加人数、发言人数与先后次序安排,对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的尊重等问题一般都是很敏感的。这似乎是些“小事”,但稍有疏忽,就会挫伤民族感情,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

3、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的思想状况必然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了学好本领,报效民族和祖国,有旺盛的求知欲,以拚搏的精神,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但是学习成绩的不平衡性,给他们带来较多的思想问题。这种不平衡性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各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因而入学的新生整体知识水平悬殊很大。二是各民族地区的学生学本民族文和汉字的主辅上有差别,有的民族地区学生以学汉文为主,以学本民族文为辅,而有的民族地区的学生以学本民族文为主,以学汉文为辅。这样必然造成了本民族文和汉文成绩的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自尊和自卑的心理会在互相交织与矛盾中发展。为了缩短距离,部分学生把压力变为动力,刻苦钻研,努力赶上。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以“随它去”的态度而消极对待。这样,如何使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4、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民族性格是民族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如生产力水平、政治法律制度、时代生活事件、带有民族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都对民族性格的形式和发展有影响。当然,由于各民族的互相交往,民族性格是互相感染的,也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但尽管这样,青年学生从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中或多或少地继承先辈的品行,这是事实,也就是说民族特点对本民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驱动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接纳的信息和知识更为复杂多样。他们虽然一方面继承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他们的观念意识不断在更新。他们积极地吸纳开放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时间效益观念等。可以说,他们的观念意识的变化程度比起他们本民族的同龄人和父辈来更显得快速些。他们厌弃死气沉沉的封闭日子,喜欢开放的社会生活,拥护改革、参与竞争。

5、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讲劳动观念比较强, 并且在劳动中所表现的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脏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在校园建设、社会公益劳动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肯干,任劳任怨。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良好品质的形成与他们生活成长的环境有关。就拿蒙古族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农村牧区来的。这些学生不仅目睹父辈的依靠自己劳动求得幸福、勤劳致富的情景,而且从小对体力劳动的接触和体验也比城镇学生多,生活环境和实践过程陶冶了他们勤劳朴素的品格。对于这一点我们应予保护。再有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艰苦朴素,对老师同学以诚相待,自觉遵守纪律。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日常生活作风上存在着懒散现象。尤其在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某些超前消费现象的情况下,有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在个别学生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然高消费有多种主客观因素,但过多地吃喝玩乐会占去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301页。)笔者认为, 做好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水平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有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要系统地、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要带头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要尊重、理解、爱护少数民族学生,做他们的贴心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民族性与民族院校的团结、稳定、改革和发展,提高到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的研究探讨。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依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去发现和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我们既要承认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又要承认某个群体和个人的特性和要求。这是由某个群体和个人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过程经历的不同和观念意识的差异所决定的。在民族院校正确全面地分析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对他们作出恰如其分地估计和进行历史地、全面地、科学地分析是搞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学生,调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思想状况、行为趋向等,并以此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真正使教育入耳入心,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高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

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具有积极的因素,也难免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为此,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了解本院校有关的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成长付出真情。与此同时,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中的主导方面就更多地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将他们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敏感性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励他们为振兴民族、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否则,也可能使这种敏感性陷入歧途,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顺利发展。

(四)加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需求的文化氛围。

加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应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与补充。校园文化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加强正确的教育导向作用,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限制消极影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各族大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精神的满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得到全面成长。

标签:;  ;  ;  ;  

关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