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论文_胥丹

胥丹 四川省绵阳市404医院 四川 绵阳 邮编:621000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120例(140侧)。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腹膜外引流量和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引流量随着患者腹股沟疝病型级别升高而增大;急性尿潴留患者发生率1.7%;阴囊血肿发生率8.3%;阴囊血清肿发生率6.7%。结论:探究和分析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规范临床手术操作过程,对提高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引流量

腹股沟疝由腹壁肌肉强度下降,腹内压力上升造成,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外科疾病,俗称“疝气”。临床症状受疝囊大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响。一般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早期肿块面积较小,伴随局部疼痛。随着肿块变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影响正常行为动作[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120例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120例(140侧)。男女比例为69:51,年龄为26-79岁,平均年龄(42.3±4.6)岁。患病时间3个月-10年,平均患病时间(2.5±1.6)年,42例右侧腹股沟疝,58例左侧腹股沟疝,20例双侧腹股沟疝。斜疝31例,直疝70例,复合疝19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部外科科学组2003年修订标准分为20例Ⅰ 型,59例Ⅱ型,33例Ⅲ型,8例Ⅳ型。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确诊为腹股沟疝[2]。排除下腹部开腹手术史、心、肝、肺等脏器功能不正常,糖尿病、高血压及有家族性精神病史患者,排除所有患者和家属均有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0例患者均采用免气囊分离器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所有患者术前排尽尿液,气管插管方法静脉麻醉。头低脚高斜坡位体位,使用Mckernan和Laws技术,补片选用15cm*10cm的聚丙烯补片,其中80例采用PROTACK5cm连发式内镜螺旋型钉固定,其他60例未采取固定措施。

1.3观察指标

根据确诊病型不同,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本次研究患者术后引流量随着患者腹股沟疝病型级别升高而增大,所有患者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见表1:

表1所有患者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分析(±s)

(2)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8%。发生急性尿潴留患者2例(1.7%);阴囊血肿10例(8.3%);阴囊血清肿9例(6.7%);术后神经痛患者11例(9.1%)。其中,股外侧皮神经痛3例(2.5%),髂腹下神经痛3例(2.5%),术后神经痛5例(4.1%),且持续1-5d后自然消失。阴囊血肿与阴囊血清肿患者均为Ⅳ型患者。本次实验术后60侧非固定组中出现股外侧皮神经局部疼痛1例(1.7%),80侧固定组中9例(11.3%)发生神经痛,两组对比X2=4.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从传统的网片开腹无张力修补术到现在的腹腔镜手术,经历数次临床改革[3]。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作为目前临床最常见的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法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刘圣文、蒋佳福、李爱国等[4]对针对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显示,腹腔镜全腹膜外手术具有疼痛小,微创,住院时间段等优点。

本次研究显示患者术后引流量随着患者腹股沟疝病型级别升高而增大,其中Ⅳ型患者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50.3±103.7)ml,说明术中渗血明显时,术后应使用引流管,防止腹膜外间隙感染或补片错位。病情越重或复发疝情况不宜选择全腹膜外修补术。本次实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8%,其中,阴囊血肿占8.3%,阴囊血清肿占6.7%,且均为Ⅳ型患者。因此,患者疝囊较大,更易积血。在进行疝囊较大的阴囊型腹股沟斜疝患者可通过放置引流管于残余疝囊处,控制术后引流量和血肿类并发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未放置尿管,仅在术前使患者排尽尿液。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为1.7%,说明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前排尽患者尿液及可代替放置尿管。由非固定组神经痛发生率1.7%明显低于固定组11.3%可知,固定订数与术后神经痛发生率正相关。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固定订数应严格控制在3颗之内,并掌握补片固定位置和动作幅度。本次患者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在5-9d,体现了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微创、恢复快的特点。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微创、恢复快,但确定手术方式前需检查患者疝囊大小,下腹部腹膜是否有间隙或修补史。且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使用引流管,控制补片固定订数,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雷霆,刘海燕,赵欣,等.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3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9):1124-1125.

[2]陈永军,卢榜裕,江文枢,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2-284.

[3]刘圣文,蒋佳福,李爱国,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28 例[J].当代医学,2013,20(17):82-83.

[4]吕宝军,许峰峰,刘星伟,等.腹腔镜和开放式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比较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04(4):382-386.

论文作者:胥丹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论文_胥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