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FQM模型探析审计现场质量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质量控制论文,模型论文,现场论文,EFQ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EFQM模型简介 EFQM卓越模式(又称欧洲企业卓越模式)是继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建立之后,由欧洲品质管理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EFQM)建立的用于指导企业开展自我评价,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性和效率的质量管理工具。它首创于1992年,用于欧洲质量奖和欧洲国家质量奖申报组织评估的框架,经过二十多年的应用实践,已被欧洲地区的众多组织所广泛接受和采用,并已发展成为当今全球一个比较成熟的卓越经营管理指导与评估指南和方法。欧洲质量奖现已更名为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EEA),对应的评价模式称为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卓越模型。 EFQM业务卓越模型是一个非硬性规定的全面质量管理架构,是一种给组织提供用于自我业务评价和改进的工具。通过调查企业在此框架下不断努力改进业务运作的实际做法及结果并加以分析。它是一个企业自愿采用的卓越管理框架,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基本理念,RADAR(评估与改进方法),模式及准则。“基本理念”反映了EFQM成员共同认可的8个价值观,是EFQM卓越模式的基础;RADAR理念是EFQM模型的核心要求,它共有四个方面的要求;“模式和准则”是EFQM卓越模型的核心内容,它包括9个大项及32个子项的内容。 该管理框架能够帮助理解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其所能取得的经营绩效的联系,指导各种类型组织进行合理和系统性的管理成熟度评估,以及开展标杆对比,也有助于组织正确识别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和资源。这一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种组织管理思考方法和组织内、外有效沟通语言,使组织可以认真审视自我,通过系统的自我评估方法和标杆对比,识别改进和创新要求和活动。指导组织整合各种改进和变革活动,克服障碍,实施持续、有效的管理和绩效改进,推动组织取得可持续的成功。 二、EFQM模型基本理念在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中的具体体现 (一)结果导向:结果取决于兼顾并满足所有相关受益者的需要(受益者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以及企业的投资人)。审计结果要满足所有相关方的需要,包括审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善政良治”的需要,被审计单位完善自身管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等。这要求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过程中提升结果导向意识,不仅要注重作业程序的规范性,更要提升审计结果的价值,“好钢用在刀刃上”,基于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优审计绩效。 (二)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裁判人。使顾客忠诚,留住顾客以及获得市场份额都是通过清楚地识别顾客目前的和潜在的需要而得到最优化。审计产品的“顾客”概念狭义上理解为,谁下达的审计任务谁就是顾客,表现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广义上理解为,谁赋予了审计的职责谁就是顾客,表现为全体人民。顾客是审计项目质量的最终裁判人。这就要求审计质量必须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并得到顾客认可。只有这样,审计监督才能获得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的“市场份额”,永葆审计的生命力。 (三)领导和坚定的目标: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创造了清晰一致的组织目标,也创造了使组织及其员工取得优秀的环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灵魂,包括审计组长或主审,也包括参与决策和评估的上级组织领导。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中必须强化领导的作用,通过有力的领导行为开辟良好的审计现场环境,创造良好的审计氛围,带领团队按照审计方案要求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 (四)过程和事实管理:当组织内部的所有活动被理解并系统地加以管理时,当有关现行运营和有计划的改进等决策,是通过使用包括受益者意见在内的可靠信息作出时,组织运行就越有效。审计组内的所有工作必须系统地加以规划,严谨地予以实施,通过专业的审计判断、严格的审计取证,从海量的信息中得出有效可靠的审计结果。过程管理注重效能,事实管理讲究证据,提升审计现场质量控制水平。 (五)人员开发和参与不断学习:组织中员工的潜能是通过价值分享,相互信任和授权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参与得以充分的释放。 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本领恐慌”越来越成为有效实施审计工作的障碍。审计现场管理中必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能动性,开发人员潜能,通过鼓励人员不断学习,提升审计判断力。 (六)创新的改进:当组织是在不断学习,创新和改进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管理和分享信息时,其绩效最优。不断改进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手段是贯穿审计现场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关键举措,对提升审计现场效能、扩大审计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创新的理念对破解当前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七)发展伙伴关系:组织与其伙伴有互惠关系,建立信任,分享信息并保持一致时,其工作最有效。良好审计环境的构造离不开审计“伙伴”关系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与被审计对象建立互惠关系,得到对方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要发展与第三方的“伙伴”关系,实现关键信息共享,大量审计实践表明,重要的审计突破往往依赖于外部数据的支撑。 (八)公共责任:对于一个注重公共责任的企业,其组织及其员工的长期利益会得到最好保护。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体现审计的责任: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坚持统一标准、坚持独立客观、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国家利益、监督民生保障。 三、基于EFQM模型准则构建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指标 (一)EFQM模型的模式和准则 “模式和准则”是组织卓越管理的基本框架、管理方法与结果的具体表述。其基本框架分为“驱动因素”和“结果”两大部分,“学习、创造与创新”贯穿其中。“驱动因素”部分由5个方面构成,分别为领导、战略与策划、人力、合作关系和资源、过程;“结果”部分由4个方面构成,分别为顾客结果、员工结果、社会结果、主要绩效结果。“驱动因素”原则指导企业怎么做。“结果”原则指导企业达到具体目标。“驱动因素”导致“结果”,来自“结果”的反馈帮助进一步提高“驱动因素”。EFQM卓越模型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EFQM卓越模型9个大项的内容说明如下: ——领导(10%)。即领导者们如何促成任务和远景目标的实现,开发长期成功所需要的战略,并通过适当的行动和行为予以实施,领导个人参与以确保发展和实施组织的管理系统。它包括:(1)领导者提出任务、远景目标和价值观,并且在优秀文化方面起模范作用;(2)领导亲自参与确保组织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和不断改进;(3)领导参与接触顾客、合作者和来自社会的代表;(4)领导激励、支持和重视组织员工。 ——战略与策划(8%)。即组织如何通过以受益者为中心的清晰战略,并由相关的方针、计划、目的和过程支持,来实现组织的任务和远景目标。它包括:(1)战略与策划要以需要以及受益者的期望为基础;(2)战略与策划要以有关的绩效衡量、调查、学习和有关创新活动的信息为基础;(3)战略与策划的开发和更新;(4)战略与策划通过一个主要过程框架展开;(5)战略与策划的沟通和实施。 ——人力(9%)。即组织如何在个人、团体和组织高层上管理、开发和释放员工的知识和潜能,把各种活动加以计划来支持方针、策略和过程的有效运行。它包括:(1)人力资源的计划、管理和改进;(2)员工知识和能力的识别、开发和保持;(3)员工参与和授权;(4)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对话;(5)员工获得奖励、重视和关心。 ——合作关系和资源(9%)。即组织如何计划和管理其外部合作关系和资源,来支持其方针、战略和过程的有效运行。它包括:(1)外部合作关系的管理;(2)财务的管理;(3)建筑物、设备和材料的管理;(4)技术的管理;(5)信息和知识的管理。 ——过程(14%)。即组织如何设计、管理和改进其过程来支持方针与战略,使顾客和其他受益完全满意和增加价值。它包括:(1)过程的系统设计和管理;(2)过程的改进。按需要通过创新使顾客和其他受益者完全满意和增加价值;(3)根据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来设计和开发产品和服务;(4)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递和售后服务;(5)顾客关系管理和扩大。 ——顾客结果(20%)。即就外在顾客而言,组织要取得什么成果。它包括:(1)感受的测量;(2)绩效指标。 ——员工结果(9%)。就员工而言,组织要取得什么成果。它包括:(1)感受的测量;(2)绩效指标。 ——社会结果(6%)。就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而言,组织要取得什么成果。它包括:(1)感受的测量;(2)绩效指标。 ——主要绩效结果(15%)。就计划的绩效而言,组织要取得什么成果。它包括:(1)感受的测量;(2)绩效指标。 EFQM模型权重是根据世界级公司的优秀经验制订的,为企业成功提供了模式和途径。 (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框架及指标设计 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实施载体毋庸置疑应为审计项目,操作主体为项目审计组,作用对象为被审计事项,主要目的为保障审计目标任务实现,最终目标为获得相关方认可和满意。按照EFQM模型指标架构,比照审计现场质量控制各要素要求,我们提出了基于EFQM模型构建的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框架及指标,如图2所示。 该评价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五个二级指标:(1)领导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2)资源配置,包括内部环境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外部环境配置;(3)过程控制,包括效能控制、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4)结论评估,包括内部评估、自我评估和领导评估;(5)绩效结果,包括部门绩效、顾客绩效和社会绩效。 该评价体系框架与EFQM模型基本相同,即前三项指标属于“驱动因素”,后两项属于“结果”。“驱动因素”原则指导组织怎么做,即审计组如何执行审计现场任务。“结果”原则指导组织达到具体目标,即审计结果质量可靠,审计目标得以实现。“驱动因素”导致“结果”,通过强化“驱动因素”中各驱动要素控制,顺利实现“结果”中各方期许,而来自“结果”的反馈能够帮助审计组通过学习、总结、改进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驱动因素”执行力,从而实现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良性循环。同时该评价体系框架中增加了对五项一级指标的关系描述,完整地串联了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即运用领导能力“统筹”审计资源配置,并将配置好的审计资源“作用”于整个过程控制,然后在良好的过程控制中“获取”初步的审计结论,通过对结论的再次评估,将重新清洗提炼的审计结论传递到各类审计结果载体中,形成整个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最终绩效结果。 四、加强审计现场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一)改进组织管理方式,提升审计现场“领导能力” 一是建立自定项目选拔机制。充分激发各相关处室及人员间的积极性,依托集体智慧,提升自定项目计划立项的前瞻性,努力打造金牌项目。二是探索重大项目竞聘机制。在一些重点项目安排实施时,应积极探索竞聘制度,选拔最适宜的审计队伍负责具体实施。三是培养专业决策群体。建立各种行业专家团、技术攻关组等组织,加强业务交流,共享审计智慧。四是分级次强化协商协调机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优势,参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分级次强化协商协调平台,明确各级次对口联络人员,为审计组开展审计任务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二)树立科学管理意识,优化审计现场“资源配置” 一是健全审前调查制度。应加强监督问责,探索将审前调查执行情况纳入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范围,强化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审计实施方案效果。要积极探索开展审计实施方案相关培训、研讨、交流、评比等活动,不断提升审计实施方案质量,为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灵活人力资源配置。要勇于打破区域、部门壁垒,合理组建审计团队,重拳出击、攻坚克难。四是借力外部资源审计。对症下药借力外部对口资源参与辅助审计,弥补审计团队短板,在当前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越发显得重要。 (三)强化提质增效举措,加强审计现场“过程控制” 一是强化审计工作方法。要建立并固化审计现场定期交流沟通制度,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二是强化审计效率提升。将关键任务分工细化到个人,明确完成时间,审计组长应按期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督促和审核。三是加大审计延伸力度。明确延伸审计目标,针对不同事项合理制定工作方案,特别是涉及“非公”组织或个人,要找准关键环节,高效核查取证,明确审计边界。四是强化审计风险控制。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实施必须确保2人以上参与并明确记录,对所有审计问题定性定量等变动情况应责任到人并予以书面记录。 (四)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审计现场“结论评估” 一是健全审计组质量监督办法。审计组长应侧重对审计组成员完成审计任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而不应一味投入某些具体审计事项,忽视了对审计现场实施工作的全局把握。二是健全审计质量检查机制。各级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审计质量检查评比活动,并将检查结果情况纳入内部处室考核中。三是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强化责任意识,开展质量问责,对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环节中出现的重大失误、错漏、事故等问题追究人员责任,特别要加大对因审计质量问题造成审计机关被动局面的相关人员的处理处罚。 (五)提高结果运用能力,扩大审计现场“绩效结果” 一是“花神气”写好审计报告。二是提高审计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侧重于从法规政策、体制机制的角度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治本之策,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法治、完善治理方面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审计结果的推广途径。要创新审计结果推广平台,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力量,扩大审计影响。要丰富审计结果宣传形式,在文字为主的基础上,辅以漫画、动画、影像等媒介,提升审计结果宣传效果。标签: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卓越绩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