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意义、路径及其引领要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诀论文,路径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按照心理学解释,体验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从教育学层面理解,体验则包含个体人过去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的生命感动和人生希冀的蓝图,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表征初中德育课程变革最鲜活、最能彰显学生生命色彩和生命意义的学习方式。所以,作为中学德育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学习,注重发挥体验学习的功能,明晰体验学习的基本路径,切实把握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基本要诀,充分彰显和放大体验学习的意义。
一、注重体验学习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学习者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感受、体味和领悟,生成情感与意义的一种个性化学习方式。注重体验学习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灵
体验学习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想像等感性心理发展的提高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培养意义。借助体验学习有利于孕育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有利于拓展直觉、想像等非线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趋于更丰富、更全面的境界。
2.有利于张扬学生的生命力,彰显其生命的意义
体验学习是一种切己性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学习所得也才真正能附着于他们的生命体之中,化成为他们生命体中的有机构成,也才可能通过学习使内在的生命力得以进发,形成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学生借助体验学习,实施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其所感、所悟、所得和所获无疑是他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3.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和谐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正是对他们的最有效帮助。在体验学习中,学生的全部身心机能都被“动员”起来,从身体的感觉到心灵的搏动,从直接的触动到理性的分辨,都得到了陶冶和培养。诚如有的学者所说:“人们借助体验实现意义的感悟,情感的升华,意志的坚韧,行为的推动。这种知、情、意、行的和谐互动,只有在体验中共生共荣。”借助体验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才会真正进入少年心灵,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思想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注重体验学习,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成每一课时教学目标和课程整体目标的达成。
二、深入推进和强化体验学习的基本路径
反思十年初中德育课程的变革,我们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度、有力度地推进体验学习的实施。初中德育教师要从服务、优化学生实践体验、心理体验和情境体验着眼,精心为他们提供体验的载体,优化体验的氛围,打造体验的平台。
1.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指个体人直接参与实践,亲身经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或是承担或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从中体验其角色的处境和道德境界。
实践体验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土壤”,体验的“花卉”生在其中。进行实践体验的路径很多,可以参与社会调查,访谈有关人物,动手做做实验,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亲自看一看,用自己的耳朵听一听,用自己的手和肢体去触摸触摸,从中就会孕育真切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亲身践履,经受磨砺,便可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例如湖北宜都宋山德育实践基地(由政府有关机构主管)开发的野外训练18课,营造的是与都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等生活情境完全不同的“田野”风格,学生在实践中亲力亲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思,引发其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提升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在“基地”催生的生命性体验,是通过若干节思想品德课教学都难于获取;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孕育的精神种子,借助在“基地”上的磨砺和实践体验,可以绽放出耀眼的思想花朵。又如“设岗”体验,即在家庭、班级和社区为学生设置服务于他人的相应岗位,让学生每逢双休日包洗家人用餐后的碗筷;在班级中充当雨具保管员,每逢雨天,为学生收拾、保管雨具;在社区充当志愿者,定期为幸福院的老人们表演节目等等。当他(她)为别人的方便、需要、快乐和幸福付出努力时,从中便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并为此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实践活动和应运而生的实践体验,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次经历、一次历练、一次心灵的洗礼。实践体验的效应,不局限于加法的运算,还体现在乘法的运算上。实践活动的次数愈多,学生的实践体验就愈丰富、愈精彩。正是源于学生实践体验的积累和升华,学生才能彰显睿智的、闪光的思想,课程目标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2.心理体验
心理体验主要是通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和处境,或是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东西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或是因构筑梦想、希冀未来而引发的美好的、甜蜜的感受。心理体验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责任、义务以及对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追求。
“心理换位”体验,是心理体验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心理换位”,是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状态,与他人、他物进行角色置换,由此时此地此情境,换位到彼时彼地彼情境,并按照置换后的角色,感同身受地去体验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教材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关心同学、老人和病人的故事。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进入文本,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所作所为,然后启发学生从三个视点细腻地体察刘玲关心别人的情感世界,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被刘玲关心的“同学”、“老人”和“病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刘玲的爱心。
其一,在大热天里,上完体育课的同学返回教室最需要什么?身患重病的刘玲不能上体育课,她去打来开水凉着,又打来凉水洒在教室里,她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当同学们回到凉爽的教室,喝到清凉的开水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表现?又会对刘玲说些什么?
其二,在公共汽车上,刚上车的老爷爷最需要什么?而乘坐同一辆车的刘玲却从座位上起来,她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爷爷,刘玲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坐上座位的老爷爷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表现?又会对刘玲说些什么?
其三,躺在病床上的阿姨最需要什么?而住在同一病房的刘玲却不顾病痛的折磨,一瘸一拐地走到阿姨床前,轻轻地为阿姨唱歌。刘玲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当生病的阿姨听到悦耳的歌声后,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表现?她会对刘玲说些什么?
学生置身于上述三种时空氛围中,体察人与人(即刘玲与同学、老人、病人)之间的意义联结,就能生发两种层次的感受、体验。一种是感受、体验到刘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别人的需要,宁愿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子,千方百计去满足别人的需要,给人带来惊喜、愉悦或战胜病痛的希望。另一种是体验、分享到“同学”、“老人”、“病人”由于得到刘玲的关心、爱护而产生的愉悦之情以及受爱者对刘玲的感激之情。从教例中不难看出,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思维等心理因素,对文本中的人、事、物、境实施心理体验,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感素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价值观。
3.情境体验
所谓情境体验,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预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旨在呈现形象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体验。
创设情境的路径很多,可用绘画勾勒情境,可用音乐渲染情境,可用语言描摹情境,可用表演烘托情境,可用视频活化情境,等等。例如教学“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为了让学生体验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教师呈现了“女子十二乐坊《茉莉花》”的视频,并切人解说词:“她们有活泼靓丽的外形,具有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精湛技巧,也能娴熟地使用西方的打击乐器和电吉他。她们联手演奏的中西方不同风格的爵士、摇滚和古典音乐,真是太精彩了!”借助视频,学生从鲜活、动态的影像和优美动听的旋律中,真切、深刻地体验和感悟到了中西方文化在交融中发展的奇妙景观。
开展情境体验,教师要营造一种快乐、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体验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
三、教师引领学生实施体验学习的四个要诀
1.注重激发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生实施体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来源哪里?一方面来自于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这就要求体验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考虑学生的需要,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呈现,使学生在体验中有收获、有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实施体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来源于学习责任。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把体验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体验学习中。
2.注重引领学生基于生活而体验,体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是让他们体验生活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最切近、最真实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中他人的鲜活事例。通过把类似这样的资源“定格”在课堂上,让学生从平凡中体验人的需要和快乐,让他们的心变得细腻起来,敏感起来,体验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灵就会不断得到甘泉的滋润。
3.注重当好学生体验的“助产士”,引领学生不断地累积、扩展和丰富生活体验
学生的思想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可由教师传授,也不可移植,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亲力亲为”而引发。据此,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启发引导,当好“助产士”角色。要借助体验,让学生不断地去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使许多原来对于他们不具有生活意义的生活现象得以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之中。
4.注重引领学生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生活体验
体验直接指向个体心灵,引起心灵震撼,激发对意义的深刻感悟。学生一旦孕育了体验,教师应激励他们采用绘画、文字和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加以交流。借助体验而生成的意义,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背景不同、个人知识经验有别,体验也会具有不同特质,表现出差异。换言之,每个学生体验到的“意义”,都是属于他(她)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是个性的,不会雷同。既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一笔重要的资源财富,我们应让学生学会彼此分享。
总之,注重体验学习是德育课堂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它可以让学生的身体与灵魂融为一体去把握生活的意义,值得我们大力提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正确实施体验学习的要诀,充分扩大体验学习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体验学习的消极作用,以促进德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