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善社会主义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可是,在理论上,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相互排斥的观点不绝于耳?为什么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道德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很有市场?在实践中,为什么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手总是硬不起来?为什么有些人的道德行为无所适从,陷入两难境地?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现象,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本身不完善,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思路,使社会主义道德逐步完善起来。
一、社会主义道德不完善的表现
社会主义道德历来提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提倡为社会主义、为祖国、为人民多作奉献的道德理想。这些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尤其显得突出。
首先,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一些内容不管用。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力图抛弃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和几千年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规范,如忽视物质利益,忽视经济发展的重义轻利思想以及忽视个性需要,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平均主义的内容。抛弃虽然符合当时的实际,但现在已经过时的道德规范。抛弃超越我国现阶段历史条件和人们觉悟水平的“左”的空想主义的内容。如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道德要求的层次性,搞一刀切,用先进分子的道德标准要求社会所有的人。但是上述这些不管用的,甚至起反作用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并未绝迹,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也存在一些脱离实际,唱高调,搞花架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例如,现在有些地方开展的评选“文明单位”等活动,没有完善、科学的评估指标,评选工作又多浮在上面,评出的“文明单位”没有什么说服力,形式主义严重。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存在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不能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割裂开来。但是,在我们的具体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片面性,往往只是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以自我牺牲与对自我牺牲的补偿为例。我们仍然过多地强调自我牺牲,而不注意对自我牺牲的补偿。在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候,严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集体主义不得不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我牺牲。而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掌握了政权、占有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时期,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人们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增强,在注意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人们也看重个人利益,理直气壮地维护和争取个人利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只是过多地强调个人和局部的自我牺牲,而不注意对自我牺牲的补偿,那么,这种理论就是片面的。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长期滞后,落后于现实。从研究方法来看,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即,不是从当代中国道德现实出发引申出理论,而是从某些原则出发阐述理论;不是使理论适应变化了的现实,而是用陈旧的理论去评说、指责现实。从研究现状来看,不能及时地概括市场经济的新内容,没有取得象经济建设那样的令人欣喜的成就。目前,许多行业没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有时,面对道德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几乎是一筹莫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不完善的后果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不完善是导致“互斥论”这种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中存在着这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不完善的方面,使得社会主义道德未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很好地发挥其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功能,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由此,有人便认为社会主义道德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两者是相互排斥的。进而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社会主义道德为代价。这种观点显然是混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之间的区别,误将具体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不适应等同于社会主义道德本身的不适应,试图抛弃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不适应的内容,结果连同社会主义道德本身也抛弃了。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观。对于“互斥论”这种错误理论,仅仅从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这个角度加以阐述是不够的,这并未涉及到问题的根本,只有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从根本上驳倒“互斥论”。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不完善是导致价值导向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存在着这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不完善的方面,使得社会主义道德不能说明、解释新时期的一些道德现象,对错误的东西、倾向不好的东西批判得不够有力,所以缺乏说服力、感染力,甚至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致使一度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这个词都不敢提了。由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道德便乘虚而入。封建道德观念,如等级意识、裙带关系、愚忠愚孝、哥们义气、论资排辈等意识,正在散发着腐臭,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有人甚至借口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出要以新儒学代替社会主义道德,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社会中也有蔓延的趋势。有人竟公然要为个人主义正名,用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先进模范人物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庸俗低品位,低格调的人成了时髦的偶像,不是靠诚实劳动而是靠旁门左道致富却令人羡慕。总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道德正在破坏着社会主义道德,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不完善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于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存在着这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不完善的方面,使得人们的行为受到了很大的束缚,不能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明明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行为或措施,按照这些道德标准,只能被判定为恶行,至少不能说是善行。而按照这些道德标准去做,又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道德标准不仅不能帮助人们理直气壮地开拓前进,有时反而帮了倒忙。总之,由于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存在着这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不完善的方面,使得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流于空谈,变成了无力的道德说教,甚至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原则
目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为了使社会主义道德真正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确立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地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安定有序创造必要的条件,必须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和人们强烈的呼声。为此,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根据邓小平关于伦理道德的大量论述,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管用”的原则。就是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具有适用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固守马列主义的“本本”,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新的道德评价标准。那些搞花架子、唱高调的内容,尽管看似美好、崇高,但却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不符合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不现实、不管用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摈弃这些内容。
第二,“要讲两句话”的原则,就是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具有全面性。社会主义道德的每一个基本理论,都应该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观点,既不能随意地抛开某一观点,也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观点,而应当在统一中全面把握本来相互联系的各个观点。例如,我们既要提倡积极奉献乃至大公无私的精神,但又要承认人们通过正常途径和合法手段来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集体主义不能把个人利益消融在集体利益之中,不能只规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行为准则,还应当承认、维护并保障个人利益,规范集体对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集体与个人间的双向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机制。应明确肯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把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的个人利益,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多劳多得作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如果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就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体系,就是片面的,社会主义道德就必然会丧失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要讲新话”的原则。就是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具有创新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后所出现的利益关系的新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开拓创新精神正在形成,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生活实际,认真研究问题,总结、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这些新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要以全新的思路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较好地体现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道德如果墨守陈规,以不变应万变,滞后于生活的大潮,无所作为,就丧失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