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非语言表达的特点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表达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特点和教育功能。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对教师有效地提高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水平将大有裨益。
一、教学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相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教学非言语表达既有人类非言语表达的共性,又有教师使用非言语表达的个性,其特点表现为二者的有机统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伴随性
教师的非言语表达手段,大部分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着教学语言表达同时出现的,是对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表达是帮助语言表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非言语因素,那么人类彼此间的交流将是平淡乏味的;如果非言语表达与语言表达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怪动作。教学非言语表达在伴随性的基础上,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如当学生迟到进教室时,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到座位上去。
(二)连续性
教师的非言语表达信息是从人身上连续发出的。对此,威斯曼和巴克解释道:非言语交流是连续的,而言语交流则是以非连续的单元为基础的。只要他人或你自己感觉到你的身体面部和你的存在,非言语交流的可能性就存在。①正如许多研究人员说过的,我们也许能停止有声的谈话,但不能停止发出信息。因为人们在停止说话时,非言语行为仍继续着——不断地用眼睛联系、与他人面对面或向他人倾斜、频频地点头或低头等。实际上,个人停止对他人反应时,姿势和表情仍继续相互作用。②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罗依特甚至更为形象地说,“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私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教师只要走进教室,哪怕他没说一句话,他的非言语表达却从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源源不断地将信息发出,并被学生所感受到。非言语表达的连续性特点提醒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避免在无意中流露出违反教育性的非言语信息,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表情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既有表义性,又有表情性,并且与语言相比更具有表情性。研究表明,“整个非口头交际系统更有助于揭示象交际过程的参加者的意向”③。当语言与非言语表达相矛盾时,人们往往更相信非言语表达。因为它能更真实可信地反映一个人内心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有关身势学的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证明,说明一切面部表情都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相联系。按照伊扎德的看法,主要感情表现可以分成九类:①兴趣——激动;②满意——欣喜;③惊讶——震惊;④苦恼——痛苦;⑤反感——嫌恶;⑥生气——愤怒;⑦羞愧——屈辱;⑧害怕——恐怖;⑨蔑视——鄙弃。对这些情感与面部非言语表达的关系,伊扎德曾作了具体的揭示④。埃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也表明,面部表情往往传播出情绪的性质,而身体暗示情绪的程度。⑤由此可见,面部表达系统的非言语信息充满了感情色彩。非言语表达的表情性特点告诉教师:只有感情丰富的人,其非言语表达才能以情感人;离开感情基础去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舍本逐末。
(四)动作性
如果说教师的语言表达主要是诉诸学生听觉的话,那么非言语表达就更多地是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特征。因为教师的非言语表达大多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有人曾实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2.8秒,而用眼睛观察只需要0.4秒。国外研究也表明,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占11%,通过其它感官获得的信息占6%。可见,人们通过眼睛捕获的信息量最大,因此非言语表达的动作性就具有了语言表达所没有的优势。另外,与教师非言语表达动作性相关的大多属于无声的“语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于处理某些偶发事件,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非言语表达中的动作和姿势等,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代替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大多数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动作性和无声性特点,使得优秀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中都使用姿势等作言语表达手段,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五)情境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词汇意义”与表达的情境紧密相关,脱离开具体情境,其“词汇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言语手段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性的非言语手段在一定的情境下其表达又往往是确切的,如“努嘴”、“点头”等。特别是点头,在不同的情境下,它至少可以表示如下十几种意义:①表示敬意;②表示同意;③表示肯定;④表示承认;⑤表示赞同;⑥表示感谢;⑦表示应允;⑧表示满意;⑨表示认可;⑩表示理解;(11)表示顺从等。⑥再如在日常生活中,攥拳手势或一个用眼睛“瞪”的动作,都可能包含多种意义,因而要确切地分辨、判断其具体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体察语境(包括言语意义)。如果孤立地解释某一种非言语符号,往往会出现曲解、误会以至完全理解错误的失误。⑦可见,非言语表达具有在特定情境中的暗示性,只要教师与学生掌握了统一的或类似的编码系统,就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不用言传便可意会了。
(六)差异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差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文化差异性。据前苏联《旅伴》杂志报道,单就手势语来说,各民族之间就存在许多明显差别。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向别人伸出时,象征着“OK”这个词;在日本,表示钱(Okane);在阿拉伯人当中这种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一起来表示深恶痛绝。在美国,上下挥动手臂表示再见或告别;然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样的动作时不会离去,而直向你跑来。⑧非言语表达的文化差异性特点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决不能随便忽略的,如果口头说的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而非言语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②个别差异性。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人,由于其生理、年龄、经历、气质、性格、性别、地位等的不同,在非言语表达上也会有或明显或细致的差别。非言语表达的个别差异性,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尊重学生非言语表达的个别差异性,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以达到在非言语方面的理解和沟通。
二、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基本功能有:
(一)传递信息功能
研究表明,伴随口头语言的非言语表达能够改变、扩展、否定或增进口头语言的信息,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且由非言语表达所带来的信息,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接受。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政治家和雄辩家西塞罗就教导雄辩家们:“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划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非言语表达传递信息的功能,使得非言语表达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自觉地运用表情变化来传神会意,有时竟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北京某中学有位老师,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曾遭到学生哄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真象”、“多象啊”、“象极了”的细声碎语。老师回头一看,发现一个很大的女人头像,她一眼便认出这是她的漫画像。当时,她没有大动肝火,发脾气。相反,在窘得头脑发胀的一瞬间,她很快平静得象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这意想不到的平静表情,倒使学生的笑声立即停止。这时,老师真心实意地向学生说:“画得多好啊,确实象。希望这位同学继续发挥画画这个特长。”然后立即开始讲课。老师的表情变化以及她所说的几句话,赞扬多于批评,学生决不会认为老师是在讽刺和挖苦他们,因为表情告诉学生,老师是诚挚的。下课铃声响了,而课没有讲完,老师带着惋惜之情说:“时间不够用了。”从老师表情的变化,学生会意了,不少学生把责备的目光投向画像的那一位同学。课后,老师还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诚恳地邀请这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给她作画。可以说,这个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非言语表达来传递有关信息。也有人充分利用非言语表达传递信息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外语课手势教学法⑨,此法以手势代语言传递有关信息,既有效又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交流感情功能
由于非言语表达的表情性,使得它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意向和实现师生感情交流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象有人说的:“无声的笑,是人嘴角上的一朵花儿,它是团结人的链条!”同时,现代教学论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非智力因素有显著关系,而教师的非言语表达又体现着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如有位青年教师在刚任教时,听说诚镇学生调皮,自认为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于是接班时板着脸,讲课仍板着脸,与学生讲话也板脸,结果学生在背地里给他起了个雅号“老阴天”。每逢他上课,学生起立时总是慢吞吞,答问时只有少数人举手。他不知道这是师生双方情感信息线路传导受阻,反而埋怨学生呆笨。后来在领导的启发帮助下,这位老师改变了教态,讲课时饱含深情,微露笑意,平时对学生也亲近了,再到他上课时,学生总是用期待的神情等候着,课堂发言争先恐后,师生配合默契。这时他才尝到师生间知、情交流和谐的乐趣。实践证明,非言语表达的交流情感功能的发挥,对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控制调节功能
教师要想利用非言语表达来控制调节课堂教学,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的非言语表达的情况。非言语表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期引起教师注意的巧妙手段。尤其是我国的学生受师道尊严传统的影响,反馈时就更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但有许多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随便问一声“听懂了吗”,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语言反应,便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如果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非言语表达方面的反馈信息的话,便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学生在交头接耳,说明教师可能出了错误;学生在交换眼神,且会心微笑,说明他们在用非言语表达进行交谈;学生蠕动嘴唇,表示他可能有话要说。学生非语言表达反馈有多种信息,例如批评学生时,学生如眼泪汪汪,可能是悔恨,更可能是受了委屈;学生在听课时打呵欠或眼神黯淡,则表示教师讲的内容不新鲜;如果学生坐立不安,看窗外或做小动作,则表明注意力分散;如果连连有干咳嗽或敲桌子的声音,则是提示教师已到下课或放学时间了;如果突然有口哨声或笑声,则说明有学生在搞恶作剧,等等。只有注意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方面的反馈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非言语表达在教学中的作用。特级教师霍懋征曾深有体会地说过,讲课时你必须看住你的全部学生,看他的眼睛,这非常要紧,因为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小小世界。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非言语表达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不是直呼其名批评他,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突然中断自己的讲课,用眼睛注视他一下,这样通常可使那个学生的注意指向于讲课内容。教师的目光和教室里最后一排的学生对视时,可以给学生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感觉,使之振奋精神,专心听讲。学生也正是根据教师的非言语表达的变化,来判断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对于非言语表达的控制调节功能,有人曾形象地说:“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这可谓道出了个中之精要。
注释:
①⑤[美]洛雷特·A·马兰德罗、拉里·巴克著:《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第139页。
②[美]班尼、约翰合著:《教育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87页、第398页。
③[前苏联]Г·Μ·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4页。
④冯·拉弗勒—恩格尔编:《传神的一举一动——非语言交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19-420页。
⑥王葆华等:《身势语略论》,《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⑦曲彦斌著:《副语言习俗——手势、情态、口哨等语言现象》,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⑧萨姆瓦等著:《跨文化传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20页。
⑨沈思义、秦世才等主编:《教学方法新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页。
标签: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