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思想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实施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上述新课标思想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够最佳地接受和处理各种教学信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1、通过设计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推理、探索、总结、发现,进而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
2、结合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3、在数学中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广阔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探索、总结知识,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5、有机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让生动的教学进入课堂,拓展数学空间。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理解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认真审题后,确定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2、理解等量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断的练习中,寻求最优解法,特别是应用问题,逐渐能掌握解题规律,这样不仅能强化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乐学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圆”的基本知识后,我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笑了,很多学生都说:“老师,这是小儿科问题,小学生都能回答是圆形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又问:“那同学们说说,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呢?”同学们笑得更开心了:“如果不造成圆形的,车子行驶时就会忽高忽低,人坐在车上岂不难受死了?”我进一步追问:“那你们能不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这时,同学们纷纷止住了笑,都不说话了。我立即提示:“其实,我们今天学的数学知识是可用的,能很好解释原因。”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试着用自己所学的圆的知识来进行剖析,气氛十分浓厚。通过讨论、探究,学生结合“圆是指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即圆心,定长即半径。”等课本知识,找到了答案。原来如果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安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的时候,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的长度。因此安装在车轴上的车厢,车厢里坐的人,都十分平稳。同时,把车轮设计成圆形,还能有效减小车轮转动的阻力。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集图形化、符号化、抽象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再现知识发现、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在初中阶段大多是由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机械式地灌输知识,而应建立适当的知识情景,对其知识、规律原型的分析、简化、抽象、总结。在应用题数学中,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做好审题,从实际事例、学生已有知识、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才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益处。
2、加强生活情景、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与生活联系的应用题的过程》,数学每节的引入部分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场地测量、班级学生体重、身高调查和分析、商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数学钥匙能力。
4、利用数型结合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应用题的行程问题、图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教学中,就可利用数型结合思想进行解答问题,恰当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分析,从而概括出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发现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思想。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论文作者:杨海群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思想论文; 车轮论文; 抽象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