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管理”在学校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管理”是相对于常规管理而言的。常规管理指在管理实践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管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它通常是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守则、规范等来实施管理。与此相对的“创造管理”则指在5管理实践中运用常规常法之外的灵活机变的,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其特点是富有弹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情势。常规管理和创造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常规管理是正面实施管理的手段,是管理活动的基础。若管理上没有章法可循,必然导致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常规管理也并非所向无敌。因为章法是固定的,起码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人是活的,客观情势是多变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没有不发生问题的。因为它忽视了恰恰是管理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创造管理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它可使常规管理更有效。
“创造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整体素质较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强的人。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富有弹性,对教师劳动的质量,目前还缺少准确有效的评价办法,其可控度较低。对可控度低的劳动部门特别需要“创造管理”。由于“创造管理”是灵活性大、应变性强的管理艺术,凭着笔者的有限水平,难以作系统的阐述,只能就其中的几种方法谈点肤浅的见解,意在抛砖引玉。
一、开足“精神动力”
人的行为是要受精神支配的。精神对于行为具有动力作用。人的精神境界越崇高,所产生的动力作用也越巨大越久远。所以“创造管理”十分强调开足人的“精神动力”。
人的精神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二个层次的需要。为满足这二个需要而产生的动机自然是最强烈的。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精神动力产生于自身人格的完美和升华的追求。为了开足人的“精神动力”,我们需要拧紧三根发条,这就是激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唤起对过去美好的崇拜,落实对现实世态的激扬。
激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最基本的办法是树立群体目标。一个群体或组织如果没有共同目标,就很难使所有成员步调一致,团结协作,久而久之势必会因大家各行其是而涣散无力。如果一个群体或组织,树起了一个共同目标,就会在这个目标下,把大家团结起来,步调一致,共同奋斗,由此而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
群体目标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逆着历史潮流定目标,势必被潮流所吞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所以我们定的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教育方针。目标必须切合实际,勿太远,勿太近。太远了,没有实现的基础,通过努力实现不了,就起不了激励作用。太近了跟现实很接近,当然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目标必须体现群众的意愿,照顾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目标要有利于更高水准地满足生理、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也要为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必须是可移动的,随着原来目标的实现,要使目标不断地向前推移,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有激发精神动力的作用。我们学校原来不是省重点中学,我们把创重点作为目标,由此把教职工凝聚起来,步调一致去奋斗。成了省重点中学以后,我们又把“争上一级重点”作为新的目标,由此把教职工统一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去冲刺。
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的最高境界,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的体现。邓小平多次强调,未来的中国公民应该有理想。所以我们要抓住理想教育这个契机,来开足教职工的精神动力。什么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呢?无疑地,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作为自己的理想,这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部分。只有把人的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去,才能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才能达到人格的完美和升华的最高境界。
对过去美好的崇拜,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中派生出来的。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敬仰和尊崇,这些优秀人物自然成了后人的学习榜样。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的成长,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之中,也正是许许多多优秀人物实践并丰富了传统美德的内涵。经过大浪淘沙而积淀出来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对后人具有强大的规范作用。教师受教育程度高,比较重视道德修养,对许多道德信条都比较信奉。经常地适时地温习先哲们的美德语录,尤其在协调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方面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职评提干和评先进等都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而且往往出现符合条件的人多而指标少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传统美德可助你一臂之力。这时就很需要用克己宽容、谦虚谨慎和敬业奉献精神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落实对现实世态的激扬是激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的基础。现实生活五光十色,人间世态万象纷呈。我们要做激浊扬清的工作,崇尚真善美,鄙夷假恶丑。比如目前在某些人身上存在的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就需要用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力量来克服。激浊扬清工作除了理论上宣讲之外,主要的是让事实说话,一方面不断地收集材料,揭露和鞭挞私欲横流所造成的恶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宣扬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比如孔繁森等)及其人格升华受到人民尊崇和赞扬的事例。这样使大家崇尚真善美,嫌弃假恶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应该说是比较高的,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应予以表彰,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得以尽可能的满足。这样做,对于开足教职工的精神动力无疑是有益的。
对学生的管理,也应把开足精神动力、扬起理想的风帆作为首要任务。
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人的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在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基本方面的正确处理。所谓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工作环境,包括各项政策,各项条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设,首先在于培育一种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烈而有序的工作气氛。在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工作,人们就有一种安全感,无需谨小慎微,惶惶然唯恐被人抓住小辫子。这样工作起来就心情愉快,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就高。学校的工作气氛应当是热烈的,热烈显示出有生气活力,但不能太紧张,太呆板。要有序,有序就是要有节奏,要宽松愉悦,有弹性,有自由度。教学工作不能光看时间几何,更要看用心多少。
怎样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气氛呢?可从三方面努力。第一方面是用传统美德来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讲仁爱,尚礼仪,倡内省,努力提高修养性。
第二方面是让教职工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加深理解,增强凝聚力。比如由工会负责组织集体春游、秋游、中秋赏月,逢节日举办联欢晚会,分工会小组聚餐。以教研组为单位外出学习,组织健身活动。一次集体活动胜过无数次的说教。在活动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有乐共享,有苦共尝。到大自然中去,既领略祖国河山之可爱,又陶冶了情操。到兄弟学校去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团结。
第三方面是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所谓非正式组织指由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志愿和思想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比如共同爱好形成的篮球爱好者,象棋爱好者,书法爱好者都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小群体,有共同的追求和思想基础的人们也会自发形成小群体。这些群体中都能自然形成一个群体领袖。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备两重性,既有对抗常规管理的一面,又有补充常规管理的一面,这就需要开展创造性的管理,正确地引导并放手让他们去开展各类活动,对培育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有促进作用。
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方面。
说到条件首先是人这个条件。帕金森管理经典中,多处说到培育人才的重要性,比如“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领导人的责任就是要培养他的职工,帮助他们发展才能”,“培养人才,让他们担任最重要的工作,也许是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领导的职责在于创造一种使人迅速成长发展的气氛”。创造条件首先要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无论学校的经费多紧,为教师的进修学习提供机会是不能动摇的。
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提高管理效能也是重要的,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教师工作的效率肯定会提高。在一个宽敞明净的办公室里,舒舒坦坦地坐着办公,肯定比在狭小昏暗杂乱无章的办公室里,坐着摇摇欲坠的凳子上办公要愉悦得多。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图书资料,必然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建设一个优雅的校园,对于促进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校园内的一切都应具有教育性,具有陶冶情性、引人向上的作用。所以校园必须绿化、净化、美化、文化。绿化给师生以活力,让人有清醒感,同时还可以净化空气。净化包括外部环境净化和人的灵魂净化两个方面。环境净化的起码要求是整洁,地面上无痰迹、垃圾,无人抽烟,墙上无球印、鞋印,无乱涂乱画。心灵净化的起码要求是无秽言恶语。美化也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环境美应该设置合理,构图别致,色彩和谐,有花园,有雕塑建设。心灵美应该举止文明,端庄大方,礼貌待人,友爱团结,敬业奉献,奋发向上。文化就是使校园充满文化教育气息。比如必须在校大门口布置校训,让师生一踏进校门就能接受校训的启示。在醒目的地方布置工作指示方针,如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和学校工作的宗旨,让师生时时牢记。在教学楼里布置教育方针、学风要求和师德要求的标语,走廊过道要布置伟人图片。一定要办好校园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各种文化知识教育。图书楼里要布置各类条幅、楹联,以增强学习气氛,激发师生上进。校园象花园,使人心情舒畅。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就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就能勤奋工作。
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我们反对物质刺激,反对拜金主义,但不反对对教职工的劳动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根据学校的实际,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是满足日益提高的生存需要的措施,是不可忽视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切实际的。
三、用好“例外原理”
西方科学管理之父德里克·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将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就叫“例外原理”。帕金森氏也说:“要使管理工作完善,必须有规章制度,但也不必完全被它束缚住手脚”。这里的“不必完全被它束缚住手脚”的言下之意就表示有例外事项的存在。对于例外事项的处理就不能死依章法,而应该灵活变通。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等,为实施常规管理提供依据,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事物都有特殊性的一面,对于事物的特殊性,就难以用常规的章法去规范。如果硬要死依章法去处理,必然会陷入挫伤积极性、熄灭工作热情的僵局,此时,章法就成了束缚手脚的桎梏。遇此情形必须用“例外处理”的办法去解决,这是为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管理实践中,需要用“例外原理”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我们试行岗位责任制,原则上是设岗定责,按量计酬,考绩发奖。就拿按工作量发放津贴来说吧,由于我们学校是老牌学校,老教师较多,这些老教师过去对学校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目前仍是诲人不倦地工作,但是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应该让他们退到第二线,让中青年教师挑大梁,这样这些老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如果依据常规,他们的津贴也随之减少。这样做虽然合理但不通情,不利于真正调动积极性,于是就要作点微调,这种微调就是“例外原理”的应用。通过微调,使退下来的老教师心情舒畅,他们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得到肯定,也使接近退下来的同志看到希望,从而真正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种“例外原理”的运用,既坚持了照章办事的原则性,也体现了实际处理的灵活性。它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使常规管理更具生命力。
应用“例外原理”的另一层意义是可以使上一层次的主管人集中精力解决全局性问题、关键性问题。这有一个舍得放权的问题。有作为的主管人总是舍得放权,把处理日常工作,尤其是循规依章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有些主管人事事都要自己过手才放心,交给别人去办总是担心办不好,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例外原理”这一管理方法。
四、增强人格魅力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他们对实现集体的目标作出贡献。由此可见,领导的权威就是这种影响力。影响力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职权、能力和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主要成份。所以作为主管人或领导人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增强人格魅力。
帕金森氏在《管理诀窍》一书中非常强调尊重他人和宽容诚信。他说:“不要恶语伤人”,“不要打断他人的说话”,“要记住别人的名字”。他又说,“不能办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许诺”,“当一个人工作中受到挫折时,要安抚他,说他的动机和用意是好的”等等。
所有这些,与中国人的传统观点和管理实践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人格品质的主要表现分成三个方面:对待他人,对待事业,对待自己。那么在对待他人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观点认为应该讲:仁爱、诚信、宽容、尚礼、谦让、团结、协作。如庄子说:“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相忠是以言”,王安石诗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等,不胜枚举。在对待事业方面: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敬业守职,主动进取,勤奋负责,公正无私。一定要在事业上老老实实办几件事,以取得群众信任。这是提高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在对待自己方面历来崇尚自信自强自立,节俭清廉,慎独忍耐,慎思守志,正直守节。作为主管人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用美德来改造自身,完善自己,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明德日新,日日新”。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大凡成功的主管人,成功的校长,大多具备上述品质,有比较完美的人格,所以很有权威性。也有一些主管人,工作很出色,为人正直正派,但缺少忍耐性,往往言语不慎,伤人自尊心,所以威信树不起来,缺少应有的影响力。在诸多美德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最具魅力的品格。尤其是知识分子队伍中,尊重的需要是很强烈的。所以如果我们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有事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同他们商量;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那么教职工也必会尊重他们,威信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
五、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打仗光有精兵强将和好的装备还不行,还要有好的战略部署,有好的战斗阵势。阵势布得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管理工作也与作战一样,光有管理人员个人的高素质还不够,还要建立高效能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通常有两大要素:合理的系统结构,科学地选用人才。
怎样的结构才是合理的?这要从实际出发。作为有一定规模的学校的管理系统,必须有四大机构:决策指导中心,行政实施机构,监督控制机构,参谋指导机构。一个管理系统必须有决策指挥中心和行政实施机构是不言而喻的,离开了这两个机构中的任一个就不成系统。为什么需要监督控制机构呢?这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是人民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这个属性决定的。决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人民利益,需要监控。实施过程是否体现决策意图,也需要监控。在管理系统中,任何活动一旦失去监控,就可能朝着偏离系统目标的方向发展,偶合于目标的机率是很低的。所以监控机构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需要参谋指导机构呢?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需要改革,改革就要带着优秀遗产走新路,这就需要一个参谋指导机构去研究新课题,解决新矛盾,开通新道路,保证实施过程顺利和高质量。另一方面,管理本身就是科学,是艺术,也需要一个参谋指导机构去研究。就学校来说,决策指挥中心是校长室,监控机构是党总支、教代会(工会)。参谋机构是教科室。行政实施机构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科室也具备实施职能。
管理系统是否高效能,关键在于行政实施机构是否灵活、有力、高效。行政实施机构具有中转职能,沟通上下。如中转机构灵活通畅,管理系统就高效能。行政实施机构是一切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指导者,如组织指导得力,管理系统也就高效能。因此,要使一个管理系统高效能就必须建设好行政实施机构。
对管理的效能来说,组织结构仅是一方面,最要紧还是选用人才。尤其是行政实施机构的主管人员要选用好。一定要根据岗位特点选用有德有才有见识有个性的人。有见识有个性很重要,有见识的人心胸广思路宽,少偏见,少狭隘思想。有个性的人,往往有原则性有能力有魅力有主见,有热情有干劲。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人用准了,就会舍得分权和放权,且授权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以保证管理系统的高效能。
标签: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