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佳选择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以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战略任 务的实施进程,以循环经济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并进行实践,对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跨越式 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 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 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型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 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 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低消 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 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 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 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 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理念的成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近20年。据统计,20世纪末发达国家 再生产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1800 0亿元。
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系形态,是当今人类发展观处于巨大转折过程中,对传统经 济模式发出的变革挑战,既不等同于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中的生 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 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把循环经济的 实质表达为新型工业化,进而将其核心内容归结为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的产业生 态化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的根本目的和手段。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
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 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 、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 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 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 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 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即解 决当前及今后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达到经 济与环境的双赢。
而与循环经济不同的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 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 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 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 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
3、循环经济主要特征
(1)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 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并要求经济活动在资 源承载能力之内实行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 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需要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 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 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 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 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 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 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 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 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 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4、循环经济已在西方国家成为潮流和趋势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比如德国 。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 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源头的污染的产生量, 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的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 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 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 置。“循环经济”在德国已形成一种潮流和生产方式。如德国的宝马汽车制造商,他们 生产的汽车,从设计阶段就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从零部件的可拆性、互换性和装配 性考虑,使报废了的汽车,70%的零件还可以返用。近年来,还提出要达到90%以上零件 可以返用的新目标。在实践了“循环经济”,尝到“循环经济”甜头的西方,有些国家 甚至已经开始考虑用法律形式把“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固定下来,以促使企业全面推行 这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产模式。
5、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是我们的国情。它决定了我国资源的相对贫乏,人均 资源的低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0 .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 空分布不均;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13亿人 口也决定了我国巨大的资源消耗。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40%的水泥、31%的原煤、30 %的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源的浪费性使用问 题非常严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 德国和法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 4.4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 0.43,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 倍—10倍。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同样大量存在,比如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一次 性”用品、过度包装、豪华装修等等。
一组组沉重的数字,不难使我们得出我国高消耗、不经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终将 难以为继的结论。欲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循环型的和可 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前提是,物尽 其用,最大限度变废为宝。其运行目标是:少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或不排放。因而, 可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人口、资 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更大,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 护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 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6、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 ,但人均占有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 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 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 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 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 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而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推行清洁生产,才能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 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概括 为“四低”: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 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 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 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面对日益严峻 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 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 择,也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二、因地制宜推进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正在加速进行社会经济建设,但同时又是一个生产经营粗放、资源能源利 用效率较低、污染产生排放严重的国家。不仅面对由于人口增加与生活水平提高而来自 消费环节的大量废物问题,更面对经济高速增长中传统生产领域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 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大转移过程中,以重化工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正在 向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举登陆,急剧发展,催生着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显然,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必须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矛盾特征,直 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流,围绕生产侧面实施进行。
1、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胡锦涛同志于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四个问题,其中第三个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 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 能把经济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 、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 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 斗目标,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 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 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切实做好优化结构和转变增 长方式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这几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在某 些方面已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发展是硬道理,而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 增长。粗放型经营的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是一种负增长。增长 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没有增长什么问题都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什么基础上 的增长。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必 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 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的方针,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2、坚持三项原则推动资源循环
坚持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 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要 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 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 、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以上三项原则也称3R原则和 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其中: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 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 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能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 废弃物的产生量。
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也就是 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如畜禽养殖冲洗用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既达到 了浇水肥田的效果,又避免了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环境等。
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 化,实现资源的再循环。换句话说,废弃物的再循环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 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 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要求将避免废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
3、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的12项原则
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二是要坚持整体性协调原则;三是要坚持生物共存互利原 则;四是坚持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五是要坚持最大绿色覆盖原则;六是坚持最小土 壤流失原则;七是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八是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九是 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十是坚持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十一是要坚持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 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十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原则。
4、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三个维度上去构建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农业和农业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二是在生 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如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 内的不同领域;三是在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 产业。
5、加强绿色食品及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管理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 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 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执行的标准,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政府出于提高产 品质量和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目的进行倡导,其注册面所涉及9大类食品,而且是从保 护生态环境着眼,生产出安全的产品,其产品标准高于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必须同时 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产品和产品原料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农 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和绿色食品 加工技术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四是产品的包装、储运必须符合 绿色食品包装、储运标准。
根据我国农业、食品工业生产加工管理水平,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生产等级类 别。其中A级产品应是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 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规定的生产操作规定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 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可的产品。该产品是部分收入较高的消费者的一种理性 选择。而AA级产品则在完全无化学污染条件下生产加工的产品。该产品与国际上有机农 产品标准相类似,所面对的是特定消费群体,有着特定的需求和强烈的环保意识。
绿色农产品是指受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影响较小,符合一定安全标准的农产 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大力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这既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 康,又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6、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所强调的是有机农业的产物,通常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 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 品。有机农业生产出的农产品是当今世界最高质量的产品,称之为有机(天然)产品,在 国际上是有组织有标准进行生产的。这个组织就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EOA M。我国有机食品的开发,已在国家划定的若干生态经济区和生产特供农副产品的农业 园区启动和实施。
目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个概念构成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 产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以广泛的无公害农产品为坚实的基础,以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 品为精品形象代表,并在不同层次建立生产、经营、管理与贸易体系。
三、制定相关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 政府、农业部门、科学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生产,开 发绿色食品等措施来进一步推动。
1、转变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 ,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 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是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公众意识的提高是公众参与的基础,而目前全民对循环经济 还停留在简单地概念认识上,其循环经济的进展还停留在概念的层次上,如此这样,必 将影响和制约循环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因此,必须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 训活动,树立节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与社会风气。行动起于意识、风 气影响行为。要通过舆论宣传,积极倡导节约资源、节用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大力 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 、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 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其 根源在于增长方式粗放,即靠大量的物质投入支撑。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我国前20年的 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内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但从长期看,国内资源严重不足是一 种常态。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 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 。这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从长远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 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因此,必须立足于节用资源 、提高效益,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 型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为农业提供生产力基 础、技术基础、市场基础、人力基础,促进农业中增长的集约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 化和农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将逐步带动农村实现现代化。所谓新型工业 化的“新”就新在新思路上。一是“新”在以信息化带动并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且“新”在从国情出展,使农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农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企业集群,调整升 级,联系市场集群形成规模和整体效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带动作用。二是 新型化要突出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农村工业和农用工业全面改造,鼓励农村企 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促进农村企业集群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国 际标准化,提高农村传统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要审时度势,努力发育一 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带动农村千家万户的一批主导产业、跨国集团公司以及区域化势 的集群经济带,应对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挑战。
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 循环经济。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很显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高”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那么只能继续削弱 我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 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绿 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 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结构调整是节用资源、实现低代价增长的有效途径。美国从197 3年到2003年的30年间,之所以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55%,能源消耗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从1981年14%开始下降到今天的7%左右,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服务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我们加 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的盲目扩 张,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用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能力。
4、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
所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指“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农业部2002年8 月就出台了《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 间基本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须去做的工作。就我国目前而言 ,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应用最多、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有无公害的农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3个概念。这3个概念构成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框架。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农产品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含量控制在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限量之 内,是对农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它是针对广大普 通消费者,每个人每天消费的农产品都应达到无公害标准,也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近年 来日趋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而推进的政府行为,其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涵盖范围主 要是初级食用农产品,如粮、菜、果、肉、蛋、奶等。
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着重从5个方面对安全进行管理:一是控制农产品污染的外源 ——产地环境管理;二是控制内源——农业投入品管理;三是规范生产过程,提高标准 化组织程序;四是包装标识管理;五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同时要建立六大保障体系: 一是质量标准体系;二是检测检验体系;三是质量认证体系;四是执法体系;五是农产 品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六是市场信息体系。农业部门要在全省范围内设立无公害农产品 农资专营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点和病虫测报点,对农产品实行定期定时检疫检验 ,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生产要 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各地采取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 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真正把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 农业部门要争取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各地区要启动万亩以上无公害示范基地,重 点扶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大力提高精细蔬菜、优质果品所占比例,开展争优 创名牌活动,使全省农产品由无名变有名,由低档变高档,由国内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 场。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产业链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或 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 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要以发展加工企业和市场建设为重点,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在技术改造 、新产品开发、规模化基地建设等重点环节上给予支持,提升企业档次做大做强龙头企 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优质名牌产品。
6、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
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需要研究并学会如何运用财税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我国已明确提出,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作为基本国策,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国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并 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通过规划,明确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实现途径;通过具 体而明晰的政策,调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 。积极实施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相应政策,以遏制生态环境不断 恶化的趋势,加快治理污染,厉行节约土地、水、能源等紧缺资源,与此同时,要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投资消费方式。财政税收政策需要适应上 述要求进行必要调整,作出应有贡献。如可以考虑完善资源税制度,运用税收手段建立 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补偿机制,引导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适度合理开发资源,及 早谋划接续性产业的发展,并预先积累起必要的财力,以利于在资源枯竭时比较顺利地 实现经济转型。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推动我国的循 环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农业、绿色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