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2-015-01
最近很庆幸和一些同行的优秀教师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座谈会,通过交谈感到:有的教师上课激情四射,整堂课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有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分析问题有凭有据,学生听得乐不思蜀,听课成了一种享受;有的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把一些很难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然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时常困扰很多教师,就是教师教苦头婆心,学生学得很痛苦。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差强人意。刨根究底在于我们的课堂"高耗低效",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实践的机会寥若晨星,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自由和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在四十分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充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刻不容缓。
一 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生的内心愿望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心灵的征服者,其次是学习的指导者。只有感情上打动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应用爱心去启迪和关爱他们,做学生的知心小伙伴。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关注优差生、注意中等生,即遵循"抓两头促中间"的理念。尽量不要斥责或者惩罚学生。对待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应是多鼓励,少批评,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做他们迷茫心灵的灯塔。考试命题也要针对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水平和大纲要求视学生的可行性拟定。要精心设计一些测试题,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综合提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自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些是课堂效益提高的前提条件。
二 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1、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诸如:问题情境、图像情境、游戏情境、儿歌情境、探索情境等等。在学生细致观察和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大胆的陈诉己见,在互相交流中,利用集体的智慧去弥补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整个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让学生自主获取学习方法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2、形成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和自主的人。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进取的课堂教学人文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提倡敢想、敢说、敢做。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采用四个"激励法",即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挖空心思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形成百家争鸣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景观。此外,教师还应善于驾驭课堂,改变把教学过程视为执行大纲的过程的观念和作法,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关爱每个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也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论文作者:洛戈满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1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