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中的偏差及其影响_学前教育论文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偏向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行之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为我国在近五年扩大学前教育的供给规模,改善学前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学前教育的普惠化发展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政策效果。但是问题同样伴随着这五年来政策的大量出台而产生。

      《纲要》颁行至今的五年时间中,虽然颁行和发布了大量学前教育领域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基本都是层级较低的部门法规和规章,其中还包括大量的“通知”和“意见”。[1]这就意味着虽然近几年学前教育政策的数量很多,但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类问题的暂行解决方案。这种针对某一问题或某类问题的暂行解决方案在短期内能够满足特定条件下的发展特定目标的学前教育需要,但是在保障学前教育的可持续长效发展方面存在制度上的固有困难。

      由于在地方上,学前教育发展长期被边缘化,各地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资源并没有丰富到在没有其他补充的条件下能够独自在短时期内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的程度。因此,虽然这五年间学前教育政策大量出台,但是由于各地政策资源的不同,中央相对单一的政策工具使用并不能够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起可持续性的长效发展机制。

      因此,分析这五年来我国颁布的学前教育政策中政策工具的类型结构,选择偏向,及其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今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向合理化、综合化转变,从而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必要和紧迫。

      二、分析框架的选择与确定

      (一)两种框架分析

      政策工具研究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对于政策工具的研究只是解释政策工具的内涵、特性等解释和描述性的问题。[2]整个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是研究政策工具分类的时代。[3]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划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是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分类,二是施奈德和英格拉姆的分类。[4]

      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按照处理一个问题的现有的选择范围、选择方案和潜在的理论前提、问题、目标、选择方案和与之相关的具体执行问题之间的适切性将教育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和系统变化工具等四种。[5]几年之后,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又增加了劝告工具,即分为五种政策工具。

      施奈德和英格拉姆考虑的问题和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不同,他们假设公共政策几乎总是试图让人们去做他们可能不做的事情或者帮助人们去做他们可能本来不会做的事情。由于公共政策意图数影响社会,因此他要求公众选择或者作出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行为。为了实现这一假设,那么公共政策需要通过如下五种方式进行,分别是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工具、象征与劝解工具以及学习工具。[6]

      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分析框架以处理一个问题的现有的选择范围、选择方案和潜在的理论前提、问题、目标、选择方案和与之相关的具体执行问题之间的适切性作为分类的依据,其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解决一个公共问题。而施奈德和英格拉姆的分析框架考虑的是如何让公众按照确定的目标而行为,其考虑的是规范公众的行为问题。学前教育政策作为解决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规范,显然符合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分析框架的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分析框架更适合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本研究选择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分析框架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状况。

      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框架中,命令工具的组成部分是行为要求规则和惩罚规则,最优运用情境为与预期的行为一致和高度支持,成本为强制、服从和逃避,主要缺点是容易形成敌对关系或者矛盾关系;激励工具的组成部分为短期的资源调整和相关指南,最优运用情境为可以期望的行为差异,成本是监督成本,主要缺点是容易导致过度差异;能力建设工具的组成部分为长期投资和相关指南,最优运用情境为既有机构没有能力回应政策,成本是投资和管理,主要缺点是短期效果较难实现;系统变革工具的组成部分是权威调整,最优运用情境为既有机构不愿回应,成本是反对和抵制,主要确定是难以预料估计效果;劝告工具的组成部分为信息、符号和价值输入,最优运用情境是政策对象群体最有可能依据信息主动做出反应,成本是发布信息,主要缺点政策面临可能被操控的危险。[7]

      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框架中,每一种政策工具都由组成部分,最优运用情境、成本以及主要缺点构成。每一种政策工具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在政策目标确定后选择政策工具需要从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来综合考量,从而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工具组合,否则就会影响政策工具效能的发挥或影响政策的最终效果。

      三、《纲要》发布以来的学前政策及其所采用的政策工具类型分布

      (一)《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主要政策文本

      在我国,政策是通过文件形式颁布的。[8]这也意味着政府的文件的文本也即学前教育政策的文本。笔者从教育部官网逐一查阅了从2010年7月《纲要》发布以来教育部发布的所有教育相关文件。通过分析和整理共检索到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共40项。在教育部官网将文件分为三类,分别是中央文件,教育部文件和其他部门文件。在本文中为了方便统计,统一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表1显示,从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5年间中央政府及部门共发布学前教育政策文件40项。在所涉及的部门方面,财政、卫生、公安、编办等对学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基本都有所涉及。这些政策在支持和保障学前教育发展方面虽仍存在不足,但是相比于建国之后至《纲要》颁行61年间中央政府共颁行的35项政策,单从数量维度衡量,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成就。[9]

      

      (二)现行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类型分布

      按照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政策工具类型模型,将40项政策文本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2显示,从《纲要》颁行以来我国中央政府颁行的40项学前教育政策中,命令性政策工具具有绝对的选用频次。在40项政策文本中有39项政策选择了命令性工具。其次是能力建设工具。在40项政策文本中有21项政策选择了能力建设工具,16项政策文本中选择了激励性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告告知工具在现行的政策中很少采用到。仅当层级较高,具有全局影响性的政策才会考虑到选择采用这两项政策工具。

      按照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观点,命令性工具和激励性工具的大量使用意味着地方缺乏动力;能力建设工具选择较多意味着当前学前发展缺乏内在能力;系统变革和劝告工具很少采用意味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基本上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还意味着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的并不合理。

      

      四、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分布的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的确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向。

      1.政策工具选择缺乏系统组合配置。

      每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内容、使用条件、成本和缺陷。在政策全部目标确定后需要分析政策资源和政策环境等要素才能最终确定到底需要选择何种政策工具或者政策工具组合。[10]如果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与政策资源和环境等不相匹配,则政策目标偏差,政策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将随之而来。《纲要》中确定的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需要幼儿园、教师、经费、制度等基本要素。由于地方的政策资源有限,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同时,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地方和民间兴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需要体制机制的系统变革。但是在上述分析中,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中对于系统变革、能力建设、告知等工具选择非常少。当前这种政策工具选择缺乏系统的考量和系统的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发展。

      2.过度选用命令性政策工具

      命令性工具的组成部分是行为要求规则和惩罚规则,其最优的运用情境为地方与中央的预期行为一致和地方对于中央的高度支持。命令性工具的政策成本为强制、服从和逃避,主要缺点是容易形成地方和中央的敌对关系或者矛盾关系。[11]命令性工具是所有的政策工具中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而达成目标的方式,其特点是迅速、低成本。但是其前提是地方政府有较为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运作机制。[12]但是就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而言,这两个条件似乎都并不完全具备。因此,无限制的选用命令性政策工具由于缺乏条件使得其很难发挥效能。

      3.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依据偏向短期目标和政策成本

      《纲要》发布以来颁布的政策中政策工具主要是为了短期内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由于上级的命令性工具的使用和地方学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这段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偏向于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短期目标和不增加教育政策的成本。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扩大了学前教育的规模,但是学前教育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升,学前教育供给的长效机制也并未建立和完善。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状况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中政策工具的命令化选择偏向与缺乏系统组合配置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命令化的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向会在短期内迅速的提升学前教育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组合配置而导致难以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发展机制。

      1.短期内能够迅速的提升和扩大学前教育规模

      命令性工具就是制定行为要求规则和惩罚规则。对于学前教育领域政策性工具而言,就是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按照上级政府制定的规则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否则就会有惩罚性的措施。[13]在此规则下,命令性工具的大量使用促使地方政府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在短期内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升。

      2.难以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学前教育供给与质量保障系统

      系统组合配置形成政策效果周期较长,而命令性工具则具有快速、成本小的先天优势。[14]命令性工具的选择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实现明显的政策效果。但是命令性政策工具选择的前提是地方政府有较为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运作机制。如果这一前提不具备,那么命令性工具的大量选择将由于发展学前教育的现有资源不能保障学前教育发展以现有规模和速度持续进行而出现止步甚至倒退的危险。系统组合配置可以增强内在能力、资源等,虽然缓慢,但是可以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缺乏系统组合配置和命令性工具的过度选择偏向,现实情况是难以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学前教育供给与质量保障系统。

      3.限制学前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地方负责”。不同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极大,在有些市县早已实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有些地方则学前教育入园率极低。其原因也严重分化,有的出于财政原因,有些出于管理原因等等。因此,在推进学前教育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需要命令要求,有些地方需要财政支持,有些地方需要管理体制改革等等。[15]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投入、管理等体制的状况,学前教育没有新的资源进入的状况下大量采用命令工具就容易限制不同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问题与政策工具的耦合度进行分析、匹配而做出选择。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动态性,因此,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同样需要动态性的适时调整,以期与现实问题和现实状况相适应,从而推动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只有依据现实状况的变化不断的适时调整,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政策需求。

标签:;  ;  ;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中的偏差及其影响_学前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