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提升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应用
一、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
1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要以生态关系协调原则为设计基础,保证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因此,在对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不能以改变生态环境为目的,不能对自然的生态资源进行破坏重建,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引导湿地环境的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注重对乡土植物文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构建节约型绿地。
2 适用性原则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存在的湿地类型也很多,而形成这些湿地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并且其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等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上不能通过固定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湿地实际情况来考虑,采取合理的方式使湿地景观设计要求得到满足。
3 景观美学原则
为了能够使湿地公园景观符合人们的美观要求,必须根据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等进行重点设计。在绿化植物的设计上,注重植物的常绿落叶搭配,乔、灌、草、地被搭配,创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要遵循生态景观设计中的统一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展现植物个体的形态美。植物的选择既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又要因地制宜,适当保留利用原有的芦苇等优势物种,并引入兼具观赏和生态功能的水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和各类观赏草,营造一种充满乡野气息的田园风光。湿地植物因水位涨落而具有独特的景观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的合理搭配和分布,比如,在永久性水淹的区域可栽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在周期性水淹的区域就可栽植一些湿生植物等。
4 综合系统性原则
对于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工作,必须要遵循综合系统性原则,因为在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综合知识较多,涉及到的有绿化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甚至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所以需要我们的设计者必须要对各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使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得到有效保障。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1 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应该加强各种元素的综合考量,构成有机的体系,进一步进行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优化设计。而就其中的系统元素而言,主要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建筑小品、动物栖息点的设计等,同时还要体现出其中的设计内涵,能够使得整体景观设计的系统性更强,进而凸显出湿地公园独特的设计魅力,明确其景观设计风格,有利于呈现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效果。
2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自然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合理的运用自然生态设计理念,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加强一些手段方法的应用,凸显自然生态理念设计内涵,更好的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尊重自然,尽量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等条件展开设计,并注重加强当地物种的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空气质量、涵养水源的景观设计目标。其次,注意凸显公园的生态价值观,符合城市战略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在景观设计之前,也要做好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将湿地的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了解到位,并且能够按照生态系统特点以及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植物搭配设计,尽量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加强植物生态多样性的保护,进而呈现出良好的景观搭配设计效果。
3 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
湿地公园还具有观赏性的价值,很多湿地公园都被开发成旅游产品,为了加强旅游产品的保护,避免湿地公园环境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要注重加强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主要是基于合理保护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出湿地公园景观的观赏性价值,使得当地的经济收益与环保效益都能有所增加。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注重保护景观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资源能够持续利用。其次,有关方面还应该加大对于景观维护与管理资金的投入。最后,还应该加强湿地公园保护知识的宣传,使得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水平得到提高,更好的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与发展。
4 水体植物景观设计。
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针对不同面积的水面,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水面较大处,应种植大而连续的植物,从而在量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同时这些植物在配置时要分清主次,体形、特点等要相似,不能给人以杂乱的感觉,要适宜远观。如果水面面积较小时,则对植物的高度则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种类少些、个体矮些,这样就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协调感,同时还能映衬出水面镜面的感觉。另外,水体的深浅对植物的选择也不同,水深的地方,如果离岸还较远,应选择有净水作用的植物,但在数量上要控制好。同时对于浅水的地方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观赏为主,所以可栽植挺水、漂浮类植物。如在堤岸建设中,岸边的乔灌木枝条垂向或平伸向水面,抑或是植株挺立挺拔,成为水景的组成部分,与安静的水面构成激烈的比照,意趣丛生,此时同种片植或群植表现了一种天然特征,比较有气势,不同种的很多栽植宜留意品种、凹凸与欣赏特性的调配,有主有辅,协调一致。水体岸边植物季相的改变最为直观而深入,配置时应尽量使岸边四时有景,具有特征,可安排不同花期、叶色的乔灌木分层栽培,在最基层可装备草本花卉或地被植物,以延伸、丰厚木本植物的欣赏期。
5 陆生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岛屿并不少见,在岛屿植物的配置上要注意所栽种的陆生植物要具有一定的耐水性,以适应岛屿上水湿性强的特点。陆生植物在配置上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才能使岛屿上的植物群落和谐、优美。同时在植物的栽种上不能太单一,需要成群、成片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风景地貌特征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如在公园岸线植物设计中,要根据湿地公园的驳岸性质进行设计。驳岸以石岸和土岸居多,呈现自然式或规则式。规则式石岸线条生硬而枯燥,植物配置时选取枝叶细长、柔软的植物,借用枝叶遮挡来弥补石岸的不足之处,呈现婀娜多姿的景观效果。自然式石岸线条丰富,植物配置时要有藏有露、虚实结合,选用姿态优美的植物种类点缀其中,增添景色与趣味。自然式土岸的植物配置结合蜿蜒曲折的地形,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弯弯曲曲,自然有趣。
三、景观设计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1 景观体验区设计应用
城市湿地公园最为重要的职能是开展人文娱乐、景区体验以及知识科普。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景观体验设计内容,有效结合当地水文、通信等各个条件,建造溪流、瀑布、浅滩等具有体验性和人文观赏性的景观。在展现湿地文化的同时,向广大游客展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之美。在实际开展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区建造过程中,积极开展“渔事生产”、“湿地农耕”、“水体景观”等多种人文体验景观。结合湿地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城市湿地公园人文体验区,真正让广大游客与湿地自然融为一体,为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服务。例如,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水体景观建设、溪流建设过程中,结合湿地天然的地理地势,使溪流自然地流入葱葱郁郁的植物群落中。在溪流两岸铺设整齐的鹅卵石,构建出健康养生步道,让人们走在鹅卵石上,望着城市湿地公园的溪流,享受城市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风景,保障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区的设计体验服务功能。
2 景区生态功能示范区设计应用
城市湿地公园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展示区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科学性,而且能够在保障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起到教育功能,呼唤起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首先,水质净化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最强的功能示范体系,必须要强化水质净化的实际效率,突出湿地植物的健康性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多种生物维持功能性的展示。积极针对自然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当地环境特点,种植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植物。例如,在山林下种植耐阴植物,在水边种植喜湿植物。通过灌木与乔木的交错种植,营造出良好的植物层次错落感。严格统筹植物在层次上的空间规划,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多样性。
3 景区服务设施设计应用
城市湿地公园服务设计是保障城市湿地公园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游客与游人们休息小憩的必备设施。只有构建起良好、科学、高质量的城市湿地公园服务设置,才能避免游客破坏环境。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在不干扰环境自然发展和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设置景观亭、水榭、院桥、游廊等景观。将静态观赏服务设备,例如,凉亭、水榭、舫等,与动态观赏景观,如旅游路线、景观船等进行合理的穿插设置。在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强化雕塑等具有人文景观的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游客们的观赏与服务带来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只有对湿地公园自身自然环境特征及当地人文环境进行有效融合,遵从自然规律,坚持生态原则来设计,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增加湿地公园的社会公益性,这对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
[2]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5.
[3]刘月琴,林选泉.城市滨水绿地游憩规划设计-以上海浦东张家浜为例[J].中外建筑.2016.
[4]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15.
论文作者:童智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2
标签: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植物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生态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