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位置对大学生逃逸决策中整合行为的影响_从众心理论文

空间位置对大学生逃生决策中从众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置论文,大学生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3-0243-06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911”、“SARS”、印度洋海啸、新奥尔良飓风,以及我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各种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爆发频率急剧飙升,事件种类层出不穷,危及领域也变幻莫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形势和安全问题也比以往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1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我国GDP的6%。由于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简称,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如何使在场人员安全疏散(撤离、逃生)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Zimbardo(1985)认为:“个体会在各个层次上对威胁做出反应,这些层次包括生理、行为、情绪和认知。有些反应有助于人们应对环境变化,另一些甚至会危及生命。”大量相关研究报告,突发事件发生时,从众行为是一种最常被观察到的行为。火灾发生时人们为了逃生往往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多数人并未真正考虑过该行为是否正确,以至于从众行为造成了拥堵、踩踏、人员伤亡等现象,其结果更加不利于人员的疏散撤离(刘栋栋等,2011)。例如,美国消防工程专家Bryan(1979)在研究一公寓火灾时发现,人员疏散时出现了因“人员群聚”而导致的出口使用率下降。Bryan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后来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崔喜红,2005;Helbing et al.,2000)。Helbing等人(2000)也发现,由于恐慌引起的从众行为,导致了一个房间内两个相同的逃生出口出现了明显不对称使用的现象,恐慌使人们表现出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行为是紧急逃生情况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从众行为是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针对由从众而导致的逃生出口不对称使用问题,该研究参照社会学和工程学领域对人群紧急疏散指挥管理和群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网应急疏散和计算机仿真应急疏散两个方面(霍良安,2011)。Gabriel和Benigno(2004)的研究指出,人员疏散通常会涉及到紧急出口。许多其他研究也表明,紧急出口信息的知晓与否是人员能否快速逃生的关键所在(Canter,1990; Proulx,1991,1993; Lo et al.,2006)。Gabriel和Benigno(2004)认为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分析维度:疏散的物理位置(如疏散的环境和布局、危险的布局);所处位置的现有管理(如在疏散中的管理政策、程序、控制部署等);疏散过程中影响人们反应和参与组织疏散人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组织特征(Gabriel & Benigno,2004)。许多这类研究认为(例如:Elliot & Smith,1993)疏散的物理位置和对位置的现有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事实上研究者们认为紧急撤离的真正进展取决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全面整合,但人们所处的物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在逃生过程中的决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Canter(1990a,1990b,1990c)认为提供有关逃生出口位置的信息会增加人员对危险环境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疏散效率。Prouk等人(1991,1993)随后的实验证实了Canter的结论。我国学者宋卫国等人(2003)考察了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指出出口的宽度、厚度以及人群的行为对疏散时间产生了影响。Lo等人(2006)指出,出口的选择是受灾人员行为反应最复杂的方面之一,对人员疏散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从众行为是人类具有的非常普遍的群聚行为,即使在诸如空间位置(出口)的路径选择中也是很常见的。那么,当逃生人员在充分了解了逃生过程中的出口位置及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信息之后,其对危险的认知能力会相应提高,这是否会在逃生决策中更多的参照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而减少从众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逃生决策呢?基于此,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实验室环境下,探讨在突发事件疏散过程中人员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和出口处的人数分布对其逃生决策中从众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60名,有效被试51人,其中女生35人,男生16人,平均年龄为20.77±2.05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且此前都未参与过任何与火灾逃生相关的实验。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自动生成,共有两类图片材料。一类材料为直径约3cm的圆,圆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宽约0.33cm的小开口作为逃生出口,圆里面随机分布大小一致的30个小黑点,每个黑点代表一个人,其中一个较大的灰色圆点代表被试本人,灰色圆点的位置由三种情况组成:距离左边出口比较近、距离右边出口比较近、靠近中间位置。根据灰色圆点的位置,每种位置各60张图片,共180张。该类材料不需要被试反应,被试只需记住灰色圆点的位置和其他点的分布即可。另一类材料与前一类几乎相同,只是圆里面的灰色圆点不见了,黑点分布变为部分随机,主要被分为四种情况:左边出口处的黑点多、右边出口处的黑点少(简称:左多右少);左边出口处的黑点少、右边出口处的黑点多(简称:左少右多);左边出口处有黑点、右边出口处无黑点(简称:左有右无);左边出口处无黑点、右边出口处有黑点(简称:左无右有)。该类材料出现时需要被试做出逃生判断,即选择从左右两边哪个出口逃出,因此后文中将该类图片称之为逃生图片。图片示例见图1。

      

       图1 实验材料示例图

       2.3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3(空间位置:左、中、右)×4(出口处人数分布:左多右少;左少右多;左有右无;左无右有)被试内实验设计。首先给被试呈现指导语,告知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真实的想象自己正处在火灾当中,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验程序为:首先给被试呈现300 ms的“十”字,接着呈现有灰色圆点的图片1500 ms,告知被试将灰色圆点看做被试本人,记住该灰色圆点的位置。然后电脑呈现一张逃生图片,图片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的开口,代表逃生出口,要求被试进行逃生选择,逃生图片呈现2000 ms。被试需在逃生图片呈现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如果选择左边的出口,请用左手按“Q”键,如果选择右边的出口,请用右手按“P”键。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500 ms空屏,接着进入下一个trial。实验前,先让被试进行按键练习,熟练后进入正式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做出按键反应。记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结束后,让被试填写访谈问卷,回答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做出逃生选择的。实验流程图如下:

      

       图2 实验流程图

       2.4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及Exce l2007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空间位置与人数分布影响逃生决策的反应时分析

       表1呈现了大学生在不同空间位置(左、中、右)及出口处人数分布(左多右少;左少右多;左有右无;左无右有)条件下逃生决策的反应时间。从表中可以看出,当被试位于中间位置时平均反应时最长,M±SD=669.19±209.43 ms;位于左侧和右侧位置的平均反应时分别是M±SD=628.35±214.13 ms,M±SD=637.15±206.74 ms。这说明当位置居中,被试在做逃生决策时更加困难,考虑的因素更多。

      

       为进一步考察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对决策的影响,采用3×4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对逃生决策产生影响的反应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空间位置的主效应显著,

=5.72,p<0.01,

=0.103;人数分布的主效应显著,

=10.87,p<0.001,

=0.179;空间位置与人数分布的交互作用显著,

=12.74,p<0.001,

=0.203。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空间位置条件下,中间位置与左侧位置、中间位置与右侧位置在反应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在反应时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在人数分布条件下,只在当人数分布为“左多右少”与“左有右无”之间、以及“左有右无”与“左无右有”之间的反应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他情况下均差异显著(p<0.05)。

      

       3.2 空间位置与人数分布影响逃生出口选择的分析

       3.2.1 大学生逃生出口选择的一般性描述

       将被试选择从左侧出口逃生记为“1”,从右侧出口逃生记为“2”,对被试的逃生决策选择的一般描述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当被试所处位置更靠近左侧出口时,更倾向于选择左侧出口逃生,M=1.23(SD=0.23),得分更接近1;而当被试的位置更靠近右侧出口时,更倾向于选择右侧出口逃生,M=1.77(SD=0.23),得分更接近2;当位置居中时,得分也相对居中,M=1.46(SD=0.24)。

      

       3.2.2 空间位置与人数分布影响逃生出口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在逃生决策时对出口选择的差异,研究采用3×4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对逃生选择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结果发现:在逃生出口的选择上,空间位置主效应显著,

=199.67,p<0.001,

=0.800;人数分布的主效应显著,

=54.22,p<0.001,

=0.520;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的交互作用显著,

=54.66,p<0.001,

=0.52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左中右三个空间位置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人数分布条件下,除了“左多右少”与“左有右无”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

      

       3.2.3 大学生逃生出口选择的人数百分比描述

       从出口选择的人数百分比(见表5)也同样可以看出类似的趋势:当自身所处位置位于左侧时,不管左侧出口人多还是人少、有人还是无人,多数被试都会选择左侧出口,尤其当左侧人少或者无人时选择的人数多达96.4%和90.0%,而当左侧人多或有人时,选择从左侧逃生的被试人数分别是60.0%和62.9%,选择右边的分别是40.0%和37.1%。当自身位置位于右侧时,结果刚好与左侧结果相反,更多的人选择从右侧出口逃生(95.9%、87.6%)。这说明人们在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出口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近且人少或无人的出口进行撤离;而当自身所处位置靠近出口,但出口处人多或者有人时,人们便会对距离和人数进行权衡,从而做出选择,但距离出口的远近作为出口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然而,当自身所处位置位于中间位置时,被试的选择便更倾向于首先考虑出口处人数的多少,如当左侧出口人多右侧人少时,有74.5%的人选择从右侧出口逃生,而当左侧人少右侧人多时,有91.9%的人选择从左侧出口逃生。当左侧有人右侧无人时,82.3%的人选择从右侧出口逃生,而当左侧无人右侧有人时,有80.2%的人选择从左侧逃生。

      

       4 讨论

       研究考察了在实验室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在了解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出口位置的情况下,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在逃生决策中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自身所处位置离左侧出口更近时,多数人会选择左侧出口,尤其是当左侧出口人少或者没人时有96.4%和90.0%的人员会选择该出口。而当左侧出口人多或者有人时,过半的人(60.0%和62.9%)也会选择左侧出口,访谈结果显示,这样的选择除了距离近这一原因外,有时选择从众,顺着人群流动的方向可能逃生的几率会更大。有研究发现,当大量人群向某一正确方向运动时,从众心理无形中对逃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刘栋栋等,2011)。但仍有一部分人(40.0%和37.1%)会选择右边人少或没人的出口,这说明出口处人数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逃生出口的选择。且结果表明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说明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在人员疏散出口选择中的重要性。

       反应时的结果也同样说明:当所处位置在左侧,人数分布为“左少右多”时,选择左侧出口的反应时最快(541.59±180.99 ms),说明当距离出口最近且有少数人从该出口逃生时人们会果断做出反应,选择该出口的时间最短,他们认为该出口逃生的机率最大;其次是人数分布为“左无右有”时,反应时为600.46±205.00 ms,说明距离出口近是人们逃生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当出口处没人时有些人可能会考虑该出口的危险程度,没人选择该出口逃生可能说明该出口相对比较危险,因此会导致比选择“左少右多”时反应时慢;而当人数分布为“左多右少”和“左有右无”时反应时最慢,达到了700 ms左右,说明当空间位置距离出口近,但出口处人数相对较多时,人们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反应时相对较长。当所处位置在右侧时,出口选择的人数百分比和反应时结果与左侧极为相似。且左右两侧位置在反应时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当距离出口位置近时,人们会自然选择人少或没有人的最近出口逃生,但当最近的出口有人或人比较多时,便会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逃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逃生速度是否快,是否会造成踩踏等,因此在做逃生决策时反应时会有所不同。但由于距离出口近,且加上从众心理,以致只有少数人会选择距离更远且人数少的逃生出口,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最近且人数相对多的出口逃生。该结论与Sekizawa等(1999)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人员在疏散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或看似安全的出口逃生,而不是最近的出口。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可能存在以下原因:该研究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电脑上呈现简易的逃生选择测试,因此被试对周围的环境相对比较熟悉,但哪个出口更安全被试并不了解,这需要由被试通过图片中两个出口的距离及点的多少来自己判断出口的安全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会更多的考虑距离的远近,同时也会衡量出口处人员多少的问题,结果便会选择最近的出口。这与李强等人(2007)提出的最短距离行为模式的假设相符,即他们认为个体对周围环境非常熟悉,且能够完全了解出口的方向和位置时,便会采取直接寻找距离自己最近的出口进行逃生。

       研究结果还表明,当自身处在空间的中间位置时,哪侧出口的人少或无人,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哪个出口,即当人们处在离两个出口位置都远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出口处人数的多少问题,选择从人数少或者没人的出口逃生。如“左多右少”和“左有右无”时,分别有74.5%和82.3%的被试选择从右侧逃生;当“左少右多”和“左无右有”时,分别有91.9%和80.2%的被试选择从左侧逃生。访谈结果显示之所以选择人少或者没人的出口逃生,是为了避免拥挤踩踏,减少逃生时间,以增加逃生几率。Helbing等人(2000)指出,在恐慌的情况下,待疏散人员的恐慌系数变大,期望速度变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变大,从而造成拥挤堵塞出口等现象,减少了逃生几率。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当距离两边出口较远时,出口处人数的分布便成了人们选择逃生出口的重要依据。访谈的结果也发现当处于中间位置时,仅有少数人会选择从人多或者有人的出口逃生,表现出从众行为,他们认为跟随人群可以产生安全感,没有人的出口可能相对危险。

       逃生决策一般描述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是人员逃生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被试位置更靠近左侧出口时,更倾向于选择左侧出口逃生,平均得分更接近1;而当被试的位置更靠近右侧出口时,更倾向于选择右侧出口逃生,平均得分更接近2,显示出空间位置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而当位置居中时,平均得分也相对居中,说明出口处人数分布的影响作用。这些都表明空间位置和人员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从众行为。因此,正如Canter所指出的,在人员疏散或逃生前或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出口位置的信息(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出口处人员的分布),将有利于提高人员对危险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盲目从众行为的发生,进而提高疏散效率,增加生存几率。

       当然,该研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由于研究是纯实验室研究,出口宽度和出口处人员的分布都是固定的(四种条件),因此被试对所处的整个环境可能相对比较了解,加上研究只通过让被试想象火灾发生时的情境,导致被试没有真正的恐慌体验,在判断时可能更多依靠理性判断,以至于从众行为受空间位置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或现实模拟,进一步探讨空间位置对人员疏散过程中从众行为的影响。

标签:;  

空间位置对大学生逃逸决策中整合行为的影响_从众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