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升学考试评价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改革论文,评价论文,升学考试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有些地区出台了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升学考试改革方案,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较激进的想法。如,在广东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1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广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议案》,建议把广东作为“高考特区”,逐步实现高校招生的自主化,把统一性命题转化为高校自行命题,把统一命题改为分散性命题,把统一时间考试改为分期分批考试,分期分批录取。考改后一年四季都有人入学,有人毕业。(注:林洁.从“课改”到“考改”广东省人大代表提出“设置一年四季高考制度[N].教育文摘周报,2005-3-2.)这些较激进声音要求我们对升学考试评价的文化进行正确的认识。
一、正确看待升学评价文化的选拔性质
当前,有些人片面批评“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把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的不足归因于升学考试制度的存在,认为没有考好,也就没有了尊严。他们不是从升学考试评价的选拔性的性质角度思考问题,而是孤立地、片面地从学生角度认识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片面地强调高校自主招生,一厢情愿地夸大升学率。这样的思考方式,好像是为了学生,实际上却是片面的。其片面之处在于抽象地认识学生的发展,不了解世界考试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忽略了升学考试的选拔性质。
升学考试评价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这也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不论教育规模扩大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保证所有的受教育者一次性地接受高一级教育;升学考试,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就是失败。当然,这里的“失败”并不是针对哪一个具体学生,也不特指哪一个学生群体。选拔性考试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公平的,你要通过考试,就要比别人更加努力。平时的学习与选拔性考试谁能通过存在着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并不怎样,可升学考试却考得不错;有些看好的同学,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也可能败下阵来。在这个意义上,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升学考试制度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学校教育的指导力量非常大。新课程改革不会废除升学考试制度,也不会完全由招生学校自主招生。“一年四季高考”为学生着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符合升学考试的规律。世界各国的招生经验,我国1990年代以来对于包括招生制度在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学界对于高校自主权的研究成果,社会的诚信考验,我国的用人制度、毕业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都不允许我们作如此激进的改革。就是允许考生考多次,高校的招生数还是一定的,也必定会使一些同学落榜。
二、选拔性考试与学生的自尊心
新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现代教育文化的体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不少人把选拔性考试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一直扩展到非升学考试中,扩展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甚至是平时的小测验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伤了自尊心;他总是考不好,失去了自尊心;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这样会让某些学生失去自尊心;以等级制代替分数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我们做出另一种假设,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因自己一时不如别人就失去了自尊心,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没做好就失去了自尊心,如果一个人因为公布了业绩就失去了自尊心,那么这样的人该是怎样的人呢?也许,这个人是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如果这个人是学生,我们更应该做的也许是如何使他从自卑的人格缺陷中走出来,而不是要改变我们的社会规范去迁就它。在一个过分迁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获得的是自我为中心和虚假的自尊,丧失的是坚强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要比张榜公布成绩、比学生升学考试落榜更要糟糕的结局。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在当今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舆论中被遗憾地“本末倒置”了。
这个本末倒置表现在,在一个“学生在某种情境下(如张榜公布、考试落榜等)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的虚假的假设下,不是去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是对教师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性规定。如果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看,百分制和等级制只是两种不同的计分方式,哪一种计分方式都无助于更多地保护学生的自尊,也不会更多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张榜公布成绩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并无不当。我们这些在“传统”教育中成长的人,也许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公布成绩的评价过程,难道我们都为此而丧失了自尊心吗?
三、升学考试与课业负担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希望课程改革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然而有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自己的负担加重了。出于对学生的健康考虑,上海、浙江等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注:涂孝丰.取消期中考试,有人欢喜有人忧[N].杭州日报,2004-11-19.)。2004年11月8日, 《中国教育报》在“基础教育”栏目中开展了《减轻课业负担与刻苦学习》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如“负担肯定减不下来,你减人家就加”、“现在是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就很值得思考。面临高考,教辅书也热销起来。有人认为是“进补”心态催生教辅热。(注:孙立波,吴彰义.教辅书热销背后的减负难题[N].今日早报,2005-3-3.)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选拔性考试与学生负担这个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减负”的意义。“减负”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减负”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减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负担的含义;(2)减负是针对知识学习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减负”减少的只是学生过重的知识学习负担,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去玩儿,减负意味着同时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更全面的发展。
选拔性的升学考试是学生发展的阶梯和社会承认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辅书热并无不正常的现象。有需求就有市场,教辅书与学生或家长之间形成的价值关系是建立在升学考试的需要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辅书热是基于“教辅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一个评价性认识的。该评价性认识作为一种价值反映,决定了教辅书热的社会行为。
从教育专业角度,我们不同意把教辅书热与学生的负担直接挂起钩来,也不同意把作业的数量与学习负担简单地挂起钩来,更不同意把学生负担直接归罪于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我们关注学生的合理的学习负担,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选拔性考试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关注教师对于教辅书的理性引导,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负担,才能合理地认识学习负担与刻苦学习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过重的学习负担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改革与升学率
升学率作为一种评价的标准和管理的手段,不应在课程改革中排除掉,问题是不能把它看成具有“决定发展”性质的惟一手段。在新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课程改革与升学率的关系,把升学率还原为一个指标。新课程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升学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这一认识的扩大,必将有利于把升学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旗帜鲜明,及时把其他的管理指标也“硬”起来。
总之,新的课程文化必须要改革教师、学校或地区的考核制度,建立更有利于综合考核学生素质的升学考试和评价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新的课程文化必须加强对教师教育评价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超越升学率思维方式,向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