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熙[1]2001年在《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近年来风险投资通过NASDAQ市场取得了巨大成绩以及由此带动了IT行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其它各国和地区的关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而风险投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退出机制的完善与否。因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对风险资本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比较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就如何在现阶段建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了积极探讨。论文主要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风险投资及其退出机制做了基本描述。介绍了风险投资产生的历史动因和国内外发展状况,强调了退出机制对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意义与重要性,提出目前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风险退出机制的现实意义,认为此举将有利于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风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新的激励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市场繁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二部分对国外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讨论了首次公开发行、兼并收购、回购及清算四种主要模式的特点及其运作,并对全球主要的二板市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建立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几个思路,即政府正确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内A股市场的企业融资优势开展战略性并购、建全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平台,实施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破产清算的通道、进行其它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有益尝试、简化操作程序,鼓励风险企业 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探讨 摘要 去香港和国外二板市场上市、在适当时机开设二板市场,为新兴中小型企 业提供IPO的市场环境等思路。并特别强调:在现阶段开设创业板的条件 不成熟的情形下,创业板宜谨慎推出。现阶段应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各行 为主体的合理运作以及以投资银行为主的各中介机构的积极配合与协助。下,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一个以证券市场为先导,以活跃的并购 活动为基础,以海外上市和其它退出方式为辅助的多层次、高效率的风险 投资退出机制。
于超[2]2006年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分析与实现方式研究》文中提出风险资本是投入到具有高成长性风险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收益。任何形式的风险资本,在持有风险企业股权一定时期后,都会考虑退出风险企业,收回投资并获得收益,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投资。风险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需要可靠的退出机制提供安全保障。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认为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本篇论文主要从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入手,借鉴美、德及以色列叁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经验,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最后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拓宽、以及退出环境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研究内容如下:绪论,对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图予以阐述,并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中小企业市场建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1章,对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并论述了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作用。第2章,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叁种退出渠道予以阐述。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两种主要退出方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企业并购的退出绩效高于首次公开发行。但从不同的风险投资个案以及风险投资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看,这一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接着,对美国、德国及以色列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简要概述,从而发现建立完善的股票市场和健全的资本市场,以及多种退出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一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成功建立的关键。最后,介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第3章,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现行法法律制度的制约、有效中介服务环境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第4章,对完善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提出一些建议:对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完善构建应从扩大市场规模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抓起;应大力培育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继续充分利用海外二板市场;此外,在风险投资退出的配套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起积极引导作用,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扶持风险投资业发展,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积极培养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李平[3]2006年在《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运用文献资料发、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以“体育创业”为基点的长期的、专业的投资。2.我国体育产业的主要资本来源于国家计划经济下的公益事业,风险投资实际规模很小,实际投放更少。3.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是风险企业到香港或海外上市,其次是风险投资退出路径是中小企业板市场和产权市场,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4.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影响因素是资本市场不健全、产权不清晰、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匮乏和职能弱化。5.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本运营主要有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两种渠道,当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当其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时,则主要由证券市场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6.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成功运行经验,对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政府的主导作用、资本市场体系的层次性、合格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和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7.构建和完善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应该建立以产权交易为主的多层次退出机制,调整政策、鼓励大企业收购、兼并风险投资企业,同时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培育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
尹福生[4]2004年在《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支持创业的创新投资制度—风险投资以其投资行为的独特性及其与高成长性企业的特殊关联性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践中得以迅速发展,与这种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态即风险资本市场。这种由传统资本市场演进而来的旨在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市场,有着迥异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特点。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参考并合理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问题的若干研究方法及观点,系统归纳和分析与风险投资相涉的若干关联性问题,对风险资本市场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进行探究,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微观领域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地寻求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定位、目标选择与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建议。 除导论(第1章)外,论述分四部分逐次展开的。其基本线索是:风险投资的宏观理论归纳(概念、内涵及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微观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双层委托代理、治理结构)→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和支持环境营造。 第一部分为风险投资的基础理论部分。第2章,风险投资的定义和内在属性。首先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从投资体系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表述,即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通过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最终通过股权的转让获取高额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然后在分析风险投资与传统的产业投资异同的基础上,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内在属性和特征,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建企业的创新投资制度,不仅提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资金支持,还提供增值服务,实质上它是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是未来大企业的培育机制。 第3章对风险投资制度生成和演进进行了分析。风险投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这里我把这个过程分成生成和演进两个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制度的生成着重论述
乔银[5]2011年在《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风险资本是是一种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创业企业并参与管理的投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引入风险投资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探索,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已经取得较大发展并初具规模,但仍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是风险投资一般运作过程中重要的、最后的组成部分,风险资本退出是获取高额收益、完成投资目的唯一渠道。风险投资退出是一轮风险投资的终点,又是新一轮风险投资的起点。只有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才能收回原来的投资,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开始新一轮的风险投资,从而开始新的循环。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拥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对一个国家风险投资体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阐述了进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风险投资的概念、特点及其一般运作的过程,强调了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性;其次论述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四种主要方式(首次公开上市、兼并收购、股权回购、破产清算),对各自的优劣和绩效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和退出绩效,以及创业板市场对风险投资退出的贡献,说明了建立一个多渠道、高绩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必要性;紧接着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环境,内外结合找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障碍;由于国外的风险投资发展远远优于我国,所以接下来通过比较美国、德国和印度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异同,阐述了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构建完善的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本文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多渠道的风险资本上市机制、稳妥健全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清算通道、培育并发展风险投资中介组织和培养优秀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等建议,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肖甲第[6]2009年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风险投资极大的推动了欧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对于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引入风险投资至今,虽然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但风险投资业却迟迟没有发展起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其中的重要一个方面。风险投资退出风险企业,既是风险投资实现收益的过程,同时也使创业企业得到独立发展的机遇。同时,完善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就风险投资的概念和退出机制的定义进行一般阐述,并介绍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及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叁种退出方式(首次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予以阐述。重点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两种主要退出方式(首次公开上市、并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绩效高于企业并购。但从不同的风险投资个案以及风险投资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看,这一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再次,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行业的退出方式和相关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各主要退出方式面临的制度上的障碍。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提出了加快建立并启动创业板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场外交易系统、建立健全清算通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大力培育专业中介机构等建议,建立我国多层次、多渠道的有效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戴志敏[7]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邱艳[8]2005年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资本是投入到具有高成长性风险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收益。任何形式的风险资本,在持有风险企业股权一定时期后,都会考虑退出风险企业,收回投资并获得收益,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投资计划。因此,风险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需要可靠的退出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就成为风险投资收益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认为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机制涉及退出渠道和退出场所两方面的问题。本篇论文主要从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入手,借鉴美、德两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经验,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最后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拓宽、退出场所的创建以及退出环境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研究思路如下:绪论,对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图予以阐述,并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创业板市场建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内涵与四种退出渠道予以阐述。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的动、静态因素分析,进一步深入剖析比较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有效性指标,从而得出结论:四种退出渠道各有利弊,因此建立一个多渠道的退出机制,将极大地有利于风险资本退出通畅。第二章,对美国与德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简要概述,通过对该两国退出机制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风险投资退出与一国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政府的引导等因素有着必然联系。第叁章,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业以及退出机制现状的概述,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法法律制度的制约、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产权交易效率不高、有效中介服务环境的缺乏。第四章,借鉴美、德两国的退出经验与教训,联系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实际状况,笔者对完善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提出一些建议:对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完善构建应从规范上市监管制度、完善保荐人制度、建立明确的淘汰退市制度以及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这四个方面抓起;在拓宽其他退出渠道方面,应继续充分利用海外二板市场,大力培育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此外,在风险投资退出的配套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起积极引导作用,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扶持风险投资业发展。
周彤辉[9]2002年在《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探讨》文中提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风险投资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与兴旺。风险投资成为支持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发动机。而风险投资体系正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它既是培育国家创新系统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搭上这趟承载着金融、企业运作、科技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国际列车”,尽快将风险投资导入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培育一个健康、稳定又颇具活力的风险投资市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风险投资体系概述。简要介绍了风险投资的本质、特点和功能,阐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必要性,它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是促进和加快高科技商品化、产品化的需要,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是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并从风险投资在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体系的对策。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加快风险投资的法制建设。第二,拓宽风险资本来源,加强民间资本的参与,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第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进出渠道。第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成立风险投资协会,建立起完备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第五,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建立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相互制衡的风险企业运作机制。 第二章,风险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体。介绍了风险投资体系的组成及建立的基本原则,探讨培育我国风险投资主体的设想。风险投资体系是以风险资本的融资、 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探讨投资、与退出为核心,涉及风险投资、风险担保、中介服务、配套市场以及政策法规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市场条件、投资对象、中介组织、监管机构及有关金融机构。探讨了设立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条件、主要业务范围及类型,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募集方式,并为风险投资主体设计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叁章,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与二板市场。介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及二板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模式,分析我国风险资本退出可供选择的渠道,探讨了发展和完善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及建立二板市场的设想。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是风险投资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资本撤出渠道是否存在、是否通畅,也是资本能否积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的建立,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考虑现状。首先,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条件和资源,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其次,在条件允许合适的时候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 第四章,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先介绍了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类型、功能及设立的意义。中介机构是风险投资各部门发生联系的必经环节。无论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8还是政府与风险投资领域之间的关系,都要借助于中介机构才能联系在一起。接着阐明了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位。政府在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中的基本作用有叁: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控制风险。政府参与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风险投资扶持整个高新科技产业,促使产业升级,增加国家发展后劲,为将来国家税收提供保障。最后,探讨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所需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及对风险投资体系运作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岳蓉[10]2013年在《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经济中,风险投资展现出日益突出的作用。新的公司、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甚至新的行业,很多时候都与风险投资的支持与推动分不开。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风险投资,近叁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募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退出通道也有待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机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这些都是影响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与组织理论,对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关于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目前国外主要有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与信托制叁种形式,其中有限合伙制占重要地位,而国内则以公司制为主。针对国内大多数人主张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制的观点,作者认为,公司制与合伙制各有短长,允许它们相互竞争,通过竞争完成进化,是政府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根据笔者的经验,升级型公司制可以较好地综合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各自优势,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二者的缺陷。但这种制度的有效运行依然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依然需要在与其他组织的竞争中发展。其次,关于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针对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单一且主要来自政府及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之现状,提出政府的资金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可以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发挥“诱导效应”,但风险投资的真正运行主体应该是市场主体,因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对市场机会的一种运用。而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需要根据市场主体的偏好,设计其最大化的合约安排,发掘潜在的交易机会,实现分工与专业化的利益。因此,加强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培育,通过多样化的合约安排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应有之义。第叁.关于风险投资的决策机制,作者在描述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的评估体系,在改造AHP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灰色多层次评估模型,提供了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依据。论文同时揭示了目前投资决策环节存在的决策成本过高、专业人才匮乏和尽职调查不够等缺陷。第四,关于风险投资的资金运用监管问题,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风险投资基金加强投资后管理而不是干预决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把创业投资后管理活动分为监控活动和增值活动两部分,其中,创业投资家的监控活动包括监控财务状况、监控市场营销状况、监控股权变动、监控CEO的报酬、监控追加借款等;增值活动包括制定战略计划、充当管理团队的参谋、招募CEO或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招募新员工、联系潜在客户、组建有效运行的董事会、运作管理等。作者特别以早期项目为例,说明了从项目选择到退出的整个管理过程。第五,关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作者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在退出环节遇到的叁个重要问题:退出时间、退出价格和退出方式,作者分析了选择最佳退出时间,协商退出价格和决定退出方式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创业投资应该应用多种退出渠道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创业投资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而市场中投机机会的增多也使得创业投资不能及时退出的代价增大;由于创业投资退出是以回收资本、实现增值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实现退出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退出决策,减少退出风险。最后,作者根据前面关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分析,得出了优化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探讨[D]. 陈宝熙. 厦门大学. 2001
[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分析与实现方式研究[D]. 于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3]. 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D]. 李平. 苏州大学. 2006
[4]. 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D]. 尹福生. 武汉大学. 2004
[5].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乔银. 安徽大学. 2011
[6].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肖甲第. 苏州大学. 2009
[7].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8].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邱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9]. 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探讨[D]. 周彤辉. 厦门大学. 2002
[10]. 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D]. 岳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