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论文_①陆建荣 ②邱 洪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论文_①陆建荣 ②邱 洪

①陆建荣 ②邱 洪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所提问题的质量是关系到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诱导式、渐进式、逆向式与迂回式提问这四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注重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一些策略性问题。

一、把握教材,实施诱导式提问

问题设计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材关键点。为此,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课堂问题,对学生实施诱导式提问。如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个难点:北美殖民地的南方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态。这个难点,教材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本课重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重点,必须要先理解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这样先设问:“北美殖民地存在哪些经济形态,它们属于什么经济性质?”学生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理解了南方奴隶经济的本质,也就为解决难点问题提供了思路。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找出历史教材中的学生兴奋点,从而诱导提问。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往往更容易、更有效。如讲美国的扩张史时,若只按课本的语言讲述,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的星条旗入手来诱导提问,学生会兴趣盎然:“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刚独立的美国的国旗是怎样的?”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她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心理学角度,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这就需要一种渐进式的问题和提问。渐进式提问一般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笔者先设问“19世纪中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有哪些的变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再现和概括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设问“当时中国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什么?”以引出新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已知的经验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

初中学生往往比较自我和偏激,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在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美国不在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会取得胜利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中国当时无论经济、军事都比日本落后。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胜利,因为中国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追问: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武器还是民心?日本法西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军事装备呢,还是在于其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法西斯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其侵略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

四、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

初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设计问题时可以不完全 “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可先让学生回忆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设问:“罗斯福新政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次改革实施的措施有何不同?分别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再进而认识到同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但前者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时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后者处在无产阶级的困难时期,发展了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两次改革,懂得“制订政策要符合国情”。同时,学生对“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是多种思想的碰撞。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情实际,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达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215000)

论文作者:①陆建荣 ②邱 洪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论文_①陆建荣 ②邱 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