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写作的影响论文_杨兴华 李仲胜 周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写作的影响论文_杨兴华 李仲胜 周玲

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中心小学 236300; 阜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安徽 阜南 236300 

摘 要: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语文课堂,以作文实践为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良好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鉴赏,汲取其中的丰富营养,厚重写作底蕴,学生才能写出“形神具备、气脉相连、情深意浓、德慧兼美”的文章。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表达能力 德慧兼美

作文,是伴随学生一直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一直在测试中占据很大的分值,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涵盖的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是对一个人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检验。语文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经典风流蕴藉,脍炙人口。叙文事简意长,诗歌情真意切,理学纵横捭阖,论文雅言博精深入浅出,其文如行云流水。

新课标规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要求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经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结合起来,追本溯源,激浊扬清,古为今用,直探原典。字取精华,独开一流,别具风采,灵心慧眼,妙手剪裁,嫁接古今,将其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让学生学习、鉴赏,汲取其中的丰富营养,厚重写作底蕴,学生才能写出“形神具备、气脉相连、情深意浓”的文章。

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写作的影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作文表情达意的源泉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分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写作的作品是一个人口语表达的书面表达形式,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使写出的东西更加严谨,更有说服力。经典诗词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将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跃动字里行间。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神往。经典诗词大都有押韵和节奏,因此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这样短小精炼、优美动听的古诗词易于背诵,学生也乐于背诵。学生背诵了这些经典诗词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有利于表达和使用,还可以锻炼胆量。让学生说话时有话可说,也能使语言表达更清晰,而且风趣幽默。不可否认,一首优秀的古诗词,通过优秀的语音朗读出来,它无疑就是一节生动的课,它自然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学生可能由此喜欢上语文,有些甚至会影响他(她)以后的人生。如果学生从小就背诵一定量的古诗词会使他的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用词准确贴切,语言也会更加优美。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包容、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应重视学生口语表达,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一个口语表达能力强又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学生在作文时一定是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作文言美真的源泉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作文语言的魅力,使文章文采斐然。积累足量的诗词,能够在写作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文章变得灵动,有厚重的诗香氛围。诗词为题,画龙点睛;诗词开篇,生意盎然;诗词结尾,锦上添花;诗词为文,靓丽语言。例如中考的满分作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母亲一般的温柔与无私,辛勤地哺育着世间万物;夏季,炎热的季节里,是风,送来了凉爽。阅读风,感受它的温柔与体贴(安徽中考满分文《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你好!你是“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的清幽,你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你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你是“无边丝雨细如愁”。你是我的最爱——文学,我心中绚丽多彩、永不消逝的彩虹(天津中考满分文《文学,你好》)。总之,古诗词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写作中妙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自信的魄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奇思妙想的源泉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写出的东西更加形象生动。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衷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道家超然物表、大道无为的精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

改革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政治气度。先哲“博览群书,深思明辨”,神而化之,熔铸题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更应含英咀华,珠玉纷陈,搜寻程夯,构筑中土,国子园囿,泽深思重,功垂不朽,登象牙塔,走十字街,上青云路,下地狱门,尝尽酸甜苦辣,任娃笑思学,罚过恶名,荣誉功勋,在所不惜,有人进可为儒,退可为道,既轰轰烈烈,又清秀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字浅近而意深奥,是学生练字造句的丰厚资源。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例如《蒹葭》一诗,诗人注重想象与幻想的运用,从而使客观景物与想象相结合,实与虚相生发,创造奇幻的富有魅力的意境。如诗先写秋水茫茫、蒹葭苍苍、露浓霜重的实景,然后写诗人追寻爱人,爱人远在一方,路远途艰,当诗人正感失望之时,“伊人”却恍惚出现在眼前,“宛在水中央”。一个“宛在”却真实道出了诗因思之切而无意中出现的幻觉。也正是这种幻觉笼罩全文,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若有若无的“神韵”,呈现出“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清丽脱俗、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此诗才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千古绝唱。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抒怀言志的源泉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本质所在,文章的根本作用也就在于抒怀言志、表情达意。“诗以言志,歌以咏情”。我国的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奔放出浓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只有将独具特色、刻骨铭心的情感倾注于文章中,才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真实地、彻底地打动读者。写作指导往往只是引导学生背范文、摘抄、仿写现代文,致使写作舍本逐末,失去了本真,其实,“流传了一两千年的文章可能总比才传了十年八年的文章有生命力。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读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学生感受到愁的重量;王维的“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落寞的情怀;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感受远大的胸怀……经典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古诗词,与古诗词对话,开阔学生心胸,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缘物生情、由事生情、触景生情,用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他们的作品才能呈现出博大深厚的情怀。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德慧兼美的源泉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作文时立意更加深刻,使学生德惠兼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儿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有了高尚的人格在提笔写作文时就有了大眼界、大格局,那么立意自然也就深刻。

“诗中有画”可以让想象的翅膀驰骋;“诗中有情”可以让情感的色彩更浓;“诗中有理”可以让思想的光彩更美。古诗文,积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的历史缩影、文化瑰宝。其中的民族精神、文化思想、写作经验、语言艺术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正视古诗文的作用,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写成引起争议的古文,也更能写出更具时代价值、时代精神、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做到真正地通古贯今。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触动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逐步使学生掌握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本领。与古人对话、与古代文学作品对话,接受中国传统写作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学生的文章必能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德慧兼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涤去沉重的历史糟粕,打破传统迈向新时代,是作文的素材源泉。

擦亮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的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写出各自的心声。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在学生心中占有神圣的位置,落地生根。我们要培养新一代公民,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看待传统语文教学所强调的语读与多读多写?如何实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观念更新?如何用中国眼光全球视野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作文教学实践?如何对待中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学生一生奠基?是我们语文人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伊恕妍 《古诗文素养对中学生作文的影响》.《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20期。

[2]钟玉林 《中学生作文经典技法》.重庆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

[4]中学生作文导报。

论文作者:杨兴华 李仲胜 周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写作的影响论文_杨兴华 李仲胜 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