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内开放加快开发区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直接引进外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武汉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先行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关注并加快扩大对内开放,是一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对内开放是指特定的经济社会区域面向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在开放领域上,不单纯是资金、项目的引进,更应该是技术、人才、观念的引进;在开放形式上,不仅是单向的引进、接纳和聚集,更应是双向的输入与输出、吸纳与扩散、聚集与辐射的互动。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武汉地理位置适中,腹地广阔;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扩大对内开放,大力引进国内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拓展国内市场,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无论是对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区以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内开放的得失分析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5月至1995年12月,这是开发区的初创阶段, 体现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批项目的引进,基本无多大产出。第二阶段,1996年1月至现在,这是开发区第二次创业阶段, 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从满足基本需要到实施包括亮、绿、美、洁等形象工程的功能全面提升,开发区实现了规模产出和一、二、三产业同时快速发展。开发区在创业阶段,紧紧抓住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定点开发区的历史契机,加大对内招商引资的力度,上襄樊、十堰,到上海、河北、赴四川、贵州,遍及国内十余省市,引进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等项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也奠定了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的地位。实践证明,开发区要取得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对内开放。然而,近几年,特别是在开发区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发区对内开放的进程放慢了,相对对外开放而言滞后了。因此,有必要对开发区对内开放的现状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1.开发区在对内开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内资项目入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缺乏规模,没有形成“扎堆”效应。建区之初,开发区在引进内资项目方面,采取了重点出击的策略,针对汽车零部件项目,针对中央在汉企业,针对省内上市公司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开发区引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至2000年5月,开发区共引进56 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总投资达24.8亿元,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看来,开发区其它产业的内资项目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分析开发区内资项目的现状,不难看出,有一定市场前景和经济实力的项目,均已“外嫁”而组成合资合作企业。近年引进的内资项目,数量太少、规模偏小,未能形成内资企业群,缺乏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
2.开发区在对内开放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注重引进一批具有一定投资规模、较大市场潜力、较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开发区内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绿之源饮料、劲松服饰、猫人内衣等,这些项目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以其品牌提高开发区知名度、壮大开发区经济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发区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其生产设备及技术水平也较高,但毕竟是传统产业,且基本完成“嫁接”改造、合资合作。从整体看来,内资项目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项目偏少,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规模型企业不多,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产品带动力强的辐射型企业更是太少。市场潜力小、产业关联度低、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是开发区内资项目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3.开发区在探索对内开放的战略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总的来说,对内开放相对滞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内开放的主要经验是,对内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崛起,食品饮料、包装等轻工产业的兴旺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在对内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上,观念不新,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引进外资有考核指标,引进内资却不算指标,没有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招商引资队伍的积极性;对内资项目在优惠政策上的倾斜度不够。开发区为促进招商引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涉及内资的优惠政策较少。究其原因,实质上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没有把对内开放摆到应有的位置,方法不多,未能形成对内开放的良好氛围。为扭转这一局面,近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旨在扩大开放的八项优惠政策,涉及对内开放的有七条。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设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人才基金,成立了科技投资担保公司和创业中心,并正在开发建设规划面积为700亩的科技工业园。随着这些政策、 措施的落实,其效果将逐步显现出来。
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的基本途径
近段时间以来,部分地方如上海、北京、广东、福建等相继出台了旨在扩大对内开放的有关政策,涉及人才引进、政策优惠、开放领域扩大等多方面,掀起了新一轮对内开放的竞争热潮。为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一轮创业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对内开放、推进区内外经济联合与协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笔者认为,开发区在扩大对内开放过程中,应坚持“三个并举”、“两个结合”的战略措施。“三个并举”是: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引进,坚持大、中、小并举;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引进,坚持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型等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对不同产业项目的引进,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两个结合”是:引进资金、项目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引进项目与资本运作、优化所有制结构相结合。
鉴于此,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的主要途径是:
1.直接引进。主要是指开发区通过对内招商引资,直接引进项目、资金、人才等。目前,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工业项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汽车工业为支撑,以已有一定规模的轻工产业为重点;第三产业项目的引进,要立足于直接引进社会化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方面的项目;在第一产业项目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引进高科技农业和现代化农业项目。
2.推进配套。主要是利用开发区现有企业的优势,以配套协作为纽带,形成上下游产品合理配套的产业链。一方面,利用三大汽车厂产业带动面宽的优势,引进配套企业;利用食品饮料等轻工产业需要上下游产品配套协作的优势,引进协作关联企业。另一方面,重点引进一些具有聚集效应的新兴产业项目、具有“扎堆”效应的龙头项目入区,形成开发区新一轮的配套协作热潮。
3.发展资本市场。即借助资本市场,吸引信贷资本、各类基金、债券、彩票、风险投资等,这是更深层次上的招商引资。困扰开发区内企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发展开发区资本市场,花大力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渠道,彻底改善开发区融资环境,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园区互动。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紧建设“一区三园”(出口加工区、高科技产业园、民营工业园、高科技农业园)的实际情况,从体制上创新,借鉴民营工业园的成功经验,探索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开发主体的企业化、非行政化,彻底打破以往政府(管委会)主导下的单一开发模式。可以探讨大开发区的概念,对区内“一区三园”进行分个包装,在开发模式上独立运作,实现园区互动。
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的现实举措
开发区要在新一轮创业和发展中达到扩大对内开放的目的,必须增强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开发区应着力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搭建一方所有企业都能大显身手的舞台,既要热心“引凤”,更要倾力“筑巢”;既要培植财源,更要聚拢人才;既要提供政策优惠,更要坚持体制创新。开发区有了竞争的综合优势、比较优势,才能在新一轮创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主要措施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树立全新的对内开放现念,这是实现扩大对内开放的前提。具体来说,要树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树立调整和优化区域所有制结构,为多种经济成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观念。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利用民间资本对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二是树立竞争的观念。吸引投资的竞争,不仅是投资硬环境的竞争,更是法制环境、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等软环境的竞争,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是不可取的。三是树立对内对外同步开放、相互促进的观念。只有审时度势,以加大对内开放来呼应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有效地与国际经济接轨,赢得开发区发展的主动权。
2.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开放兴区的根本。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开放,都是兴区的主要手段。在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区要集中力量推进区内区外企业的配套与协作,推进市内企业与中央在汉企业、外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推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特别重要的是,开发区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全国范围内为外资配套项目开展招商引资,真正把“以外引内”和“以内引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开发区内外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开放格局。
3.实现开发区体制创新,这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合国际惯例的开发区新机制的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区同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要适应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在科技创新方面,既要大力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更要在引进国内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开发区技术创新的新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新模式。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按照高效精简和对外接轨、对内接口的原则,学习、研究、借鉴国外政府管理的先进经验,坚决制止旧体制的复归,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在落实开发区对内开放工作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增强该部门对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引导功能。在服务体系创新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建立健全各类中介组织,营造一种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惯例的服务环境。在法律服务体系创新方面,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法规体系,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提高部门办事效率、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加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区。
4.确立开发区对内开放的重点——吸引直接投资。牢牢把握开发区产业政策,这是搞好招商引资、实现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的基础。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区对内开放的重点,应放在直接引进、吸纳、聚集上,千方百计引进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如汽车零部件项目、食品饮料等轻工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出口型项目等。主要是瞄准国内具有一定扩张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发展与这些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互通信息,引进项目;呼应浦东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确立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的地位,充分发挥武汉的桥头堡作用;借助武汉市科研院所密集、科技成果丰富的优势和留学归国人员急需创业的机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入区,加快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针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投资扩张态势明显的契机,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最优化。
5.兑现政策,确立合理的政策取向,这是优化开发区对内开放环境的保障。从扩大对内开放这一层面上看,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首先要做到,凡外商投资项目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内资项目也应享受,彻底纠正政策上“重外轻内”的偏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正在建设“一区三园”,势必要引进大量的内资企业,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在内资项目启动后,也需“扶上马、送一程”,给项目以资金、人才等支持,为他们积累资本、壮大实力创造机会。一是淡化注册资本概念,降低中小企业进区的准入门槛。可借鉴北京高新区的做法,在前置审批、改制改组程序、无形资产出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利于内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二是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予以更多减免,减轻企业负担。三是降低审批标准,赋予更多的中小企业外资经营权。四是扩大技术入股比例,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五是组建开发区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并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