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论文_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北固初级中学校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论文_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北固初级中学校

(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北固初级中学校,6290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现在我以《长征》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一、择定教材,确立目标

教材的内容选择是德育渗透的基本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有的是描写人物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等情怀,还有的是抒写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这些爱国志士的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因此,不同的教材内容应使用不同的德育施教目标和教学方法。

我选取的《长征》一文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诗。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更是我们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时所应该具备的毅力和品格。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确定了两个德育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尽管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时,收集了相关的长征资料,对红军的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但毕竟长征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孩子们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课文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深化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所表现的红军精神。所以,只有正确地选取了教材内容,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的渗透。

二、品词析句,步步渗入

渗透需要逐步渗入,好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机械的渗透等于说教,说教式的渗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渗透,渗透必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走近文中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长征》一课时,老师重点让学生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不孤立地就字就词分析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的每一句,在朗读中体会长征精神。

课上,老师先让学生在初读后找出整首诗是围绕哪句诗写的,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字眼,品读全诗。如理解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这是怎样的红军,抓住“只等闲”进行理解感悟,红军把什么当做了只等闲?然后找一找,圈一圈诗中的万水千山有哪些。这时,再随着红军的足迹走进千山,跋涉万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走进五岭和乌蒙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随即引导学生想象面对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在翻山越岭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有的学生说红军遇到了猛兽,有的说遇到了山崩,有的说遇到了敌人的狙击等等。这时,老师却反问:“面对这样巨大困难,红军怕吗?”学生自然答:“不怕!”老师又问:“从诗句的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到了字眼“腾细浪”、“走泥丸”,同时通过出示对比图,在男女对读中,学生体会到了一支面对艰难险阻始终乐观,充满自信的红军。在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再现,拉近距离,让学生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红军在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时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这一对反义词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了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学生在朗读中体悟到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在挫折面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青少年所弘扬的,它激励着中小学生遇到困难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三、感情深华,披文入境

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同的想象。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音乐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因此,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长征》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老师先激情小结:“《七律.长征》还是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歌曲,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齐诵全诗。此时的《长征》音乐不仅是结束本堂课的背景音乐,更是引领学生再次走进红军跨越万水千山重重艰难画面的媒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音乐声中升华了对长征精神的体会并目睹了一代伟人的风采。学生在激情的音乐中,通过深入的、逻辑递进的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了层层基石。

总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语文中的学科知识和教材内容都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物欲、金钱、权势不断充斥,道德渐渐衰退的社会中,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将最美好的道德行为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我们要切记德育需要和语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脱离了教材这一载体,以说教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明显是空洞、苍白、无力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深挖德育的因素,抓住重点文眼,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逐步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和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真正地从思想情感上静静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择法施教,方能德入生心。但作为语文教师,也要明确: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习性修养不能仅限于语文课本的几个案例,还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知、明辨是非、深化明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要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北固初级中学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论文_遂宁市经济开发区北固初级中学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