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滨水景观属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范畴,从设计角度来说,它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大片水域为载体或纽带,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环境改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形象。这其中,植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何将植物应用效果发挥到最佳形态,是园林工作者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植物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规划;生态优化;科学应用
从定义上说,“滨水”泛指江河湖海等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部分,水被视为承载自然元素的主体或纽带。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山”和“水”两种元素缺一不可,相对于人工造山而言,人工造水的难度更大、体系更复杂、涉及因素也更多。以“水景”为基本出发点的滨水景观,不仅需要对水体本身的设计,也需要对水体承载的景观要素进行前期规划,而植物正是构成滨水景观的重要内容。
1、滨水景观及滨水植物概述
1.1 滨水景观
中国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人口不断聚集,客观上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如何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其功能多样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可能同时也担负着防洪、供水、调节水质、保护环境等功能,因此,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简单地说,可以将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看作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扩大升级版,但二者仍然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滨水景观较之传统园林的性质不同。园林的空间构建上存在明显的封闭性特征,景观元素之间的搭配讲究格局相互映衬,在建筑、山石、流水、植物等方面的分配较为均匀,凸显出“乐山乐水”的人文情怀。而滨水景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园林的设计理念,但却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且以水体、水岸、水景为主,整个视野较为阔达。
第二,滨水景观较之传统园林的功能不同。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仅仅用来观赏,单纯地以水体而言,与外界水体的联系并不大,旨在一定的空间内发挥作用。而滨水景观是基于整个城市需求建设的,除了观赏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城市水生态调节、水源保护等重要供能作用。
1.2 滨水植物
滨水植物是营造滨水景观的主要元素,当然,水体是最主要的景观,但这一景观却往往被忽略掉,通常被视为“背景”功能。在滨水植物发挥视觉功能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物候,所表现出来的植物种类、特色、喜好也不同。例如,在南方城市中,滨水植物的配置必须耐水湿,多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而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多以木本植物为主;此外,不同规模、类型的滨水景观中,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同,如池塘、湖泊等区域性滨水景观中,可以大量应用水生植物、灌木等,而河流则以耐水湿草本、乔木、灌木等装饰。相应地,人文因素也是影响滨水植物选择的重要原因,例如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描写垂柳、芦苇、迎春等植物的诗句,这些植物通常在滨水景观中很常见。而西方国家中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以花卉点缀,在滨水边缘的燕子花、金脉鸢尾等就比较多。
事实上,关于滨水植物的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从生态角度出发,需要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习性、特点,才能实现在滨水景观中有效地应用。
2、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原则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滨水景观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滨水景观中的植物应用,不仅关系到景观自身的质量,还发挥着巨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耐水湿原则
较为明显地是,在滨水区域内生长的植物必须耐水、耐湿,这是对植物基本习性的尊重,否则植物将无法生存,这是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配置植物的最重要原则。基于此,可以实现对已探明的可以用来作为滨水景观植物类型的分类,根据我国长期的研究证明(树种),可以将耐水、耐湿植物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最强级别,包括垂柳、桑树、豆梨、紫槐等。第二级,较强级别,包括水松、枫杨、紫藤、白蜡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级,中等级别,包括水杉、紫竹、龙柏、玉兰等。第四级,较弱级别,包括黄杨、合欢、冬青、樟树等。第五级,最弱级别,包括芙蓉、梧桐、木兰及各种果树等。
根据以上五个级别,可以用来指导在滨水景观植物种植中的区域安排,理论上说,距离滨水区域最近的树种级别越靠前,越远则越靠后,可以有效地保障成活率。
2.2 多样性原则
基于2.1的分析,如果单纯地为了提高成活率、降低景观成本,可以选择大量耐水、耐蚀较强的植物,但相应地,同类植物在景观效果发挥上很有限,并不符合水岸植物群落性的需求。基于植物体系多样性原则,应该遵循以下规律,即:在水平植物配置上突出梯度感,采取多种树种、花卉、草本植物混种的形式,而在垂直配置上,应该区分出上、中、下、底的层次感,采用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四个层次感分明的搭配形式。基于这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供鸟类、昆虫、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生存。
2.3 自然性原则
滨水景观是典型的人造环境,它的设计和施工前提是保障环境的自然性,即在存在已有景观的基础上展开,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按照人的意愿去规划。例如,在某个滨水景观中原本就存在大量的树木,这些树木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够人为地破坏,而要根据这一现实情况,重新部署景观设计内容,并针对性地配置植物;尤其是在一些滨水景观建设区域内,如果存在古树、古迹等,应该加以保护,体现出原本的自然特色。
3、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策略
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采取的植物很多,但从其功能方面展开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绿化功能,其二是观赏功能。绿化是景观的基本需求,基于滨水景观而言,可以将绿化提供的绿色视为“第二背景”,它能够突出整个景观的层次感,可选择的范围很大,包括树木、草坪等。而观赏功能的植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个性,如各种花卉的形状、颜色、味道,发挥着强烈的点缀作用。
基于此,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策略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以不同季节突出植物景观连贯性。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的生命力表现不同,在春季万物复苏,花卉争先开放,让人的视觉充满色彩感;夏季,水生植物的生命力最为网上,荷花、薄荷、薰衣草等让人清爽;秋季,各种果树都呈现出繁茂的状态,果实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冬季里的红梅、腊梅、常青树等,依然能够提供生机盎然的景观。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可以保持滨水景观一年四季景物的连续性。
第二,以不同空间突出植物景观感受性。尽管滨水景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但在局部的景观布局中依然会凸显自身的特色,对植物的选择也应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例如,在道路两边选择的银杏树、河岸的垂柳、假山的藤萝等,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观赏的过程中,不断的植物变化,改变人们视觉感受,而不是一成不变。
第三,以不同主题突出植物景观文化性。植物本身的色彩、名称、品种甚至典故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风景主题,例如以“松竹梅”构成的“岁寒三友”主体,就可以在滨水景观中发挥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水滨广泛种植的荷花、睡莲等,形成“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诗句意境。
总体而言,滨水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是植物衬托,在规划设计前期,做好植物配置工作,能够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晓蕾.北京与杭州滨水植物及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2]龙晓婕.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俞丛笑.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06:376.
[4]叶云霄,马翠兰.我国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5,04:282-287.
[5]孙健,李亚齐,廖飞勇,赵惠恩.滨水区植物景观生态设计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1:80-83.
[6]史永红.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3:56-57+61.
论文作者:胡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水景论文; 植物论文; 景观论文; 耐水论文; 城市论文; 园林论文; 水体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