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目的 研究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6.3月-2018.1月间收治的72例肺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一般疾病护理流程,评价两组患者抑郁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士为肺心病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绪。
关键词:肺心病;心理护理;抑郁;心功能
肺心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病因包括支气管、肺基础疾病等,其中以支气管哮喘、扩张、肺结核等多见,发病集中人群以40岁以上人群多见,可划分为急性与慢性病变,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发病后根据肺、心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症状,其中代偿期患者主要症状以反复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异常、乏力等,失代偿期主要症状以呼吸衰竭为主[1-2]。发病后大部分患者均会伴随低氧血症,患者主诉存在窒息感觉,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及恐惧情绪,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临床为患者提供积极对症治疗同时应给予心理护理。文章选择我院于2016.3月-2018.1月间收治的72例肺心病患者,分析加强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50-77岁,平均为(64.0±5.3)岁,基础疾病:支气管哮喘13例、支气管扩张10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13例;基础病程时间在2-5年,平均为(3.5±0.4)年,文化水平:文盲9例、小学11例、初中8例、高中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50-78岁,平均为(64.5±5.2)岁,基础疾病:支气管哮喘12例、支气管扩张1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13例;基础病程时间在2-5年,平均为(3.8±0.3)年,文化水平:文盲10例、小学11例、初中6例、高中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程时间、文化水平等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⑴入院后综合掌握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及病情现状,了解患者文化水平及性格特点,采用一对一护患交流方式进行心理护理,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首先鼓励患者积极主诉内心想法,针对不同情绪状态的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干预。⑵针对悲观抑郁患者,护士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想法,联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断鼓励患者,与患者家属共同关心患者,让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细致的为患者解答相关疑问,为患者展示专业态度,提高患者对护士信任度[3]。⑶对逃避现实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带领患者及家属共同学习肺心病发病机制、病因、疾病发展及转归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嘱咐家属主动关心患者,积极陪伴,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关怀。⑷对情绪偏执的患者应主动关心,尊重患者隐私,采用温和态度与患者对话,加强沟通次数,掌握患者情绪动态,积极满足其各项生活需求。对悲观患者应细心照料患者饮食起居,给予人文关怀,结合其他同类型患者治疗经验,不断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对照组: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入院宣教、饮食干预、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及干预2周后运用汉密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评分标准:分界值为7分,<7分表示情绪正常;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17-24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24分表示重度抑郁[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抑郁情绪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焦虑评分(n=36,分)
3讨论
大部分肺心病患者属慢性病变,患者长期伴随临床症状,遭受病痛折磨,病程可长达数年,患者在长时间治疗阶段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患者进入医院后产生焦虑抑郁感,因疾病造成的生活不便产生自信心下降表现等;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度不高,对疾病预后效果产生错误认知,且长时间治疗后未见明显效果会加重患者不良情绪,导致患者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产生负性情绪。
文章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护士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针对性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患者选择适宜沟通方法,评估患者情绪现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患者提供一对一宣教干预,针对患者情绪现状提供针对性疏导干预,结合疾病知识教育,改变患者对疾病错误认知,提高其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同时结合生活护理、用药指导等,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身心舒适度,让患者产生安全感,取得患者信任,提高其遵医意识,给予人文关怀,改善患者不良情绪[5]。
综上所述,护士为肺心病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徐晓春.舒适护理模式在肺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47-148.
[2]温玉萍,柳美欣,郝翠英等.合理情绪护理对尘肺合并肺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15):2570-2572.
[3]张美芹.舒适护理用于肺心病患者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3):143-144.
[4]王严仪,肖金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140-142.
[5]金冬梅.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2):143-144.
论文作者:刘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肺心病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论文; 疾病论文; 情绪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