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性”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涛涛和妈妈一起到小朋友家中作客。大人们在客厅聊天,2个孩子在卧室里玩得很开心。等大人过来叫孩子们准备吃饭时,发现涛涛扮成医生在检查小朋友的性器官。大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也很难堪,妈妈当时就给了涛涛屁股几巴掌。“这真让我难堪!”妈妈说:“前不久他问自己从哪儿来的,还说要和小朋友结婚。孩子这么小就对这感兴趣,长大了怎么办呢?”
这正是父母基于对性的不正确认识,不了解孩子造成的。很多人认为儿童是天真无邪的,哪里有“性”可言,因此对宝宝抚摸玩弄生殖器,模仿大人拥抱接吻感到羞怯而恼火。其实,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表现出的性游戏、性疑问,了解这些将更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宝宝的性问题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提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如“我从哪里来?爸爸妈妈为什么在一起睡而我一个人睡小房间?……”这实质上表明了孩子渴望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心理,并希望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而我们成人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出粗暴,甚至虚伪的解释。当孩子问到自己从何而来时或说是在树下捡到的,或说从石头中跳出来的,或斥责孩子小小年纪不要胡思乱想,或搪塞说:“等你长大就明白了。”4岁的兵兵因为奇怪为什么爸爸有“小鸡鸡”而妈妈没有,就被妈妈打了一顿,还被告诉他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如果再问这样的问题妈妈就不要他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是大大伤害了孩子。其实孩子对性的好奇与对其它事物的好奇一样,是很自然的,而且也应该得到满足。如果遭到粗暴责骂,孩子可能以后有问题也不敢问了,同时这种做法也将恶化亲子关系。
宝宝的性习惯
有时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小孩子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有的孩子在外面玩得好好的会突然停下来,跑到床前,趴在床上,用手抚弄自己的阴部,满脸通红,头部渗汗。这种动作有时一天会发生好几次,有的人称之为手淫。目前医学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性擦腿动作。
一般家长发现这种现象往往惊慌失措,甚至觉得这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对孩子吆喝,打骂。一般幼小的孩子对性器官的注意往往是自然产生的。在探索周围世界时,他们触摸耳朵、眼,有一天他们摸到了生殖器,感到了快乐,因为这些部位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是许多家长错误地将这个小径上无辜的探索当作大路上初次作案,孩子明显地感觉到父母在对待这个部位时态度的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安全地摸耳朵,而为什么不能摸这里?因此不恰当的处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性的神秘感甚至罪恶感。
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还因为有炎症,由于生殖器部位不清洁引起的搔痒,于是孩子就用摩擦来止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性动作。
此外,如果儿童盖的被子太暖和或裤子太紧而面料硬致使性器官有明显的刺激感,也会引起这种症状。
也有人认为,儿童抚摸生殖器像吮吸手指一样,是获得满足的一种方式,情感缺乏的孩子更易出现。当情感缺乏、孤独时这种动作可以使他舒服、快乐、获得满足,这种看法也有一定道理。父母应多关心孩子。
宝宝的性别角色认同
宝宝生出来具有生物学上的男性、女性之别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女孩象男孩,有些男孩被人称为“娘娘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的环境、教育所致,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影响最为直接,在这个过程中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人为的性别角色错位。有的家长有意识地把孩子向异性打扮,把一个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穿裙子、涂口红、留长发、描眉;有的重男轻女,认为生女不如生男,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抱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变态心理。这种人为的性别角色错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心理,给其将来的生活带来麻烦。
与这种性别角色错位相反,许多家庭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夸大孩子的性别差异。如女孩喜欢和男孩一起玩汽车、捉迷藏被认为是“疯”,不像女孩;男孩子淘气是当然的,如果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则是“娘娘腔”。大人们不停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男孩子应该干的事,女孩子应该文静。好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框框,男孩只能在这个框框里活动,而女孩子也有自己的活动范围。“性别框架”不利于男女性相互学习优点。
宝宝的性权利保护
随着不断成长,孩子接触的环境相对其年龄而言仍难以应付,因此要特别注意其性权利保护教育。
首先是要尊重新生儿身体秘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对于父母而言,小孩子身体没什么秘密,所以当5岁的女儿宣布要关上门洗澡时,父母一笑了之,觉得小题大作。其实,作为父母应该感到欣慰,孩子在长大,当孩子主动提出维护身体的秘密及自由和尊严时虽然可能只是在模仿爸爸妈妈关门洗澡,父母也应尊重孩子。
第二个问题是来自外界的性侵害。孩子年龄小又好奇心强,防范能力差,有些人可能引诱其离家到远处,从而对孩子进行性伤害。
性权利保护教育的第三个问题是来自家庭的危机,即父母对孩子过份的爱导致性畸形发展。母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女儿的爱不恰当、不科学,造成孩子恋母、恋父情节,因此家长必须把握爱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