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高瑞[1]2017年在《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信社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防控问题,在金融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农信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要解决以往发展中积累的各种风险问题,确保能够把金融风险控制好,实现农信社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农信社金融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农信社的金融服务管理水平。农信社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要不断挖掘农信社风险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罗玉冰[2]2012年在《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表明,微观审慎管理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而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体系、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政策工具,去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前,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还处于探索期,在具体的组织结构、政策选择、协调机制、工具实施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多的争议。而且,由于金融管理制度、组织体系、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推进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路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国建立中国化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以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为起点,以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经济体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为借鉴,重点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理论本土化、中国化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个案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自20世纪八十年代,基于最低资本约束下的微观审慎监管开始被各国银行业监管实施机构采纳并成为主流。可是从最近二十年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干预不断加强,但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度却似乎有增无减。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与不足,并通过比较比较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宏观金融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异同着手,论述宏观审慎管理本质,并从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工具等方面入手,重点介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同时,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在一国或一区域经济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简要回顾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责,寻求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理论依据与法理依据,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经济体都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本文梳理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在宏观审慎标准制定方面的探索,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实践,分析了西班牙的动态拨备、英国的问题银行特别处理机制等典型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进行反思,为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参考:一是必须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构架;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需要实施更为广泛的宏观审慎监管范围;四是要积极探索应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问题的监管措施;五是应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机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设计也有所差异,因此,中国宏观审慎管理必须考虑面对的宏观初始环境,量体裁衣地进行制度设计,而不可照搬外国经验。从我国国情看,经济金融运行存在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并且由于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导致金融风险时有发生。这对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实施“一行三会一局”的金融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机构看,管理对象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准金融机构;从交易标的物看,管理对象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在宏观审慎管理实践方面,中国已探索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资本充足率监管、动态拨备等政策工具。从江西省赣州市的实施情况看,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较好地发挥了逆周期调节、防范系统性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作用,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工具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主观性强,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宏观审慎分析体系、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创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等要素是构成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宏观审慎分析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反映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代表性指标,以及反映金融机构业务尤其是银行业务的监测指标,为提高宏观审慎分析的信息数据质量,应大力推进金融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方面,应改进动态拨备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等逆周期的信贷调控机制,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方面,应采用定量判断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判断要考虑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复杂性等指标,定性判断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内控机制、风险管理能力、风险传递途径等因素。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方面,应健全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法律体系,实现资金援助方式市场化、多样化,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中,应弱化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手段。一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除需要考虑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等技术性因素外,还受一国宏观基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构建中国本土化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解决管理制度、组织体系和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面临着监管主体职权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人民银行的核心地位不突出、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对混业经营监管乏力等问题,亟需着手解决。具体而言,在金融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中国宏观审慎管理法律体系,提升国内宏观审慎监管标准,建立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在金融组织体系方面,应组建跨部门的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突出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应加强建立不同类型、多个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开发多元的、异质的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和品种,夯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础。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体系化。宏观审慎管理是从金融管理政策实践中提出的理念,目前讨论主要集中在政策和工具层面,相关理论框架还不完善,特别是相对于金融监管理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货币政策理论,宏观审慎管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性质、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比较分析、经验借鉴,对相关理论框架进行完善,对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论证,力求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体系化。二是实践的中国化。G20的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并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要求G20各成员国落实执行。目前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也积极探索开展宏观审慎改革,并构建了基本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相关经验和建议本土化、中国化,是建立中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着力研究的创新点。三是对中国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检验。目前,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论证和框架设计方面,对于具体管理政策的实践效果鲜有研究,而实践效果又是检验理论科学性和框架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为此,本文尝试以江西省赣州市为样本,重点检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以及动态拨备政策实施效果,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乔华峰[3]2012年在《XX港X公司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在国外开展较早,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技术比较成熟。而在我国,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只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客户群体,并且资信良好的物流公司才有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物流金融是结合现代物流与金融的一种创新型服务,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管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使物流企业、货主企业和银行实现多方共赢。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参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所以物流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物流企业也会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风险与困难。本文从对物流金融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的探讨出发,完全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视角,对融通仓、保兑仓等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基本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对目前物流金融行业所面临的普遍风险,如:环境风险、质押物风险、信息风险、流程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对物流金融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XX港X公司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几类具体业务模式,如:存货质押监管模式、委托监管模式、保兑仓模式、集中授信业务模式等的发展历程和具体的业务流程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并且在此基础上,对XX港X公司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各个具体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逐项的梳理。其后,通过对各项风险问题的归纳与总结,本文从政策、法律环境方面、信用体系方面、内部管理环境方面、质押物状况方面、操作流程方面、员工业务素质等方面,提炼出了XX港X公司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形成因素。在分析了XX港X公司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同时,本文对UPS公司以及中储股份等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在物流金融领域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搜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XX港X公司物流金融运作的实践情况,以XX港x公司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形成因素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点,针对XX港X公司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实际业务操作的角度出发,从加强政策、法律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质押物风险的管理,加强业务开展规划与控制工作,加强业务流程设计的执行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建议。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有关XX港X公司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完全从XX港X公司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具体实践情况出发,是站在了第三方物企业的角度,探讨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相关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措施等具体问题,希望能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时带来一些启示。

崔鸿雁[4]2012年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陈修山[5]2017年在《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在多年的经济运行中出现动荡不安的状态,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带来了影响。这就需要金融业要正视金融风险,并具有针对性地实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不断地创新。本论文针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展开研究。

陈晋[6]2016年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优化资金配置,调节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展现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我国金融业体系中的基础之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发展模式以及管理的优良与否对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否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怎样协调银行业融资问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界一直都在考虑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出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银行、企业甚至于整个产业很好的解决融资问题。近几年,A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产生效益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整个业务环节中所存在的各项风险也很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未来的持续经营和发展产生潜在的危险,因此,从A银行出发,探寻其供应链金融中所存在的风险种类,判断不同种类的风险对A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未来的发展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A银行甚至于整个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A银行为例对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研究,笔者首先综合分析A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发现了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部分基本制度的有效性有待商榷、缺乏量化的风险衡量指标、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缺乏风险控制理念以及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这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构建具体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打分法,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于A银行而言,目前对其供应链金融产生最重要影响的风险主要有利率水平、外生风险、失真风险;对其供应链金融产生次要影响的风险主要有汇率水平、物价水平、内生风险、系统风险、评估风险、外包风险、延迟风险;对其供应链金融产生一般影响的风险主要有产业政策水平、操作风险。为了控制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做到: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提升对抵质押物的动态管理;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操作环节职责要点;加强供应链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施行相关的保障措施等。

焦宇, 司马骐骥[7]2018年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若干难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为:监管履职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互联网金融风险未实现有效监管。为解决上述难题,提出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为:颁布出台地方性金融监管条例;切实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效监管。

李树文[8]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之为依托的互联网快速成长。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互联网化,消费者频繁的互联网活动产生了海量数据,为互联网企业分析消费需求和偏好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而帮助互联网企业逐步拓展金融服务业务,既包括简单支付服务,也包括诸如信贷、资产管理、转账汇款等传统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部分企业开始将业务重点聚焦于专业金融服务,专门为客户提供多方面的投融资服务活动。互联网金融正带来积极的变化,一是扩展传统支付结算业务之外的金融服务新渠道,不断提高客户的投融资效率,使金融服务更贴近大众;二是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B2B、B2C等支付服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结算、担保、融资等诸多领域都出现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缩短了金融交易的时间、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拓展了金融服务市场。但与此同时,虚拟化、高科技化、跨国经营以及监管规则缺位等困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决定了其风险管理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复杂。互联网金融创新速度过快,没有现成的风险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往往游离于现行"一行三会"监管体系之外。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仍在制定过程中,基于现有法律框架、职权范围和技术条件,互联网金融监管困难重重。此外,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风险较传统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多样,更加难以防控。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判断,梳理归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总结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评估和度量风险,并提出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展开全面、系统的讨论。第一章为绪论。该章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等。作为一个新兴业态,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快速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累积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变得愈加紧迫、愈发重要。准确识别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及影响,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风险的关系,借助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本文全面探讨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金融创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长尾理论。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的特征、类型及金融风险相关理论;并分别从互联网金融基本内涵、模式及特点、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度量与评估、监管等方面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回顾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的原理与特点。互联网金融诞生10余年,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2013年通常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剧了现代金融的"脱媒化"倾向,促进传统金融业同互联网的融合,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并促进金融监管的变革。本章还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门户六大模式分别进行分析介绍。第四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金融风险在信息条件下表现出许多新的形式。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常规风险与特殊风险,其与传统金融风险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阐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及其生成机理,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主体产生的主要影响。第五章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综合评估。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借助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模糊层次分析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具有良好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风险综合评价为高。第六章度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大小。以六大模式之一的P2P网贷平台为例,构建了多层次P2P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P2P网贷平台风险进行度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质量、流动性、IT技术实力对风险大小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超过90%。第七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从理论层面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风险控制模型,探讨了内部控制的机制。讨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技术风险控制的框架与方法。提出了 "利用大数据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风险进行控制"的新型风险管理思想。第八章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问题。首先阐述说明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必要性,然后采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部门与机构间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后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监管原则、监管层次、监管路径和监管内容四个方面。第九章归纳主要结论,并提出了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首先概括总结前文所得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基于前面章节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与理解,针对目前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郑颖[9]2013年在《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加工业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是林业大省,201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6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木材加工业所涉及的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福建省涉林人口约占农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因此发展木材加工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福建林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缺失等外部融资环境,木材加工业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目前国内银行在钢铁、石化、汽车等少数几个行业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然而,由于木材行业的独特性、木材加工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的差异性等原因,商业银行尚未深耕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鉴于供应链金融产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创新性作用,本研究在深入理解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特性的基础上,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这将为商业银行开发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木材加工业企业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进行融资、政府设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对推动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也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核心是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本研究从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结构、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和供应链金融风险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对莆田木材加工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梳理木材加工业的供应链金融结构、金融产品需求、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和供应链金融风险现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木材加工业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和供应链金融风险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这两种融资模式,为木材加工业企业融资困境提出金融解决方案。最后,从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和政府等五个角度提出加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第一,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文献、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木材加工业基本情况、供应链结构、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主要模式、功能价值、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木材加工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企业需要有较高的融资能力,但当前企业负债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风险比较高;(2)我国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主要由木材资源供应商、木材加工企业、木材制品销售商和最终用户构成,在供应链结构上,存在着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和风险性特征;(3)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包括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4)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5)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供应链风险、企业信用风险、质物或质权风险及操作风险。第二,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企业基本信息、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伙伴关系、信息共享、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及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现状。调查研究发现:(1)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企业多数是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企业流动资金普遍紧张,融资能力有限,几乎都没有使用过供应链金融产品;(2)木材加工业企业与上下游伙伴之间的关系与理想状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某些方面信任度并不是很高;大部分企业认可与供应链上下游伙伴分享作业信息、战略信息和物流信息,但这种分享不是毫无保留的,而是更多地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特别不愿意分享财务信息;(3)多数木材加工业企业看好未来经济和行业发展前景,企业自身的财务、信用、管理状况和企业市场地位及发展前景较好;(4)企业认为可以质押的存货大部分容易保管、易于计量、变现能力较强,销售渠道、销售客户、市场价格比较稳定、市场潜在需求较大;(5)发生应收账款时,多数应收账款债权人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信、企业经营情况、履行基础交易合同的能力较为了解;(6)第三方物流已深入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第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和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从目前福建省木材加工业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程度来看,企业与供应链伙伴间相互信任水平、信息共享程度并不是非常高,与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2)从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信息共享水平的影响程度来看,从整体层面上看,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信息共享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信息共享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有负向影响;(4)伙伴关系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中介变量信息共享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造成间接的影响;(5)与下游合作伙伴的伙伴关系和信息共享更能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6)伙伴关系和信息共享对于存货风险的影响小于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第四,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探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即选取两家木材加工业企业,在梳理企业经营现状、供应链关系和融资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企业的授信方案、业务流程,为解决木材加工业企业的现金流缺口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第五,根据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现状、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结果,从供应链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角度分别提出加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对策建议。

陈亚坤[10]2014年在《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金融产业迅速增长,同时伴随而来的有着显性和隐性风险。金融风险被称为“经济癌症”,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将带来持久的破坏力和灾难性后果。地方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其产生的地方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防范和化解,将会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2007年4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对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责视角出发,在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内涵和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现状,并借鉴国际层面上的地方金融管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完善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提出相关立法建议。论文共分五章来对我国地方政府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然后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目前关于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进行一个整理和分析,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标。第二章是对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进行基本理论分析。首先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和防范特征;然后从法律视角分析了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目标,以及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规制必要性和宗旨;最后介绍了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介绍了我国目前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现状,主要是对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具体防范实践和取得的成绩,并更进一步的讨论了我国目前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研究国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经验。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体系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促进经济复苏。目前国际上的金融监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两级多元监管体制,一级多元监管体制,集权单一监管体制。本章分别挑选了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作为每种体制的代表,通过对这三国政府关于地方金融管理经验的借鉴分析,探讨各国政府进行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措施,以便找寻学习之处,完善我国制度。第五章对完善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首先应立法明确地方金融管理权限,赋予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和划清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边界。其次立法完善地方金融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法律层面对地方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明确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法律责任,强化问责制度,以保障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更好开展,创造健康有序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J]. 高瑞. 中国储运. 2017

[2].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D]. 罗玉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 XX港X公司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 乔华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4].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

[5].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 陈修山. 财会学习. 2017

[6]. 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D]. 陈晋.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7].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若干难点问题研究[J]. 焦宇, 司马骐骥. 全国流通经济. 2018

[8].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 李树文.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9]. 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研究[D]. 郑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10]. 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问题研究[D]. 陈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