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节约型城市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节约型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11-26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31(2008)02-0007-0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容纳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这样就降低了城市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一 城市化与资源配置效率
城市化是指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具体表现为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由分散的农村向高度集中的城市流动和聚集的过程。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空间结构形式,二者密不可分。工业化之所以要求城市化与其相配套,主要原因在于提高土地等资源的配置效率,节约资源,从整体上降低工业化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与农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利用生产要素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益。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而土地很难在空间上集中起来,它是分散的,基于此,农业经济就只能适应土地的分布而分散进行。即使在农业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过程中,也仅仅是降低了这种分散程度,并没有完全取消农业经济分散进行的这一特征。而工业经济不同,一方面,它所需要的土地相对较少,在同样的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它有可能集中进行。另一方面,在工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量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如果由每一个企业自行建造,势必成本巨大,但如果把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统一建设基础设施,那么分摊到每个企业身上的成本比自己单独建造要少得多,这就是聚集效益。聚集效益还表现在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分工协作,降低运输费用等方面。所以,工业经济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集中进行。这样,在工业化过程中,便有大量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集中在某一个较小的空间内。而与这些生产活动相配套,还必须有商店、住宅、学校、娱乐场所等生活配套设施,这样就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人口与生产要素更高程度的集中,从而也就形成了现代城市。城市在其发展与扩张过程中,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也就更高,楼房高度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在单位面积的空间内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较之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城市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真谛与目的在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脱离了这个目的,城市化就是没有意义的,必然会走入歧途。所以,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具体工作中,应该把节约资源作为首要指导思想。
但是,城市化节约资源的这一目的并不是无条件实现的,它要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制约。
如果城市化指导思想出现偏差,经济体制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目的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与低效配置现象
建国以后,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注重工业化更甚于城市化,特别是由于农业落后所导致的对工业与城市的制约作用,城市化一度裹足不前,到1978年为止,我国城市化水平仅在20%左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业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农业的大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与经济基础。在实践中,人们深刻地感到城市化滞后对工业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营城市理念,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城镇化战略,我国的城市化运动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着。应该看到,在这一时期内,城市化运动从整体上来讲是健康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资源浪费与低效配置。
1.占用土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城市化进程中当然需要土地,但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应该容纳更多人口与其他要素。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中,片面追求城市空间的处延扩张,摊大饼式地向外推进的现象十分严重,每一次扩张都要占用大量优质农田。在城市中,道路过宽,绿地过多,动辄就是六车道、八车道,甚至有十二车道,路中间及两边有宽阔的隔离带与绿化带,整条路宽可达一百多米,而道路上车辆、行人稀少,利用率低。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名义下,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及其他景观工程占用了大量土地。所有这些都超过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正常需要。建筑物密度过小,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容纳的人口及其他要素过少,浪费了土地资源。
2.城市公用设施标准过高,脱离实际,资金浪费严重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当然需要一定的公用设施以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并装饰城市。但是,在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其公用设施标准过高,规模过大,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城市设施水平。例如,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中,大量城市雕塑脱离市民的生活、道德与艺术欣赏水平,结果被盗窃或破坏,当作废铜卖掉的现象很多。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大楼、公园搞景观亮化工程,整个城市夜间如同白昼,耗费大量电能。有些城市的景观亮化设施全部打开,竟然需要一百多万千瓦电能,相当于一座中型电站的发电量。不少城市的建筑造型追求新、怪,建筑物使用面积率过低,平均造价过大,等等。
3.建筑物与道路的频繁拆迁,浪费了大量资金与资源
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城市改造与建设中,炸楼、炸桥、炸路成风,大批尚在正常使用甚至尚未建成的建筑物被炸为一片废墟。许多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年限仅为设计使用年限的十分之一,设计使用100年的大楼,仅使用了十多年就被炸掉。经常有整个小区、整片校园被全部炸掉拆除。这样的结果既浪费了建筑材料,又造成了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为了处理这些垃圾,又占用大量土地及人力、物力,还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据有人测算,我国城市中建筑物平均寿命仅30多年,而国外一些城市中建筑物寿命超过百年者比比皆是;我国每年仅城市中的道路开挖再填上所造成的浪费就达3000多亿元。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上述浪费现象,完全背离了城市化的初衷与目的,它不仅没有节约资源,反而过多地占用与浪费了资源,城市化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下降,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被白白浪费,城市财富的增加远远低于资源的耗费。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社会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同样很难可持续推进。
三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的原因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之所以存在上述浪费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资源产权不清及使用成本过低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国家有权征用农民土地,其补偿标准由国家决定。正是依据这些法律,在城市化中,有上亿亩的农民土地被征用,而国家所决定的补偿标准明显偏低。所以,在城市化中,征用土地的成本过低,直接导致了对土地的严重浪费。可以设想,如果实行市场化农地征用体制,国家取得土地的成本必将大幅提高,从而对土地浪费就会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2.公共财政体制缺乏监督机制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财政。但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长期以来严重缺位,城市建设近年来成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的一个重灾区。国家审计署多年的审计报告连续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部分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有的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及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3.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以GDP增长取代居民福利增长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并且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即所谓的“GDP综合症”或“GDP情结”,认为GDP增长最重要,一切为了GDP增长,而实际财富及居民福利的增长,则考虑较少。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大规模的、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增加GDP,甚至炸毁、拆除大楼、桥梁、道路也都可以使GDP成倍地增长,以致有人说盖房子可以增加GDP,拆房子也可以增加GDP。但是在这种GDP的增长过程中,社会财富和人民福利水平并没有增加和提高,甚至出现了减少和倒退的情况。例如频繁建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不便,更严重的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4.城市化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城市规划超前或滞后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搞面子工程,片面追求大、洋、奇,热衷于争取世界第一、亚洲第一或国内第一,动用大量财政资金,堆砌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就是所谓的大手笔规划,几乎每一个城市都要打造“大×市”,或在打造“××都市圈”。根据汇总,目前全国各地城市的规模面积可以容纳十多亿人口。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凡事皆以大为优为好,很少考虑其使用价值。建筑外观设计过分追求奇特,辅助设施过多。其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导致城市建筑千奇百怪,杂乱无章,失去民族特色与城市特色。难怪有人说,我国城市建筑变成了外国设计师的实验场。当然,也有一些规划过于滞后,缺乏发展眼光,导致城市建筑物被提前拆除。
5.建筑物质量不高,导致提前毁损或拆建
由于设计、材料、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建筑物普遍质量不高,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许多工程竣工后,被评为“鲁班奖”,但没过多长时间,就屋面漏水,墙体开裂,甚至坍塌,以致不得不提前大修甚至拆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所以如何提高工程质量也是避免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造成城市化过程中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制度方面的;既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城市化指导思想的偏差以及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缺陷。
四 走资源节约型城市化道路
我国是一个人多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由于长期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城市化道路,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又污染了环境,以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成了制约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现在城市化问题上,就是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新道路。为此,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上述资源浪费问题。
1.明晰要素产权,强化产权约束
如上所述,城市化中土地、人力等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权不清导致的征用和使用成本过低,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为此,应该改革土地制度,明确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特别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土地过程中的征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农地征用制度,政府退出土地市场,让农民直接与开发商谈判,在竞争中形成土地价格。即使是城市公用设施用地,也要采用市场化方式取得。如此一来,土地征用成本必将大幅度提高,这样就迫使土地使用者精打细算,尽量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样,对于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的农民工资源,由于其工资水平太低,势必造成对人力的极大浪费,而通过改革农民工用工制度,赋予他们平等的就业与收入权利,提高其收入水平,也同样可以节约大批人力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2.强化对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下,从表面上看,监督机构很多,监督机制似乎很健全,有人大政协监督、党内监督、专门监督、舆论监督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为了强化对城市建设中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就必须对上述监督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知情权与监督权,为此,对城市规划要公示,听取专家与市民意见。财政资金从筹集、拨付到使用都要公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特别是对于工程承包,必须公平竞争,防止“一把手”或主管领导说了算。对于资金使用,要强化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实行主管领导追究制。同时,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真正把财政资金使用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
3.改进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其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上述浪费现象很大一部分就是与城市规划的失误有关。城市规划工作,要符合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社会的接受能力等。要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瞻前顾后的时空观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城市规划过分超前,导致资源浪费,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大手笔”,要符合当地实际。要适当降低一些公用设施的建设标准。城市规划还要讲求实用效果,尽量少搞或不搞那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城市规划还要有权威性,它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审议、批准程序,一旦颁布生效,就不能随意变更修改。只要抓住城市规划这个牛鼻子,就可以统领全局,极大地避免资源浪费。
4.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其使用年限
建筑质量不高是我国各地建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造成建筑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程设计上的缺陷,建筑材料上的质量不高或以次充好,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违反程序,工程监督的不到位,等等。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造成工程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即由于政府权力介入工程承包造成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不公平竞争。政府主管官员受贿之后,必然失于监管,而建筑商把行贿费用计入工程造价之后,必然要偷工减料。全国各地查处的建筑领域的腐败大案,无一不是按照这种模式运作的。为此,必须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五 结语
总之,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相信经过各个方面的艰苦努力与通力合作,我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