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县中医院 556600
中药是指按中医基础理论认识和使用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若干特点的药物。按形态可分为原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3种。由于其成分复杂且大多为复方用药,因而中药的剂量与疗效及用药安全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中药的剂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相对用量。中药的用量主要从临床经念中获得,缺乏明确的药理性毒理学指标,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并不很精确,波动范围较大。古今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剂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处方中单味药物的量效关系和处方中不同药物配伍比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的4个方面。现分别阐述。
1单味中药剂量随量的增加而疗效增强
有些中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提高。如半夏的使用,<<金匮要略>>中治卒呕吐,半夏一升;胃反呕吐,半夏二升;妊娠呕吐不止,半夏二两.麻黄用于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取微汗时用量较轻,取透汗则用量稍大,若取利水消肿须大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18g)。人参用量5—10g,能补脾益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若增至15—30g,则大补元气,用于抢救气脱亡阳危症。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了在一定范围内,中药剂量与疗效呈正比。韦史利[1]等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证实了中成药逍遥丸的抗焦虑作用随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强。
2单味中药剂量不同,体现出双向调节作用
有些中药的功效随着剂量的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生物效应。如:对于补益类中药,<<医综必读>>中有“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如红花,<<本草逢原>>中说:“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黄芪少量升血压,大量则降血压[2]。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出,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汗止[3]。大黄常规用量时为泻下药,但用量较轻(0.3g)以下,则为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赵菁华等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低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各12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证实生脉注射液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4]
3 单位中药的功效因量不同而不同
如:红花取其调养气血,可有0.9—1.5g;活血祛瘀用9—15g。泽泻常用5—20g,有利水渗湿泻相火之功,若治疗眩晕,则用30g以上。五味子敛肺止咳多用1.5—3g;滋补肝肾用6-9g;用于肝病时常用到12g以上。柴胡3-5g用于升阳举气,5-10g起疏肝解郁之效,而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中用量较大(10-30g)则起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李帮明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用药概述了15种中药不同用量在临床上的疗效差异[5]
4复方中药物不同配伍比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医主张辩证论治,以法统方,以法用药。在组方时有君臣佐使之分,各种药物的剂量都会随处方的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典型的例子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其药物组成均为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汤中以大黄为君枳实为臣厚朴为佐,其大黄的用量倍于厚朴,取其泄热通便消痞除满之功;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枳实为臣大黄为佐,厚朴用量倍于大黄,取其理气行滞消胀通便之功;厚朴大黄汤中大黄厚朴同为君药,枳实为臣,主治支饮胸满,腹痛。于天禹等[6]通过实验证明,用于抗炎治疗时,黄连连翘的最佳配伍比例为1:1。王文萍【7】等通过实验证明。当黄芪当归按经典比例5:1配伍时,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的煎出率最高。
医和药是中医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当前中医临床“药越开越多,量越开越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医者套用西医的思路来开中医处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以及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组方上一定要慎重思考,既要考虑辩证论治以法统方以法取药,又要取药物的合理用量,不得随意加减.切忌大剂量用药。从而减少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避免不必要的药材浪费。
参考文献:
[1]韦史利,赵学军。逍遥丸对高架十字迷宫小鼠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6):265--266。
[2]李惠红,小剂量黄芪升高血压,大剂量黄芪降血压[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5)272-273。
[3]张必祺,中药黄芪及其活性部位对血管舒张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3。
[4]赵菁华,钱小平等。生脉注射液对血压双向调节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67--368。
[5]李邦明,15种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简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87--88。
[6]于天禹,张振秋,李伟明等黄连,连翘抗炎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研究[J]。中国实用方剂学杂志,2011,17(21):113--115。
[7]王文萍,王华伟等.当归补血汤不同配伍比例时阿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381-382
论文作者:杜俊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剂量论文; 厚朴论文; 中药论文; 用量论文; 疗效论文; 大黄论文; 药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