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的教材中,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一个数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我们还可以关注山西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1)扩大开放、探究;(2)注重阅读素养;(3)突出学科素养;(4)落实教学活动建议;(5)借鉴PISA测试理念;(6)强调表达、交流、共享,同时,近几年山西中考命题不断体现着两增两减的原则,即: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的比例及命制水平,减少知识性、技巧性试题的比例和难度。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中考命题的趋势,都非常重视探究与活动,而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设计一些活动课和探究式的学习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而数学活动课、探究课正是为了落实课标中实施“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正是为了体现数学学习的“活动性、综合性、探究性”。课标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并且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不断经历这样一些探究的活动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上好这样的活动课、探究式学习课,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转变观念与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怎么教,老师们关注的是一节课自己讲了多少内容,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听明白最多的知识,然而一堂课中学生参与得怎么样?为什么有的题目老师三番五次讲解,可学生再次遇到时依然无从下手?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呢?而这些情况是否和我们长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呢?…类似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往往关注得比较少。而在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学生怎么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不是教学结果不重要,而是教学过程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定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参与度,相反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2、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组织探究式学习。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根据教材编排,以讲授课为主,探究式学习相对欠缺,因此,在设计探究性学习的初期,首先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自己开发、整合、创新的课外资源,比如对试题进行整合、归纳、拓展的专题等,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切不可将探究的活动流于形式。好奇心是推动探究式学习展开的原动力,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琐、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这样一些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才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推动学生思维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还可以形成质疑、发问的思维品质,也就是课标中提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就是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尤其是尝试探究教学的初期,教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绝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过于心急,因为平时探究式学习的欠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放手让学生参与,不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永远不会有质的收获,同时,可适当借助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深度、有生命的课堂。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但这样的课堂也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抬头仰望天空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必须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反思、重构的过程,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山西中考,推进探究教学,在探索的课堂实践中提升,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的是论文; 过程论文; 能力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