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式论批判的中国档案学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中国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判性是范式理论的重要特征。范式理论在批判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也在猛烈的被批判过程中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学术批判,学术批判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升华。本文在批判性审视范式理论和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中国社会科学范式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在较为客观、全面地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现状的前提下,认为目前的中国档案学范式尚未形成,学科仍处于前科学时期的多范例科学阶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前科学时期中国档案学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培育问题,以及后范式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图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内容除绪论外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 在批判中成长的范式理论 1.1 范式 范式是受批判最为猛烈的一个概念。库恩认为,范式是某种符合一定要求的科学成就、团体承诺或科学传统,是一个包含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和方法论的集合,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密不可分。在科学发展中,范式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功能和认知功能,但在科学动态发展模式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发挥的重点是不同的。 科学家对范式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范式的模糊性、范式的保守性、范式的不合理性。范式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多义性和存在内部矛盾;对范式保守性的批判主要集中于范式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库恩的范式是一种教条和框架神话,严重束缚了科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对范式的不合理性批判主要集中于不可通约性问题。 面对批判,库恩及其支持者给予了有力回击:一是对范式的概念作了补充完善,其中包括库恩对范式是团体承诺的集合、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重要观点的强调和对不可通约性的深入研究,以及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范式本质的探索;二是对范式的用法作了说明和区分,将范式的用法区别为综合的用法和具体的用法。 根据库恩的判断,自然科学已全部形成范式,但范式初次形成的时间各有不同。与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各学科也会形成范式,虽然形成时间较晚,但确确实实已经在经济学、心理学等少数学科中出现了。 1.2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科学共同体应包含三个特征:一是科学共同体与范式密不可分;二是要成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三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的规范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作用下开展科学活动,在发生科学革命时,科学共同体成员需在新旧范式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科学家对科学共同体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认为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在范式束缚之下的教条式教育的牺牲品,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性;二是认为库恩把科学共同体类比为宗教共同体,把科学当做科学家的宗教。 虽然科学共同体所受的批判不像范式那么猛烈,但是库恩的反击却一点也不惜笔墨:一是凸显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地位;二是明确科学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揭示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四是澄清科学共同体的封闭性特征。 1.3 不可通约性 不可通约性是受到猛烈批判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批判者给库恩所扣的帽子——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暴民心理学等几乎都与不可通约性有关。库恩认为,不可通约性主要指的是新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包括科学标准的不可通约性、科学方法和工具等的不可通约性、科学世界观的不可通约性。由于库恩认为理论是范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就引发了理论选择的问题。 科学家对不可通约性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上,认为两种理论之间是可以交流、可以比较,即可通约的。保罗·费耶阿本德认同库恩对不可通约性的基本理解,但他也同时认为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在理论选择方面和其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方面是有问题的。 库恩对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关注持续且深入。一是发展不可通约性理论,认为不可通约性不是完全的不可比较、不可交流,而是部分交流或不完全交流,将其称为“局部不可通约性”,并认为不可通约性相当于不可翻译性,将其转向翻译问题;二是提出理论选择的理性标准,即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 1.4 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常规科学主要包含四个要点:一、范式的形成是进入常规科学阶段的标志;二、常规科学的本质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的扫尾工作;三、常规科学就是解谜;四、反常和危机是常规科学的重要插曲。 科学家对常规科学的批判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常规科学的存在与否;二是常规科学的保守性;三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关系。 库恩对批判的反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信常规科学的存在,即认为只要有科学革命,就一定有常规科学;二是以具体的科学实例证明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界限存在;三是强调收敛式思维在常规研究中的作用。 1.5 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是库恩最大的创新所在。科学革命主要包含五个要点:一、科学革命的本质是新旧范式的转换;二、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三、科学革命是无形的;四、科学革命的解决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对范式的“信念”作用下的选择;五、科学通过革命而进步。 科学家对科学革命的批判焦点主要聚焦于真理观,认为库恩的科学革命是一种宗教式的变革,库恩要抛弃把科学发展说成是一些永恒真理的积累的观点,其革命观是抛弃真理的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库恩在反击中则强调,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演化一样,是一个单向性的不可逆的过程。他并没有否认真理的存在,但是他认为真理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科学进步的本质在于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能更好地表现或接近自然界的真相,而不是理论本身发展成所谓的真理。 2 中国档案学的范式解析及学科发展阶段判定 2.1 中国档案学范式的研究现状 在已有的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成果中,范式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中国档案学范式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档案学范式及其转换、档案学的范式演进。 虽然中国档案学范式研究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中国档案学范式研究中存在违误,集中表现在对“范式”词源问题的认识上。二、中国档案学范式研究中存在滥用现象。此外,目前中国档案学范式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是档案学是否形成范式;二是档案学是否存在范式的多元并存;三是档案学范式是可通约还是不可通约。 2.2 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具体应用 在库恩眼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然科学有范式,而大部分社会科学尚未形成范式。中国档案学理论发展缓慢、研究水平不高、学科处于弱势、研究共识较少等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因此,尚未形成范式的判断较为符合中国档案学目前的发展态势。 中国档案学虽然尚未形成范式,但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形成范式,也并不是说现在不可以使用范式。对于尚未形成范式、处于前科学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来说,在一般意义上可使用“范式”,而在局部的、具体的应用中应该使用“范例”。在前科学时期,所有“范式类形态”的集合都可称之为中国档案学范例,而其形态的变化也同时意味着学科理论体系的深化和进步。在某一发展阶段,中国档案学会出现多种形式并存的范例,但是必定有一种范例处于主流地位,决定着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重点和方向,甚至决定着学科定位。 2.3 中国档案学学科发展阶段判定 根据库恩的论述,并结合玛斯特曼的研究,可将前科学时期分为无范例科学和多范例科学。无范例科学是科学的萌芽时期,多范例科学是科学的成长发展时期。对照当前中国档案学的发展状态,其已走过无范例科学时期。目前,中国档案学正处于前科学时期的多范例科学阶段,统一的学科范式正在孕育当中。 3 前科学时期中国档案学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培育 3.1 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培育 就现阶段而言,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态势进行正确认识和预判的前提下,努力促进分支学科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元学科理论、促成元学科建设,尽可能多的达成元学科意义方面的共识性认识,是促成学科范式形成的较为有效和现实的途径,也符合中国档案学发展的要求。 中国档案学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要找准自己的“位”与“势”。位即学科定位,势即促进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动力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加速度”。 谋求稳定、合理的学科地位是关乎中国档案学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档案学向前发展的主要诉求。随着档案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邻学科的不断融合,更改一级学科名称以推动二级学科发展的诉求更加迫在眉睫。 按照势科学理论,差别越大,联系越近,势越大。对于中国档案学来说,各分支学科是其基本构成元素,而档案学元科学则是构建整个学科理论的内在要素,也是将各分支学科联系起来的桥梁。各分支学科越发达,其间的差别越大;而档案学元科学越发达,各分支学科内在的联系就越紧密。 中国档案学是一个学科群落集合,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但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分支学科中,各次一级的学术共同体成员在共有范例的规范与指导之下开展学术研究,并在信念的强大力量下变换着自己对范例的选择。如此,在中国档案学各分支学科内部,也会上演一幕幕如库恩所谓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分支学科的进步。 与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档案学元学科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对档案学历史和档案学跨学科研究的考察和反思,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的研究。开展档案学元理论研究,需做到三个转变:一是研究理念的转变,即由条块分割转向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理念;二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由还原论转向融贯论;三是研究内容的转变,即要加强对主体的研究并不断探索其与客体之间的联系。 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它是学科积淀的浓缩体现,反映了社会对档案学发展成果的认同;同时也代表了学科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线,指引着中国档案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中国档案学的科学势则会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和加速度。科学势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两个元素——分支学科和元学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只有在达到平衡对称时,所形成的势才能达到最大。 3.2 中国档案学科学共同体的培育 目前中国档案学的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部分档案学者们应用库恩模式展开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与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两个发展阶段的研究团体,二者不能等同。但是,由于库恩模式是同类理论中的佼佼者,且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念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深刻的理论积淀,而且档案学科学共同体是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未来发展目标,因此,库恩模式对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是适用的。 对中国档案学而言,从现阶段的档案学学术共同体中分化出众多并存的档案学派,并最终形成科学共同体,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档案学学术研究群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其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专业目标和专业承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术自律性。由于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整体规模较小,因此只需按照具体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划分出次一级的团体即可,如档案学史(包括档案事业史)共同体、档案管理学共同体、档案保护技术学共同体、档案编纂学共同体、档案学其他学科共同体等。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是开展档案学学术研究、推动档案学发展的主导力量,倡导建立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专业信仰是档案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和培养年轻的档案学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摆正心态、坚持科学原则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具备的内在素养;重视发散性思维但不忽视收敛性思维的作用是现阶段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所应坚守的思维向度。 档案学术公共空间是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开展学术活动的生态空间,构建健康的档案学术公共空间对档案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共同体在学术公共空间开展自己的科学活动,而范式只有进入学术公共空间进行传播才能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和利用,这也即是学术公共空间与范式理论的内在联系。而其中,科学共同体是主体和主导力量。 中国档案学可以从学术自我、学术伦理和学术出版物三个方面入手建设健康的档案学术公共空间。学术自我的显明根本上是要求中国档案学人对学术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坚守和保持,专业责任是基本前提,学术信念是内在要求;学术伦理包括学术良心和学术名誉,学术良心是内部评价,学术名誉是外部评价;档案学术出版物主要有三类:档案专业期刊、档案专业图书和档案行业报纸,其中又以档案专业期刊为主。 档案学术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学术自我和学术伦理从性质上讲属于软件系统,学术出版物基本属于硬件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的良性互动才能结成健康的档案学术公共空间之果,如此“平等的论辩”与“自由的竞争”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学派是科学共同体的雏形,而在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的前科学时期,学派是科学和学术研究主体较为成熟的发展形态,因此,档案学派就成为了当前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发展的中期目标。学派的确立过程是科学工作者以范例为标志不断分裂和专业化的过程。确立之后,学派之间的科学争论往往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百家争鸣”的盛况。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派的数目会极大地减少,直至只剩下一个,学派之间的分歧也随之减少,直至消失。获胜的这一学派,其共有的范例随之为科学家所普遍接受,进而上升为范式,科学共同体逐渐成形。但是,范式被科学家普遍接受并不意味着科学共同体随机形成,从接受到上升为信念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获胜学派可能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基石和核心力量发挥特殊的作用。 目前,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看,以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团队为核心的专业团体已经基本具备了库恩前科学时期学派的基本特征,但其在理论凝聚力、团队力量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增强空间。其他若干档案学派正在逐渐形成之中。中国档案学离库恩描述的前科学时期学派林立的发展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档案学学派可能的形成路径有三:一是由师徒式组织转化而来;二是围绕某一理论而形成;三是由导师和理论融合的组织形式转化而来。其中第一条是较为现实的形成路径,但是,要形成库恩意义上的前科学时期的学派乃至学派林立的态势,中国档案学的师徒式组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二条路径是较为符合库恩风格的可能路径,但是目前中国档案学界尚未出现充分的迹象。第三条是较为可能实现的路径,因为它能够结合前两种路径的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团队就是基本具备学派特质的师徒式组织。 4 后范式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图景 4.1 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可能形态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范式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范式的特点;二是社会科学范式的内涵;三是社会科学范式的诱因。 中国档案学已有范式论点中,较为明确、较有影响的是陈祖芬的观点,她认为来源原则是档案学学科范式。但是从来源原则的学科地位、基本内容、意义价值和陈祖芬的界定时间来看,来源原则不符合范式的条件,不能作为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范式。与来源原则一脉相承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不符合范式的条件。 中国档案学范式可从两个方面解析:一是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内涵;二是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可能形态。 4.2 中国档案学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大多数学者将在学科范式的规范和指导下从事扫尾工作。 在常规科学中,中国档案学范式的发展将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扫尾工作不断精细化发展;二是在解决反常现象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化发展;三是在常规研究中中国化、专业化发展。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专家化;二是团队研究的协同化。中国档案学范例是多元并存、动态发展的。与前科学时期不同,常规科学时期的范例依据其与档案学范式的关系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档案学范式框架内的范例,一类是档案学范式框架外的范例。在常规科学时期早期,档案学范式框架内的范例居于主要地位,随着反常现象乃至危机的出现,档案学范式框架外的范例逐渐增多,其地位亦逐渐凸显。 4.3 中国档案学的科学革命 中国档案学将通过科学革命而不断进步。在中国档案学的科学革命中,档案学共同体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但是在此过程中,这种主导地位是以个体特征和作用为主的集合体现,而不是以整体特征和作用为主的反映。因此,在范式转换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档案学共同体的团体作用,更要重视其个体成员的作用。 不可通约性是中国档案学范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档案学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国档案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将会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档案术语间的不可通约性;二是档案学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三是档案学工具间的不可通约性;四是档案学方法论间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的处理可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为什么要翻译?二是翻译的要求是什么?三是如何翻译? 中国档案学的进步不会在一次科学革命后就停下脚步,而将会随着一次次科学革命的发生而不断进步。中国档案学在科学革命中的进步将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次科学革命中的进步。科学革命使中国档案学理论更加精深化、专业化,其解释档案现象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也就更强。而中国档案学理论生命力不断增强的根源就在于其能更好地表现或接近某一阶段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真相。二是在连续科学革命中的进步。科学革命并非是昙花一现,而是会持续不断的发生。只要中国档案学不消亡,科学革命就不会终止。但是,这种进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循环,伴随其中的是中国档案学新理论比先前的理论更好地解释档案现象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中国档案学的不断专业化发展。 (指导教师:胡鸿杰教授)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2级档案学博士研究生孙大东的博士论文摘要,论文全文约15万字。基于模式理论批判的中国档案学发展研究_档案学论文
基于模式理论批判的中国档案学发展研究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