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际形势展望_非洲联盟论文

1998年国际形势展望_非洲联盟论文

1998年国际形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将是世界跨入新世纪的重要转折时期。世界各国向新世纪迈进的脚步将更加坚实,战略布局将更趋清晰,战略调整逐步进入贯彻落实的新阶段。国际舞台将更加异彩纷呈。大国关系的调整与发展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代表时代潮流的新观念与冷战思维的碰撞和磨擦将更加激烈。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局将相对平稳,战略部署与调整在更深的层次广泛展开。美、俄、法、英等国家政局相对平稳发展。美国会将进行中期选举,共和党在国会中占多数的状况不会改变;俄罗斯尽管各派斗争仍将继续,但在经过几次府院之争后,各派政治力量已形成某种化解矛盾和相互妥协的机制,这就是总统、总理、上、下院主席“四方会晤”机制,俄新的政治体制运行日趋顺畅。在西方国家中,左翼力量上升的势头仍将继续,仅欧盟15国中已有12个国家左翼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继英国工党和法国的社会党两大著名左翼政党相继上台执政后,意大利左翼政党不仅在政府中执政,而且在地方选举中又获多数。1998年,德国将举行大选,科尔为首的基民盟尽管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上台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左翼力量上升还在向中东欧国家漫延。1997年6月,阿尔巴尼亚以社会党为首的中左联盟上台。12月, 捷克的克劳斯中右翼联盟政府辞职,1998年将举行大选,中左翼政党极有可能在选举中获胜。日本的桥本内阁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其稳定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行政、财政、金融体制、经济结构等六大改革的逐步推行和金融危机带来震荡的减弱,估计政局不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各大力量的战略部署与调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美国继续加大在欧亚大陆两翼的“钳形”包抄攻势的力度,推动北约历史上首次东扩的进程。1997年7月的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确定波兰、匈牙利、 捷克为北约的首批东扩成员后,有关各方紧锣密鼓,准备1999年使其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匈牙利已全民公决通过了加入北约的决定;美日安全防卫合作指针重新修订后,美推动与日共同制定联合作战计划,进一步夯实美日安全同盟。同时,美还将继续加大对中东、波黑等热点地区干涉的力度,并向世界其它地区扩展。12月9日, 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埃塞俄比亚称美国将与非洲大湖地区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以扩大美在该地区的影响。欧盟将开始具体落实《阿姆斯特丹条约》和“2000年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1998年4月,将正式开始与塞浦路斯、匈牙利、 波兰、爱沙尼亚、捷克和斯洛文尼亚就加入欧盟问题进行谈判,并加快其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将成立欧元理事会以协调预算、汇率等政策,为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从各方面作好准备;同时着力解决日益困扰欧盟各国的失业问题。日本在着力解决国内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动荡等问题以及稳步推进“六大改革”的同时,加强与美的同盟,拓展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在大国关系中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将加快振兴国内经济的步伐,扩展全方位外交,加强与欧洲、中国、日本等大国的关系,在成功调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后重返中东,并恢复和加强与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关系,以重振其大国地位。东盟提出“东盟2020年展望”,在化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的同时,将加强大东盟内部的建设,积极开展“预防性外交”,与各大力量积极对话。

二、面向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更趋清晰,深化、巩固尚需各大力量做出长期坚实的努力。第一,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初露端倪。大国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彼此间相对薄弱的部分活跃起来。日俄关系出现突破,双方共同提出“叶利钦—桥本计划”,力争在2000年以前签署“和平条约”;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10月江主席正式访美期间,双方决定致力于共创面向未来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双赢”、“共赢”代替“零和”逐步成为各大力量追求的主要目标,三角游戏日益落伍,过去的中美俄、美日俄、中美日等诸类三角关系为中美日俄四边关系所代替;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可能出现良性互动的势头。第二,大国之间的新机制将开始运行。各主要力量在相互调整中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双边和多边机制。除中俄之间已有元首定期互访、总理定期磋商机制,中美、日俄、法俄、德俄等国之间也都确立了首脑、外长定期会晤制度。1998年,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互访将继续进行,美国总统克林顿将访华,俄总统叶利钦将访日,江主席将正式访日,中美日俄四大国的关系将有新发展;在多边方面,德、法、俄三国建立的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将正式启动,三国将于1998年上半年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年度定期会晤。1997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波分别举行了东盟—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首脑非正式会晤和东盟—中国首脑非正式会晤,确立了中国与东盟的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大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确立的“9+3”和“9+1”模式,将继续为东亚的安全与合作作出贡献。此外,1997年的温哥华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接纳俄罗斯、越南、秘鲁三国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使亚太四大国领导人首次能会聚一堂,讨论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第二次亚欧首脑会议1998年也将在英国召开,这无疑有助于欧亚两大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第三,新型大国关系两面性和前瞻性使它带有某种程度的脆弱性。世界主要力量着眼于新世纪的有利定位,对大国关系已经和即将要进行的调整,都致力于搭筑框架性的大架构,对其丰富、充实、深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日等国战略调整的模糊性使大国之间相互关系依然错综复杂。各主要力量在战略上的竞争态势有新发展,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地缘政治上的争夺有增无减,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仍将在协调与防范、竞争及合作中向前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在调整中都不同程度地避开具体矛盾分歧,然而这些分歧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它们相互关系的发展。

三、新时代精神与冷战思维的斗争将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世界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第一,多边外交机制日益深化,对“一超”构成越来越大的牵制。在亚洲,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与中、日、韩建立新的东亚多边外交机制,是多极化趋势的又一表现形式,是东亚崛起及其国际地位上升的体现,将在亚太多边外交中显示更强劲的生命力。在欧洲,俄罗斯、法国和德国三国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将正式启动。俄将利用机会抓住法德这个欧洲建设的发动机。另外,欧盟与俄于1994年6 月签署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这是欧盟与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性事件”。双方争取于今年初举行第一次合作委员会会议,努力实施协定的各项条款,使双方通过协定“共同巩固欧洲大陆和平、稳定和安全”。欧俄相互借重,牵制美国的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二,新旧两种安全观的较量将日趋激烈。美国以冷战思维继续构筑并推进其欧亚钳形安全同盟,在欧洲继续推进北约东扩,在亚洲出台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继续维持并加强日美安全战略同盟关系,实现牵制日本、遏制中国的目的,谋求亚太地区主导权。在欧洲,围绕北约东扩问题,独联体国家能否加入北约,已成俄美较量的新焦点。俄坚决反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频频向波罗的海三国伸出“橄榄枝”,宣布愿向波罗的海三国提供安全保护,并向波罗的海沿岸的北欧芬兰、瑞典展开攻势。1997年12月2—4日,叶利钦访问瑞典,这是俄国家元首88年来第一次对这个北欧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叶利钦提出关于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边境地带及波罗的海水域建立信任制度的倡议,表示俄愿在加里宁格勒州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军事指挥部之间建立热线联系,并建议共同监管波罗的海地区领空,进行空中军事、运输联合演习等,还宣布俄将在1999年1月1日前单方面将部署在俄西北部的陆海军裁减40%。叶称波罗的海地区是“大欧洲大厦”的一层楼,只有每一层楼都巩固了,整个大厦才能巩固,而且只有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才能成为真正牢固的欧洲安全体系的基础,而波罗的海地区可以成为东西欧之间的北方桥梁。这是叶利钦对不久前他提出的俄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3 个波罗的海国家提供安全保证建议的具体化。在亚洲,东盟充分利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开展预防性外交,促进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为亚太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四方会谈”也成为通过多边谈判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1998年3月16日, “四方会谈”第二次会议将在日内瓦举行,以继续推动朝鲜半岛建立新的和平机制。第三,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将日益受到来自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挑战。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重遏制”政策失败,两伊与美国挤压与反挤压的斗争将日趋激烈,中东地区自海湾战争以来由美国“主宰”的局面将有所改观。首先,美国与欧洲盟国在中东问题上分道扬镳,俄重返中东。继法国托塔尔大石油公司与俄和马来西亚的伙伴一道,与伊朗签订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开发其天然气田协议后,意大利和德国也要求加强与伊朗的经济关系。美欧在中东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美不得不分一杯羹与欧洲共享,就中东问题与欧洲进行广泛的战略对话。另外,美伊之间最新爆发的武器核查危机,使美的中东政策陷入窘境,俄从中斡旋乘势挤入,“因利乘便”,在中东的地位大为增强。其次,阿拉伯国家对美不满情绪加剧,美在海湾地区的坚定盟国纷纷“倒戈”,使美在中东的影响下降。1997年12月9日,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在德黑兰召开, 除阿富汗外的54个伊斯兰国家的30多位首脑与会,这是该组织成立27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会上,伊朗除呼吁伊斯兰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对抗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傲慢”政策。还建议伊斯兰会议组织组成一支联合部队,以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再次,美本身遏制伊朗的立场弱化。伊朗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唯一连接中东、波斯湾和里海的国家。美国内要求同伊朗恢复商业联系的呼声很大。1997年4月约440家公司组成名叫“美国参与”的团体,为取消美对伊朗、利比亚和古巴的单方面经济制裁而游说。美为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输往土耳其和欧洲,也同意建造穿越伊朗的输气管道,并由伊朗自己建造,伊朗收取过境税。 伊总统哈塔米最近表示愿与美对话, 美也积极响应,1998年美伊关系可能逐步解冻。

四、大国争夺的重点从欧亚边缘地区向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扩展,新兴市场、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亚地区将出现各种力量继续相互争夺并制约的局面。里海被中亚地区的伊朗、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国环抱, 位于里海东岸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被专家们喻为“未来的能源库”,两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备。美视中亚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该地区国家对俄的离心倾向,遏制和削弱俄与伊朗的影响,并把它们逐步纳入美的势力范围,使之成为美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为此,美注重发展同乌兹别克、阿塞拜疆和吉尔吉斯的关系,并已同阿塞拜疆结成“战略和军事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同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提供军事装备,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美将继续邀请该地区国家首脑访美,提供经济援助与扩大经济合作,大量投资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铺设输油管道,通过控制中东、中亚石油产地和通道,保证本国的石油供应,同时制衡依赖进口石油的西欧和日本并制约对石油需求越来越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美的“遏俄”、“弱俄”政策,加深了美俄矛盾。俄将竭力维护其在中亚的影响,抑制美的扩张。俄曾同阿塞拜疆签署友好合作相互安全条约,之后又与亚美尼亚签署了友好合作和军事援助条约,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俄将继续加强同伊朗、土库曼等中亚国家的协调与合作,防止美充当解决里海问题领导者的角色,修复同乌兹别克的关系,加强同哈萨克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欧日等大国对非洲的争夺方兴未艾。美对非洲的影响会逐步扩大,但要想在该地区事务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则难遂其愿。美对非洲政策已作重大调整,1997年2 月克林顿政府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名为《促进对非洲贸易及开发总政策》的文件,主张通过加强同该地区高层交往,扩大在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力争在下个世纪取代英、法等旧宗主国,成为黑非洲经济和政治事务的主导者。目前,美对非洲的出口贸易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美同南部非洲11个国家的贸易额已相当于同前苏联所有15个共和国的贸易额,美在非洲建立的各种公司现已达500 多家。1998年,美将加大对非政策的落实力度,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和对非贸易,继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非洲7国后,克林顿总统将访问非洲, 以示美对非洲的重视;与此同时,法国也调整非洲政策,把目光由传统的法语非洲国家扩大至整个非洲,努力与非洲国家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同欧盟、日本及有关国际组织的磋商合作,共同解决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欧盟、日本、俄罗斯加紧进入拉美。美保持对拉美的控制一直是其对该地区政策的核心。密切与拉美的经贸关系攸关美经济战略利益。近年拉美已成为东亚以外又一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美国外贸增长的约70%来自该地区,但美面临着欧、日、俄与其抢占拉美市场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欧盟、俄、日将加快进入拉美的步伐。1997年12月8日, 欧盟与墨西哥签署协议,加速欧盟与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此前不久,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访问了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四国,修复和巩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有消息称,1998年叶利钦总统有可能访问拉美。此外,拉美国家联合自强意识增强,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组织的作用日大,对美国的主导作用形成一定的挑战。拉美国家将继续谴责美国《赫—伯法》,强烈批评美国对拉美国家进行人权和反毒品“评估”的霸权主义作法。

五、东亚金融危机一时难以平息,其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围绕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斗争将进一步展开。首先,东亚经济增长率降低并将使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据美国数据资源公司首席全球经济预测专家贝拉韦什的最新预测,1998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7%,印尼和菲律宾的增长率分别为2.2%和3%, 韩国的增长率仅为3.5%。日本经济增长也将逐步缩小至1%左右。受此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在3.5%左右, 比该组织先前预计的4.3%减少0.8个百分点。

其次,受金融危机冲击后,各国进入金融机构改革与调整的关键时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内金融改革与金融秩序的治理整顿正在展开,有关国家放弃联系汇率制或放宽汇率浮动幅度,顺应了经济规律,其货币汇率经过激烈震荡后,最终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逐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价位上,外汇市场届时将恢复正常运作,国内利率可望下调,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这些国家先后推出宏观经济调整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将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各国在金融领域着力清理不良债权,实行优胜劣汰,鼓励金融机构合并,增强竞争力。另外,加强涉外金融管理,注意引导外资合理流向。各国还努力探索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财政方面,普遍实行紧缩政策,推迟或取消非急需的国家投资项目,以缓解通膨压力,抑制进口过快增长,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在重建金融秩序的过程中,美国一再强调要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援助,意在通过援助使西方金融体制在这些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损害泰国、印尼、韩国等受援国经济主权。东亚国家还提出要建立区域基金,以防范金融风波。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世界贸易组织应制定货币交易活动管制条例。1997年11月,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高级财政官员在马尼拉举行会议,提出了一个加强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的新框架。日本将于1998年初承办一次东亚财政和中央银行官员会议,以推动“马尼拉框架”有关计划的落实。

标签:;  ;  ;  ;  ;  ;  ;  

1998年国际形势展望_非洲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