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考-基于某中心城市电大教师的视角论文

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某中心城市电大教师的视角

孙治国1赵东方2 李 蕊1孙丽青1

(1.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导学科研处,山东 青岛 266100)

(2.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 中心城市电大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大系统基层(包括绝大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的转型升级未如预期,在先期针对省级电大决策管理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以教师的视角多维思考中心城市电大当下的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以获得更为全息的认知。研究采用了SWOT分析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受访者来自某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其中访谈部分受访者还包括更为基层的两所分校的教师。研究在分析发现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市电大的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转型升级;教师视角;SWOT分析

一、文献回顾

电大系统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体系的前身,早期发端于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借助于广播电视手段开展的教育教学探索。开放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之所以在中心城市最先萌生,与当时的国情和中心城市的独特性不无关系。中心城市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的大城市,对该地理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集聚和辐射作用”,具体又包括“经济龙头作用、极化聚集作用、扩散辐射作用和创新示范作用”。因此,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始终需要聚焦中心城市“自身的特点”,又需要“特别关注中心城市电大在整个电大的系统办学中、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格局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17所中心城市电大在45所地方分部(省级电大,下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型城市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也由此,电大办学系统以中心城市电大为抓手将开放教育与学习型城市乃至学习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新世纪以来聚焦了深圳模式、天津案例、广州经验。虽然电大转型与开放大学的建设“既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但围绕转型升级,也涌现了一些关于中心城市电大的思考,如张亚斌提出了省级开放大学的建设行动方略,其中也涵盖了中心城市电大的部分;叶正茂等以成都电大为例探讨了中心城市电大转型建设,等等。但目前中心城市电大转型升级的相关案例研究仍相对匮乏。

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翻牌,翁朱华和王一兵较早聚焦了成为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的条件。通过问卷向39 所省级电大(包括中心城市电大)共101位书记、校长进行调查,发现“70%以上的受调查者希望成为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42.57%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电大已具备转型升级的条件,36.63%认为1-3年可以具备,9.9%认为需要三年以上,9.9%认为难以预期,另有1人次未作答复”。但国开办学体系转型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虽呈现出“1+5”模式,即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云南五所地方开放大学的模式,但整体转型升级的步伐并未如预期,其中也包含绝大部分的中心城市电大。

实则,在“‘学历还账’工作结束,远程教育定位受到质疑”的当下,“电大这所既‘小’又‘大’的学校……正在经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转身”。办学体系艰难转型更集中体现在中心城市电大,其理据大致有二。其一,中心城市电大所处的中心城市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客观差异;其二,中心城市电大的办学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首先,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和相关实践,我国中心城市可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三类。“中心城市的构成规律是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到其他中心城市的等级轴向,其构成也由直辖市、省会城市向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优势城市过渡。中心城市的类属与城市的行政级别和经济辐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应的中心城市电大的办学辐射及定位差异显著也就不言自明了。譬如计划单列市的中心城市电大与直辖市的中心城市电大差异就极其明显,也无外乎最先转型升级的是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两所直辖市的中心城市电大;而被合并的是计划单列市的中心城市电大,如厦门电大合并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其次,承袭自电大系统的国开体系中,省级电大办学模式存在单轨制与双轨制的区别,中心城市电大也概莫能外。单轨制的中心城市电大指只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地方电大,与兼有普专、高职等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双轨制电大在办学实力、人员配置等方面也区别明显。由此,综合看来似乎有理据进一步认为转型升级中,计划单列城市的中心城市电大又是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然而,使问题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单轨制的中心城市电大,转型升级不容乐观,生存发展更是面临诸多挑战。

在国开体系的转型升级中,中心城市电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整体转型未如预期,转型案例也相对匮乏。对于体系的转型升级,先期代表性的实证研究的相对乐观预判与转型现实的迟滞之间的不匹配,反映出至少研究中有两个维度存在完善的必要。其一,既需要从管理层判断转型问题,还需要从教学一线的教师的视角来审视生存与发展;其二,计划单列市的单轨制中心城市电大是系统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其问题的呈现和思考对于体系的转型升级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综上,中心城市电大转型升级除了一方面需要对照体系升级的目标条件,“厘清理念、明确定位、取得省市政府支持、提升师资力量、提高科研水平、激活和完善体系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另辟蹊径,从教师的角度(特别是单轨制的计划单列市中心城市电大的教师视角),再次审视考量转型升级这项系统工程,从而使发展决策兼具从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视角和依据,促进中心城市电大的生存发展。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

研究采用了SWOT分析和质性研究两种方法。受访教师均来某单轨制的计划单列市中心城市电大,数据收集采用了SWOT分析调查表和访谈两种手段。研究中,对受访进行了访前谈话,以消减社会赞许效应;采集问卷和访谈均由研究者亲自展开,以规避霍桑效应。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其一,使用SWOT开放式调查表,考察了某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15位教师对学校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认识。受访包括2位教授、5位副教授、5位讲师和3位助教,受访在职级上兼具均衡性和代表性。共回收15份调查表,且均完整有效。然后两组研究者,以背对背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聚焦并提炼了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展开组间比较,发现具有较高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展开讨论,进一步归纳SWOT分析结果。

其二,根据SWOT分析得到的关键要素和焦点,研究者制定了访谈提纲,并进行试访和提纲修订。随后访谈了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和两所区市(县)级电大共16位教师,其中校本部8位教师、2所分校各4位教师。访谈对象的选取同时具有学科均衡性,也考虑了职级与教龄等因素。访谈内容涉及教师对学校生存发展认知和教师自身发展认知两个大的方面。使用Nvivo 11.0,根据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并进行查询分析和矩阵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配合SWOT分析报告教师对学校生存发展的认知和看法。

三、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的SWOT分析

老一代社会成员对电大的认知仍停留在第一代远程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时代,而新生代对电大的代表性认识又与当下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现实存在出入。社会对于终身教育、远程开放教育认识并不充分,反映出办学体系在引导社会学习需求、引导舆论宣传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地方电大需要有效遏制电大在地方教育领域中的边缘化趋势,从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心城市电大具有地域、经济、经验、系统、师资、技术、资源等优势;同时,劣势体现在发展地域狭小、教师发展有瓶颈、教学资源使用率低、办学系统松散、师生配比不理想和办学成本增加等。受访教师反映的学校生存发展的机遇要素并不多,该认识与教师的身份相符合,但反映主要集中于政策相关的要素,如创新创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内容。中心城市电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地方政策不利、生源减少与生源竞争激烈、教育技术迭代等。

共同富裕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使命,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马太效应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果政府不采取“看得见的手”推动财富的二次分配,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势必难以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特别是贵州这样一个显著受地形条件限制的地区,除了贫困,由此带来的教育匮乏、思想落后等都严重阻碍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通过“六个精准”,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政府调控,实现国家对财富的二次分配、社会资源的重新安排和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位于社会边缘的人群共享改革红利,从而摆脱贫困,形成帕累托最优的格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基础护理,其中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早下地活动,并对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进行管理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式如下。

在进行秸秆还田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秸秆数量进行控制。如果数量太少不能达到培肥作用,如果数量过多则会导致秸秆不能完全腐烂,反而对土壤墒情造成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因此在进行秸秆还田时,必须要对秸秆的数量进行控制,做到因地制宜,随翻随种地区。如果土壤的耕层较浅,则可以不用将秸秆全部还田,一般每亩施用200-300 kg秸秆即可。

本次TGP超前预报实验是在蓄积峡引水发电隧洞开挖中对于掌子面前方未开挖岩层进行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不可预测的情况进行探测,炮孔布置在入洞口右侧,其布置情况如表2所示。

四、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的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中,访谈资料由两位研究者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别编码,然后不断概括归纳主题,建立关联,形成了树状节点。检测各组样本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60至.81之间,均值大于.70的水平,编码一致性较理想。经过循环概况,获得“对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的认知”节点共106个,占节点总数36.55%,包括“学校属性定位”、“学校主要业务”、“招生推介宣传”、“发展困难与挑战”和“转型后的变化”5个核心要素,见图1。

(一)学校属性定位

教师访谈中对于电大属性与定位实则是一种狭义的基于学校公益性的思考,具象为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或二类的认识。多数县市级电大受访教师对此并不了解或关心;而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受访教师却较为关心学校的定位,且多数并不认同公益二类的学校属性,认为电大是完全公益性的。参见表1。

图1 节点编码:从自由节点到树状节点

表1 学校属性定位矩阵分析及节点举例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对于新的教育技术因应力度存在不足,对于质量与办学收益问题的二元选择问题,还有基层电大的“被”合并等,都折射出电大的定位与实际处境。而定位难却是不争的事实,“劣势吧,也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电大发展)要看政府投入,因为定位不准,政府对它的投入也不足”,而“重新定位又面临政策不明朗……”。诚然,地方政策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地方电大重新定位的依据不足,反之亦然。要跳出这种恶性的循环,谋求实质性突破发展,并非易事。

地方电大定位反映出其获得地方财政支持差强人意的现实,而对此不尽相同的关心态度,又折射出同为办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属性差异客观存在,且与松散的系统本质相关,即(传统设立的)“各地电大分校和学习中心,几乎都属于地方教体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省级电大(包含中心城市电大)或者国开分部,一大部分是直接隶属于省级教育厅,还有相对小的一部分是计划单列市的独立局级单位”,前者拥有地方教育厅充足的资金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后者特别是单轨制中心城市电大却往往孤立少援。

(二)学校主要业务

国开转型已跨入第二个五年,对此受访教师的感受共16个节点,较为集中的反馈是“整体转型预期与现状体会”和“转型后工作量的变化”各7个节点。教师反映转型期没有明显变化或变化不大,譬如,“从省级(中心城市)电大层面上,变化不大”,“(对我们学校)没有任何影响……国开的这种转型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蜕变”;但也有受访反馈,“现在感觉……网上的东西多了”,“网上教学的时间多了……网上教学就是一个趋势”。但对于教师工作量的反馈,集中体现为工作量明显增加,又可归纳为“线下工作量增加”与“国开学习网工作量增加”两个方面,见表3。

单轨制电大转型升级中,深化对地方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业务,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是基于客观发展的务实选择。两组受访教师,对于“(开放)学历教育”的认识趋同,但对于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分校教师对于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认识弱于校本部教师。由此,如何有效汇聚办学系统的力量,特别是基层分校教师的智慧和潜力,促进多元式发展,仍是发展中的难题。

(三)招生推介宣传

从教师个体角度,最直接引导社会对电大认知的途径是招生宣传,又主要是远程开放学历教育招生宣传。但电大的对外宣传仍需加强,因为社会对当下电大仍缺乏必要的了解。

面对教育领域的发展,甚至地方教育格局的变化,电大教师也感受到了压力,表现为对学校发展困难和挑战的聚焦,见表2。其一是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方面“咱面对的学生学历层次都在提升,以后需要咱去做的工作可能越来越有限”,从学历层次上“电大应该开设研究生教育”,同时“现在办学形式太多样化了,像‘3+2’,‘4+2’都很多”。还存在不公平竞争,如“社会上的一些办学单位可以随便承诺,不需要考试,不需要作业,没有过程管理,学费比咱们电大便宜”。其二,电大与普通高校网院相比也存在差距,“(基层电大)不在主流上……慕课都没有”,访谈教师指出“电大要适应新教育技术的变化,跟上这种变化,这是基层电大存在的不足”。其三,质量也是当下基层电大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涉及服务质量。其四,基层县市级电大教师还反映了关于合并的担忧,“现在电大劣势就是合校合的不受重视”,合并之后开放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主要业务。

中老年人的思维力和理解力方面已达到巅峰,但是记忆力和身体协调性却并不尽如人意。而且,部分中老年舞蹈爱好者缺少舞蹈基础,没有任何舞蹈经验,无形间增加了舞蹈培训与辅导的难度。部分中老年人在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动作不连贯、肢体僵硬和跟不上节奏等现象,不利于舞蹈培训与辅导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细化动作、做好讲解工作成为影响舞蹈培训与辅导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舞蹈教学者要尽可能细化舞蹈动作,一个节拍、一个动作地慢慢开展教学活动,耐心认真地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反复教授,打牢舞蹈根基,掌握舞蹈动作间的契合点,然后将单一的动作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舞蹈。

SWOT分析是将内、外部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共包括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部分。结合青岛的中心城市地位,根据受访教师的反馈,得到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的以下提示:

进一步将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要素对比,中心城市电大的发展境遇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第一,电大传统的经验既是财富,也容易形成固守惯性,牵绊变革步伐。第二,系统优势固然存在,但基层电大逐渐被并入当地职教中心① 省级电大也多数存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体办学的新格局。 ,电大教育不再是核心业务,仅作为部门保留,更甚者县市级电大被当地政府部门取消建制,办学系统出现松动与萎缩。第三,一专多能的教师发展导向,实则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忙于事务性工作的教师,面临众多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差异明显的学习者,显得力不从心,且个性化学习需求所匹配的办学成本亦难于控制。第四,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传统的技术优势,但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加速迭代等因素又客观上消减了电大的优势,甚至竞争对手(如网院)的后发优势更为明显;传统的在线教学辅导经验在MOOCs时代或在线教育时代也显得相对苍白。第五,网上教学资源的质与量差强人意,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针对性有待提高。第六,中心城市电大对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承担了部分公共教育的服务职能,但政府对电大的独特职能和公益性定位仍认知模糊,在教育生态系统内,边缘化趋势明显。第七,学历补偿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职对接高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等政策,亦逐渐将电大排除在外。第八,业态竞争加剧,监管有待加强,恶性竞争对电大的生存发展存在干扰。

(四)发展困难挑战

女儿到监狱探望父亲。父亲对女儿道:莫担心工作,你去找XX,让他替你安排。女儿第二次来时,说工作解决了,还要结婚,买房。父亲又耳语一番。

表2 发展困难与挑战的矩阵分析及节点举例

电大肩负着教育公平和服务终身学习的历史使命,公益性较为突出,也由此根本区别于普通高校。但客观上,辐射全国庞大的办学系统,巨大的招生数量,也使得电大系统连同基层办学单位拥有相当的办学收入,这又区别于义务教育;但比肩拥有生均培养拨款的普通高校,电大的办学资金支持又显得局促与羸弱。

(五)转型期的变化

多数教师对本单位的重点业务有明确的认知,且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与分校教师对此认识趋同,如“从不同层次来看,如果从(办学)收入来看,还是开放教育重要,因为它是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对于培训等业务,校本部与分校教师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如部分校本部受访教师认为“现在(学校)最重视的主业应该就是培训”,“较为重视创业培训、创业教育……”等等。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源于当地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薄弱及教师的教学技能缺失。所以,要想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就要先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入手,谈谈壮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技能的提升策略。

表3 转型后工作量的变化内容举例

中心城市电大教师的反映集中在线下工作量有所增加,而县市级电大教师反映的仅是线上的工作部分。可见,国开转型在教学方面,特别是国开学习网的投入使用,使得基层县市级电大在教学方面重视与投入有所增加;而转型期由于中心城市办学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办学尝试”,使得中心城市电大校本部教师“工作负荷增加”,但增加的负荷,却大都是“事务性”、“探索性”的,“一些事务性的活儿都(教师)自己做”,“探索性工作比常规性的(教学工作)更占用时间”。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户籍的城镇化,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失业保险问题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动力。通过对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的描述,得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其中暴露出一组矛盾,即教师对国开转型带来的对中心城市电大的变化预期与实际工作感受反差较大,包括工作量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的“事务性”和“探索性”的工作量又与电大传统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关联不大。这种现象值得深省,但“探索性”工作又是多元化探索发展的必须。相形之下,县市级电大工作量的增加却与在线教学工作加强相关,符合逻辑预期。

五、讨论与建议

结合SWOT分析与教师访谈质性分析的发现,讨论并尝试提出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办学需要紧密聚焦所在中心城市的特质,并遏止边缘化趋势

中心城市电大虽同属省级电大,但其生存发展的诸多方面本质上区别于省域电大,甚至又由于中心城市内部亦存在的区别,譬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间的区别,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的五所计划单列城市的中心城市电大,又显然很大程度不同于国家中心城市电大和区域中心城市电大。正是这种不同,似乎可以部分说明,电大的体系由“I+44+n”模式嬗变为“I+5+39+n”① 国开;44:省级电大;5: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云南五所地方开放大学;39:国开分部;n:各地电大分校和学习中心。 的格局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云南五所地方开大,要么是在省域电大、要么是在国家中心城市(直辖市)电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心城市电大需要通盘考虑所在区域的特质,规划务实有效的转型升级路径,同时加强体系和地方政府对中心城市电大的重视,扭转其在教育生态中的边缘化趋势。

(二)突出公益性办学定位,平衡并兼顾办学质量与办学收益

电大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对于我国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公益性毋庸置疑,但学习者数量庞大,办学收益客观存在。由此,对电大的公益性或营利性定位存在模糊的认识。电大自身也由于办学收入尚能量入为出,进而对生均培养费大都未做主张。心照不宣的默契之下,出现了单纯重招生数量和学习者保持率等倾向,教学质量阶段性难免有所损益。更甚者,当行业缺乏有效监管,业态竞争激烈甚至失序,电大生存受到进一步挤压的情况下,质量难免遭受公地悲哀式的侵蚀。在系统转型升级初具成效的当下,有必要汇聚体系的整体力量,比照海外经验,推动有关于终身教育,甚至涉及国开的相关顶层立法或修法。同时顺理成章,强化国开体系的公益性定位,落实生均培养费等,为聚焦质量发展扫清障碍。换言之,需要将转型升级与从数量生存到质量发展相统一。

(三)加大对开放教育的有效投入,破解内部体制机制等难题

经过发展分化,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特别是单轨制中心城市电大,选择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历经40年的发展,中心城市电大在体制机制、工作现实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遗留困难与难题,譬如,如何将有限的人力合理分配到多元的探索路径上,同时坚守开放教育的主业,增加对其的人力物力投入。此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也必然使得工作绩效考核和工作量核准认定产生诸多困难。人力资源有限,管理盘活受限,多劳多得由于外部政策等原因无法体现等等,都考验着多元化发展的单轨制中心城市电大。在外部政策体制无重大突破,生存环境竞争激烈,甚至恶性竞争无法杜绝的情况下,集中力量破解内部体制机制等瓶颈,实为谋求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保障。

(四)保障并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使之成为学校发展升级的重要抓手

电大教师是“特种兵”,是“魔法师”,但“身兼数职”的工作实际与教师“一专多能”的学校需要,在转型升级的当下,教师工作负荷有增无减,且事务性工作占有相当部分,让教师身深感困扰。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之间的双向融合、无缝融合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凭借系统的教师队伍,围绕教育教学的新变化,将教师的发展与远程开放教育紧密结合,与学习发展紧密结合。但事务性工作客观上阻碍了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专业知识及教育技术技能发展等等方面,都存在此长彼消的必然,矛盾的突显不容回避。由此,中心城市电大必须将教师发展落到实处,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转型发展,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六、结语

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心城市电大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并非显学,深入聚焦的研究虽时有出现,但连续性的相互关联印证的研究仍相对匮乏。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入,中心成都市电大独特的作用日渐突显,我们于是再一次以某中心城市电大及基层分校教师的视角聚焦了其生存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问题。研究使用了SWOT分析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后者又是前者研究分析的深入挖掘。同时,从教师的视角出发的质性研究,与先前单纯以管理层为视角的相关研究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参考。研究中采用了必要措施以保证效信度,但对于17所中心城市电大(开大)而言,由于时间精力和可操作性等因素,我们的研究尝试仅仅是管中窥豹式的,希望能为中心城市电大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玲玲.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5,(1).

[2]严冰.固生存之本,培发展之元[C].第八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深圳,2005.

[3]冯琳,张爱文.远程开放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5,(13).

[4]邓幸涛,冯琳.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使命、机遇和挑战第18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1).

[5]郝丹.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上)——广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1).

[6]郝丹.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下)——广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2).

[7]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4).

[8]张亚斌.省级开放大学建设的行动方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1).

[9]叶正茂,刘华锦.论中心城市电大转型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以成都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成人教育,2015,(12).

[10]一所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EB/OL].[2019-03-31].http://dianda.china.com.cn/news/2012-08/01/content_5207484.htm.

[11]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6).

[12]玄增星.电大转身[N].中国青年报,2017-02-27.

[13]张锡科,孙治国.历时与共时视阈下中心城市电大的发展贡献和功能重塑:以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14]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5]孙治国,曹志强.无线网络革命时代MOOCs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影响——也说说慕课[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16]南旭光.我国电大系统潜在危机的深层成因剖析——面向开放大学建设的透视与反思[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7(2).

[17]顾培均.论电大教师队伍的结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1,(4).

[18]严冰.“真正的魔术师”与“教育家的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539-(2019)06-0023-06

[收稿日期] 2019-06

[基金项目] 国家开放大学重点课题“中心城市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研究——以中心城市电大转型升级和功能重塑为视角”(项目编号:G16A2301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心城市开放大学职能定位与办学模式研究——以青岛电大转型升级和功能重塑为例”(项目编号:QJK135B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治国(197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外语教学。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李 华

标签:;  ;  ;  ;  ;  ;  ;  

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考-基于某中心城市电大教师的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