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婷[1]2016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衰微,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生态,传承路径也相应发生了变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之下,由政府主导的依靠学校教育传承正成为主流的传承途经,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父子相传,师徒授受”模式的效用,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似乎不是通过政府的决策、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可以完全替代的。传统的师徒关系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即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法对海上书家进行了访谈,通过书家的生活经验与学书历程来阐述传统师徒制下师徒之间、师兄同辈间的技艺传承、日常交往方式以及如何建立身份认同,并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对比,以此来揭示传统师徒制对当下非遗保护的借鉴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是综述相关的已有研究;第一章将传统师徒制进行了分类;第二章通过访谈案例说明了传统师徒制的特点以及反观了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第叁章突出传统师徒制旨在培养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第四章以传统师徒制对非遗保护的借鉴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传承,即关注“文化空间”的原生性与活态性的保护,即要求保护某一项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形式。所以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文化生态环境变迁造成的传承方式的变化和实际效用,也要看到对于非遗保护应当传承其精神内核,而非单一的表现形式,注重传承人兴趣的培养、文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师徒制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它的传承过程中保留了其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思维方式、礼节仪式等内容的整体性,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现有研究缺乏的补充,我利用大量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文本,不仅拓展了传统师徒制作为传承机制的研究现状,也增加了以非遗保护为视角研究的新领域。本文突破了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无论是行文还是结论成果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许雅娟[2]2006年在《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视觉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正在引起政府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各类各级学校和相关的美术教育机构除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外,同时也不断的加强对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改革和实践主要是借鉴西方,由于起步晚、时间短,所以研究范围所侧重的仍然是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对于美术教育史中透射出来的相关课题和理论,几乎没有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立足西方美术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文艺复兴前后期,对其传承的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从中借鉴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以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有所启示。引论部分从学校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就研究的背景与状况进行了介绍,从而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是对历史的追溯,从原始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四个历史时段,对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基本发展脉胳进行了梳理。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就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工棚作坊作为欧洲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特有的生存之所,为文艺复兴艺术巅峰的到来造就了无数卓越的艺术大师,这种特有的师承模式形成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师合一”特征。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生产制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实践性是当时师徒传承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师徒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从临摹开始。发展到中后期,单一的技艺传承开始向,形成系统理论和法则的“学园”式师徒传承形式发展。这表明随着艺术家理论素养和造诣的提高,其自身地位开始提升,单一的作坊式工匠师徒传承开始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第叁部分是对意大利应运而生的学院美术教育所继承的师徒模式的特征、发展以及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影响作了阐述。第四部分结合师徒传承教育模式的特征,列举了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两位从师徒制教育模式中培育出来的大师——乔托、达·芬奇。对他们的艺术成长道路、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实践,以及对世界美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就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对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分析,并就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合理性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此种模式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美术教育具有补充的可能。
郑勤砚[3]2001年在《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就会知道我国有着悠久的美术教育传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改革实验则主要借鉴西方,起步晚,时间短。既有相关研究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就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历史的深入考察,这在美术教育史及教学论史的研究中都是一个不足。 引论部分从学校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就研究的背景与状况进行了介绍,从而检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通过对历史的追溯,由中国历代师承关系的梳理,概括出了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及传承关系,从而阐明了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脉胳。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就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亲师合一“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方式普遍存在,并且无形中成为我国绘画流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艺术创作的因革,出现了艺随世移的现象,并影响到师徒教育的内容和发展。“转益多师”,“师法舍短”和“师心不师迹”,则主要针对学生的承袭而言,因而“通变创新”也体现了师徒教育的原则和特征。 第叁部分从文人画和画工之画这中国绘画两大分崭入手,分别对工匠师徒传承美术教育及文人画师徒传承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进行论述,以比较详尽的史料和实证阐述了二者的异同。 第四部分重在以现当代优秀的生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现实合理性与优越性。从而提升了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独特价值,凸现出此种模式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启迪意义。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就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合理性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此种模式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美术教育具有补充的可能。并在结语部分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主张。
田红岩[4]2011年在《关于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文中指出在漫长的中国美术教育史中,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艺术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得以继承延续的重要手段,使我国绘画艺术及理论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对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现今的美术教育体制深刻反省与改革。一、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概况
黄梦莹[5]2014年在《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美术教育究竟在何时诞生,实难知晓,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可以认为美术教育与文化的起源基本同步。如若没有教育,则无今日之文明,则无今日之美术。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是千百年中国绘画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它在教育中丰富的内容和特殊的形式都体现了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当中的理论来观照师徒传承美术教育的模式,这在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究中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意义。尤其在呼声素质教育响亮的今天,师承美术教育模式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的学校美术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和启迪意义。本文以师承型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育为重点,论述师承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这种师承型美术教育模式重新认识,从而对当代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深思。引言部分从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阐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介绍研究的背景与状况。第一部分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概括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这几个历史阶段绘画艺术的特点及其传承关系,从而尝试着把握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的脉胳。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就师承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论述。“传移摹写”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分析此种教学形式手段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当中将提及到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临摹教学。同时画论作为美术教学的理论导向,它是古代师承型美术教育的理论课内容,并且讲到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画论教学。在这一部分最后还会对古代画院中的师承型美术教育,并且解释由于艺术创作的因革,出现了艺随世移的现象,并影响到师承型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发展。师承型美术教育模式贯穿了私学乃至官学的整个过程,在中国的绘画发展史上,其作用是相当重大的。第叁部分重在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论证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从而提升了师承模式的独特价值,突出此种模式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迪意义。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就师承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现实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总之,现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方式方法受到外来各种教育模式的挑战与考验,如何学习、继承、发展师承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这种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感知是有必要的。笔者期待对于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研究学习会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郑勤砚[6]2004年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学堂教育出现之前,丰富的传统美术教育资源作为中国艺术得以承袭发扬的重要方式,沿续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艺术高峰迭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中国古代美术史上,艺术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这些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优秀理论在今天的学校美术教育中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辉。 本文从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文人画美术教育、宫廷画院美术教育、官学与私学美术教育四个方面概述了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容方式。第二部分则在广泛的文化氛围中挖掘并提炼出了传统美术教育中关于“教”和“学”的优秀理论及教学原则。第叁部分是以现当代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来印证传统美术教育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凸现出其现代价值。第四部分重在论述传统美术教育优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说明它对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在本文的最后,是对中国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预测和设想。本文由创新的角度出发,以传统美术教育的历史考察为史料基础,用现当代优秀的心理学、生理学等优秀理论为理论依据,并最终落实到实践应用。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案例追踪与分析的方法,是一项集理论、思辨、经验和实证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在后现代泛审美文化不断冲击当代教育观念的今天,重视课程的回归性(recursive)、丰富性(rich)、关联性(relational)及严密性(rigorou)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他国际教育新理念拓展着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同时也面对着重新肯定中国文化艺术的价值,提倡美术文化的民族主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国家第八次教育改革浪潮中,新课标研制并试行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传统美术教育理论,挖掘其中的深层价值。这是对传统美术教育资源的重新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极大地丰富现当代美术教育理论,并积极推进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体制深刻反省与改革。
张军[7]2017年在《从美术教育史中“师徒传承”看社会与个人素养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分析美术教育史中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尤以欧洲师徒传承制为主要内容,透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索其与美术教育史中教育理念发展的相关性,从历史角度分析核心素养理念对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希望从中借鉴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宝贵经验,将核心素养理念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美术教育中,以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肖杰[8]2014年在《论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文中提出中国有着悠久的美术教育传统,在漫长的美术教育史中,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模式。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对当前的美术教育体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概况,并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蔡璐[9]2014年在《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统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日渐走红,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重新成为学术领域和工艺行业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重视。伴随着这样的认知,传统工艺领域的从业人员逐渐加增。相关的人才培养问题也被政府部门、教育部门视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范围内,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文章以宜兴叁所职业学校的紫砂工艺专业为调查对象,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合理性理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托,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作为切入口,针对宜兴叁所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的调查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效四个方面阐述传统工艺发展现状。提出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投入)和教学成效中的问题并进行原因总结。为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好的发展,在现有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工艺的特殊性进行提炼和改善,提出一种既与现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同、又区别与传统的师徒制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师多徒群体培养,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传承意义的认识、调整课程结构、引进教学方式——“师徒相授”、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
戴红梅[10]2006年在《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代代延续一直是采取师徒传承制的形式。20世纪初,新式学堂的开办,打破了师徒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现代中国画教育拉开了序幕,班级授课制替代了传统师徒传承制。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发展至今仅有近百年的时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主要方面,本文从对这两种教育模式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入手,旨在突出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是时代的选择,有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论文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引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具体思路,提出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确定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第一部分,通过对历史的追溯,简单叙述师徒传承制中国画教育的历史概观。 第二部分,重新回顾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从两江师范学堂首次开设中国画科目到专门的中国画学院的成立,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 第叁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从文化传统及美学哲学基础、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十个方面,分别叙述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各自的特色,揭示两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 吴雯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 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探究[D]. 许雅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3].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 郑勤砚.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4]. 关于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 田红岩. 国画家. 2011
[5]. 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D]. 黄梦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6].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 郑勤砚.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7]. 从美术教育史中“师徒传承”看社会与个人素养关系[J]. 张军. 文教资料. 2017
[8]. 论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J]. 肖杰. 美术教育研究. 2014
[9]. 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蔡璐. 扬州大学. 2014
[10]. 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D]. 戴红梅.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标签: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国画论文; 郑勤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