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从意象艺术中汲取营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营养论文,语言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象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念,“象”是客观的、具体的物象,“意”发自内心并且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简言之,意象就是渗透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艺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就单个的意象而言,诗人在营造的过程中凝聚了无限的才情。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月”是贯穿全词的意象,这一意象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词中至少有五轮明月:自然之月、神话之月、遣怀之月、多情之月、共享之月,体现出自然与神话的重叠、出世与人世的矛盾、思恋到祝愿的变化、个人遭遇的感怀与人间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与理性的回归。品味这样的意象,实在是回味无穷。而就意象的组合方式而言,诗人在将不同的意象作艺术剪接时,倾注了无穷的匠心,对后世的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能否从意象艺术中汲取营养,用以指导学生的语言训练呢?回答是肯定的。笔者在春意盎然的季节,以“春天的诗意”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欣赏意象艺术,习得诗性语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古诗词意象艺术专题系列讲座,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感受春天的气息,学习运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艺术手法。学生从中获得了灵感,他们纷纷以诗意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
五彩画意象——斑斓的春天
古代诗人非常喜欢选择色彩鲜明的意象来营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这些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碧波荡漾的江面,水鸟展着白翅在飞翔;青山化翠,鲜花红艳,简直就像一团团旺火在熊熊燃烧。诗人以“江水的碧”映“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大山的青”衬“花朵的红”,青红互相争艳。从整体视觉效果来看,碧绿、雪白、青翠、火红这四色,色调鲜明和谐,景象清新怡人、美不胜收。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极多,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都是注重以多彩的意象来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的。
指导学生将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同样熠熠生辉——
蝶又飘舞起洁白的裙裾/那纯真而又华美的青春啊/在嫣红姹紫中眼波流转/黑亮的流苏勾引着芬芳流淌/薄薄的翅膀上跃动着碎金般的阳光/透明而庄严中那是生命在飞扬
——选自学生习作《春颜》
田间辛勤劳作着的农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田园诗人/在青山碧水间挥舞着镰锄/写下一行行隽永淳朴的诗歌/嫩绿的禾苗是清秀娟雅的字迹/飘逸着清新的诗风
——选自学生习作《映象春天》
两名学生都有意识地选择“嫣红姹紫”、“黑亮”、“碎金”、“青山碧水”、“嫩绿”等色彩鲜明的词语,着意描绘了斑斓的春天景象。
多维摹意象——曼妙的春天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描绘“春风图”,堪称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经典文段,他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听觉(“跟轻风流水应和”)等不同角度,将无形的春风写得丰满活泼、富有情趣。这种多维描摹意象的手法在古诗词中多有出现。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避开了人们常用的正面描写手法,全部采用侧面烘托,通过“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分别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的寒冷、洁白与厚重,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深夜一场大雪的到来。这种手法,学生在习作中是比较容易借鉴的——
燕子飞出南方葱绿的油画/你,迎春花/最先聆听春风的絮语/争妍斗艳的梦想/勃动在绿色的世界
你,迎春花/在空气中夸张地呼吸/冰清玉洁的语言/亲吻每一寸光阴的躯体/每一片花瓣都是一张芳香的信笺/甜蜜的花蕊中/蜜蜂和彩蝶犹如一张张斑斓的贺卡/正向世界吐露着纯朴的预言
——选自学生习作《迎春花》
“聆听”、“呼吸”、“亲吻”等词语,从多方面将迎春花写得摇曳多姿、曼妙多情。
并置铺意象——烂漫的春天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以并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渲染气氛、突出情感的目的,这种并置铺陈的艺术形式在《天净沙·秋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分别都包含3个意象,即用9个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一幅萧条凄清、落寞孤寂的秋日图像,为后面“断肠人”的出场渲染出了浓郁、厚重的思乡氛围。这种类似于电影中“积累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也开始运用于写景抒情的诗文中——
濛濛烟雨小径上/梦回江南泪沾棠/水波滟潋影溢光/伞花开处忆彷徨
石径路粉白墙/一枝红杏吐新芳/纱绫轻帘小巷/吴侬软语唤馨香
雨蝶翩跹离伤/锦鲤数尾跃灵江/流水浅溪清亮/桥雅水秀诉衷肠
悠船水音轻荡/潇潇暮雨觅丛篁/俏影倩丽凝殇/娴雅空灵轻梵唱
细聆暖雨晴风/一院柳眼梅腮亮/寂静中,一点春心动/回眸处,是那纤尘不染江南乡
——选自学生习作《江南秀春》
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众多意象(如烟雨、伞花、小巷、悠船、丛篁等)入手,展现出一幅烂漫的江南秀春图,令人心荡神驰、向往不已。
承接联意象——流逝的春天
意象组合艺术中有一种以空间位移或时间流动为线索来营造诗意的形式,这种类型的诗词往往有显著的叙事性和情节性,有强烈的节奏感,如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以“听雨”为线索,将一生中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中听到的“雨”意象联结起来,层层递进,展示少年的温馨柔情、壮年的苍凉悲情和老年的孤寂凄情,将少年风流、中年漂泊、晚年遁世的人生之路浓缩在66字的词中,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对初中生来说,此种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但一些聪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慢慢也能“临摹”得像模像样——
一眨巴眼/东风送走了北风/流水接替了坚冰/白的染上了绿/黑的泼上了青
再一眨眼/天上扬起了细雨/新叶撑起了花伞/粉蝶舞起了恰恰/巧燕剪出了空灵
一转眼/湖边垂柳下/孩子们/欢快地荡起了秋千
——选自学生习作《转眼间的春意》
以“一眨巴眼”、“再一眨眼”、“一转眼”作为过渡词语,将春天逐渐迈近的脚步一个印记一个印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快意品尝流淌的春情,忘情感受流逝的美妙春光。
对比凸意象——温暖的春天
把两组相互对立甚至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以进一步凸显事物的特征,形成情感的落差,深化诗歌的主旨,给读者深刻的审美印象,这是对比式意象组合艺术的突出效果。如《邺城》中的“歌台余蔓草,战垒没寒烟”这一句,“歌台”与“蔓草”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对比,往日歌舞升平的楼台亭阁,而今却杂草丛生;“战垒”与“寒烟”也是一组对比的意象,昔日兵戎相见的血腥战场,现在却笼罩在袅袅寒烟中。这样的对比,不能不引发读者感慨横生,让人们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体会历史变迁的况味。许多诗人都擅长运用这种对比式意象组合手法,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欧阳修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些诗句都因为对比式意象的组合而脍炙人口,并广为流传,深受后人的垂青。学生在多次的体味中,运用起来渐渐得心应手——
风,踏着风车碎碎的影子/荡起牧童顽皮的口哨/撩起柳树翠绿的刘海/柳树摇摇头,挥挥手/“嘘,我在偷听小鱼说话!”
柳,抹匀夕阳零碎的余晖/凝视打盹的疲倦的老牛/望着地上沾满草味的纸鸢/小鱼摆摆尾,眨眨眼/“嘘,风姑娘睡着了!”
——选自学生习作《春语》
诗中“风”与“柳”两个意象,一动一静,一闹一寂,对比组合,相映成趣,字里行间溢满了对柔美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叠映显意象——梦幻的春天
叠映式就是把存在于不同时空领域的同一对象或不同的意象形态,放在同一时空内重叠显现,就像现代影视艺术中的叠映镜头。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夜间独坐,思念亲人,把想象中的“共剪西窗烛”的甜蜜与现实中的“巴山夜雨时”相互映衬,将无限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抒写得含蓄深婉、感人肺腑、耐人寻味。学生很喜欢运用这种手法,就像喜欢“穿越剧”一样——爱幻想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尝试的欲望也空前高涨,根本无需我多加“诱导”。
唯美的笔调/无法描绘你的笑靥/飘逸的汉字/无法触及你的内心
烟花三月/何人下扬州/一江春水/意想留客舟/烟雨濛濛/落不尽忧思/杨柳依依/钓不完哀愁
我在马不停蹄地寻找/寻找那古老的江南映像
——选自学生习作《江南映象》
“小诗人”将眼中的“烟花三月”、“一江春水”、“烟雨濛濛”、“杨柳依依”与古诗中的“何人下扬州”、“意想留客舟”、“忧思”、“哀愁”叠映,营造了一种典雅悠长的意境,为我们呈上了一幅现实与梦幻交相辉映的江南映像图,真是妙不可言。
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往往停留在诵读欣赏或赏析考查的层面,忽视了对其语用价值的开发和研究。从古诗词中挖掘营养,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既能提升古诗词教学的品位,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双丰收——我的教学实践充分表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