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究论文_张少雄

郑州西亚斯学院 河南新郑 451150

摘要:现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十分紧张,因此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逐渐增强。生态意识在诸多领域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因为建筑学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生态建设融入建筑学当中,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生态建筑的快速发展,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探究

1建筑学设计

建筑不仅是一堆钢筋水泥,更是一种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艺术设计。它和设计师的风格、环境、建筑主题和生态环保是分不开的。所以对环境的建设非常的重要。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把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够设计出最好的建筑,才能够让它在环境中显得美观。所以力和建筑的作用的是相互的,一个建筑在体现当地环境特征的同时,一个成功的建筑也会成为当地的地标,影响当地的建筑环境和未来的规划等,而一个糟糕的建筑则会使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质量恶化,成为一种落后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建筑本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筑设计中生态意识的整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见,生态意识的体现越来越明显,生态破坏是造成这一趋势的最重要原因。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这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对居住场所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被赋予了健康、环保、生态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意识。为了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要让自然环境保持良性的循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实体建立的基础,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我们应该兼顾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生态”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居住和科学研究的地方。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当时对生态学的解释是将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生物体相互作用、共存的相互联系的生存条件定义为“关于生物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即广义生存条件”。为了将生物有机群落的整个系统定义为“生物系统”,一种生态学的功能单位,其中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和依赖。

2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概念,是人类自然意识觉醒的象征,是人类在一次次面对环境破坏灾害时“学会行为”的表现。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加强,让人们对环境保护更加的重视,同时也更加的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它强调了生态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人类站在生态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野蛮掠夺、杀戮等行为,失去了最初的冲动和价值。生态意识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它选择最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以及唇齿之间不可分割、密切的关系。它要求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占有和占有自然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反对无休止的贪婪和掠夺性发展。

3生态建筑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来创建人工的生态系统,把生态学贺建筑学结合在一起,以生态学作为基础就是指的生态建筑。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建筑物或建筑物尽可能地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对环境的调节和适应,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

4建筑学生态设计的策略

4.1科学选址

建筑施工前,有关部门应进行科学规划,将建筑的特点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科学测评生态系统,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设计中,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对建筑的社会环境因素予以高度重视。需科学分析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考虑环境对建筑的作用。如在建筑设计规划中,应做好前期勘察工作,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与水文情况,且经过周密的计算检验建筑与环境间的作用能否与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明显的矛盾。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并不是长期稳定且保持不变的状态,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平衡状态可无限期的保持。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把控这一限度,采用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标准及要求,且在建筑生态设计中始终坚持科学选址。

4.2尊重个性,因地制宜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供养,因此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应秉持尊重自然的态度。以我国发展现状来看,若要以较短的时间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相对较难,但是若能尊重个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建设就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其中,因地制宜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有的优势,高度尊重当地的环境,该方式一方面能够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基于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有关部门需全面了解建筑施工现场以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发挥其自然优势的条件下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见图 1。

图 1 尊重个性,因地制宜

比如,建设在旅游业周边的建筑不仅能够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可有效减少大众生活对景区的负面影响。另外,对于大功率实用能源功能性建筑设计也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其建在资源储量和种类丰富的地区,高效地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以此全面体现出其在生态建筑中的优势特征。这里注意,高污染的化工类建筑应建设在远离人群、水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区,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生产中还要针对排放物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待各项指标达标后方可排放。综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能够促进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助,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

4.3积极采取绿色化设计策略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可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为人们提供健康、宜居和实用的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是体现生态意识的核心,而且其也是建筑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当中所说的绿色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主要有建筑环境绿色化、建筑设计绿色化、建筑材料绿色化、建筑功能绿色化等。在设计中需充分结合建筑所在区域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坚持就地取材,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此外还要在工作中保证建筑与生活联系密切,发挥出其最大作用。建筑当中的环境建设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装潢设计,一个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协调性。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其应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从而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室外环境则应考量其与环境的和谐程度,从而满足绿色化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5结语

总之,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每个人的心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人类的意识形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生态环保非常的重视,所以为了能够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建筑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节能减排,让环境得到保护并且为生态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建筑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建筑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从城市高楼大厦和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中可以看出,未来的建筑设计必须是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熊培清.高层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运用[J].江西建材,2017(24):29+37.

[2]王琳,马晓鸣,李寒.建筑学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探析[J].江西建材,2018(01):15.

[3]朱文博.建筑学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四川水泥,2017(12):90.

[4]田力.现代房屋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4):62-63.

论文作者:张少雄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究论文_张少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