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咸宁市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论文_周景润,汪耀武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咸宁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湖北对外开放的南面窗口,俗称湖北“南大门”。境内京广铁路、106国道、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南北贯通,万里长江西进东流。咸宁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滋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城市洪涝灾害日趋严重,极大地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海绵城市是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控制径流、利用雨水资源和修复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咸宁;防洪排涝;海绵城市

1 城市概况

1.1自然地理位置和地貌

咸宁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处于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咸宁位于武汉南部80公里,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与湖南、江西接壤,成为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中的中部绿心,区位优势独特,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武咸城铁、106、107、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贯通南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之城、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等荣誉称号、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7度,年降雨量为1747毫米,雨量充沛。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灾、洪涝及夏旱、伏旱等。咸宁山多水阔,地形多样,境内山水相连,河湖纵横,山丘泊三种地貌俱全,形成“七山一水两分田”。咸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并有沿江冲积平原、湖泊、岗地、高山。主要河流除长江流径本地外,较大的水系有富水、陆水、淦水等河流;主要湖泊有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密泉湖等六大湖泊;主要山脉有大幕山脉和幕阜山脉,呈东西走向。

1.2河流水系

斧头湖、西凉湖及鲁湖水系属于金水流域,金水流域地处湖北省内的江汉平原东部,流域跨江夏区、嘉鱼县、赤壁市和咸安区四地,西北临长江,东南接幕阜山脉。金水河发源于湖北省咸宁市鸡鸣山东北坡,向北流经武汉市江夏区斧头湖,继续北流,在江夏区金口镇注入长江。全长144km,流域面2615.9km2,由金水河连接西凉湖、斧头湖和鲁湖三大湖水系组成。

咸宁市境内斧头湖入湖河流主要是淦河,为长江一级支流,是咸宁市生产、生活及水环境的主要水源。淦河干流全长77.9km,入斧头湖口以上流域面积854km2。西凉湖入湖河流主要有汀泗河、泉西凉湖入湖口以上流域面积734.8km2。咸安区内淦河流域内共有水库37座。

1.3气象水文

淦河流域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冬冷夏热。由于幕阜山脉面对季风暖湿气流的来向,地形的抬升作用,促成本地区为全省多雨地区之一。降雨空间分布不均,自西北平原向东南山地,形成东南大于西北,山地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的规律。时间上分布也不均匀,经常以短时强降雨出现,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此间降雨量占全年的70%。丰、枯水年之间,差别也很大,如丰水年的1954年,金口站年降雨量为1890.9mm,而枯水年的1966年,金口站年降雨量为774.9mm。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据资料统计,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82~1473mm,鲁湖最小,西凉湖最大。每年4~10月为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其中5~9月约占57%。年最大暴雨多出现在5~7月,实测系列中的较大暴雨均出现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上旬。充分了解本地降雨规律,因势利导,综合防洪排涝和利用水资源,做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2 海绵城市理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受到厄尔尼诺因素的影响,在咸宁短时强降水突然增多,区域洪水威胁依然存在。而且,大量住宅区、厂房、不透水路面等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得雨洪径流加速,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严重,亟须提高城市防洪综合治理。咸宁很重视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的概念开始提起并引起重视,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能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同时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可持续的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因此,气候因素和城市建设中对于排水安全不够重视和落后的排水理念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问题的重点。海绵城市将是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

3 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应不同于传统排水模式,应考虑水的循环利用,仇保兴认为,城市就像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它有弹性地适应自然灾害及环境的变化。它不仅要在下大雨的时运转,而且干旱时也需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其生态系统。通过水景观再造、碳排放测算等,把滞留、雨水渗透、集蓄、净化和排水有机结合,达到防治内涝、控制径流、利用雨水资源和修复生态等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系统,合理布置具有源头分散功能的小型控制设施,加强保护城市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

在城市雨洪控制中,把汇集的雨洪径流通过绿地或人工排水系统渗透地下,既可涵养地下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截留处置了部分雨洪,用于市政、消防和工业中,减轻了城区雨洪负荷,可带来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多种雨洪储存设施来收集雨水。雨洪储存设施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径流调节设施,从设置的形式可区分为滞洪池、滞留池、生态调节池、屋顶储存、碎石孔隙滞蓄、地下雨水滞蓄、入渗设施等,下面对雨洪储蓄的型式进行归纳。

主要型式主要功能

4 结语

城市建设发展在防洪排涝规划方面一直来只注重"泄"洪的建设,而"蓄"洪的措施重视较少。长期大规模的城市土地开发,导致了城市湖塘、排水河道、绿地及湿地面积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城市的自然调蓄能力,使得城市地面径流加快,从而增加了城市防洪排涝的负担。另外,城市工业化、规模化发展也需要大量水资源。新城市雨洪储存设施的建设,更有利于发挥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利用的多功能效益,保障城市的社会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此,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十八大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落实,城市排水从"快"排模式转变到综合治理方面,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减少洪涝灾害,实现水资源平衡,让城市"建设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的提法直观形象地表现了送种特征,确实是解决城市内洁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GB50513—2009城市水系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国平.城市防洪规划与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1(1):45-46.

[3]李专.临沂滨河景区水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探讨[J].给水排水,2005(11):54-56.

[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26-36.

论文作者:周景润,汪耀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背景下咸宁市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论文_周景润,汪耀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