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28000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时为了防止现浇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匀产生的裂缝,通过科学的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解决沉降差、减小温度差。本文就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对于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由于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的不合理、不规范,使得现浇混凝土出现裂缝,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后浇带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技术,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现浇混凝土结构自身产生的温度差,还能对于混凝土裂缝危害进行科学的预防。本文结合有关工程的实例,对于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1、后浇带施工的定义
后浇带施工,也称之为施工后浇带。是指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施工过程预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的沉降变形带。是将整体混凝土结构暂时的划分为若干部分,在构建内部收缩后进行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最后将结构连成整体。
2、后浇带留置方式
后浇带的位置,可以依据建筑物的结构长度以及高低错层等不同,设置一道或者多道,后浇带的位置应该设置在受弯构件的跨中,尽量避免竖向构件,以便进行施工。在后浇带的宽度设置上,理论数值在厘米左右,但是考虑到实际的工程的需求,后浇带的宽度应该在70厘米到100厘米。目前常见的后浇带接缝形式有阶梯缝、平直缝、企口缝等[1]。在后浇带中设置有断形接塔、增加附加筋、贯通不断等,一般贯通不断是较为常用的类型。
3、后浇带的主要作用
首先,后浇带的设置是为了调整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的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在施工中需要把两部分进行暂时的分开,在施工完毕后可以完整一般左右的沉降,之后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将高低层连成整体。在设计时候需要考虑的是两个阶段所受的不同承载力,并分别进行计算,在两部分连成整体后计算还应该考虑到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其次,减小温度收缩影响。在新浇的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已经建成的结构受热要发生膨胀作用,受冷则会进行收缩。混凝土的收缩时间一般是在施工后的60天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于结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混凝土发生变形时候,内部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候就会使混凝土发生裂缝现象,然后在留出后浇带后,混凝土就可以进行自由的收缩,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用来抵抗温度应力,越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某综合大楼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某综合大楼工程案例
某综合大楼的工程概况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12层,地下室1层,地上为11层,建筑面积约29000平方米。该工程特征为蝴蝶型,长度约80米。本工程在施工中采用了后浇带施工技术,利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其后浇带设置的宽度为100厘米,地下室面板、外墙以及楼板、板内的钢筋先做分离处理,浇灌板带砼前将两侧分离的钢筋加焊,另外在地下室底板钢筋还需要进行防水层设置。下面就后浇带在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2、后浇带支模
在进行后浇带支模设置时候,需要进行底板后浇带支模和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支模设置。首先,底板后浇带支模,该工程的底板厚度为100厘米,采用混凝土的型号的C30、S12,坍塌落度相对较大,使用一次性单层钢丝网会导致混凝土以及混凝土泥浆流入后浇带,因此要进行双层网作为位一次性模板,并将两层钢丝网进行捆绑。其次,在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外放内贴法”,地下室外墙、保护砖墙、防水层连为一体,进行单面立模法施工。为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跑模发生,应该在底板上进行预埋钢筋环设置,采用钢丝绳和螺栓将模板加固。
3、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过程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以保证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不会出现因为钢丝网模板尺寸偏差和墙板漏浆、跑模现象。第一步,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进行浇筑时候,要注意分层浇筑和振捣器与钢丝网之间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振捣时候的严实,应该采用钢钎捣实在垂直施工缝进行振捣。第二步,压力冲洗,在压力冲洗时候需要在混凝土初凝前和初凝后进行压力冲洗,将浮浆碎片露出骨料。后浇带施工缝的处理方法,还有一种是人工凿毛[2],人工凿毛方法与压力冲洗方法相比具有费工费时的特点,但是在较短的后浇带施工中具有方便、简单的优点,本文案例中就采用人工凿毛方法处理施工缝,并在施工缝处理好后,进行施工缝处绑扎膨胀止水条,以补强留置后浇带的防水能力。
4、后浇带后混凝土浇筑技术
后浇带类型的不同,其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在施工后的40天到60天进行施工,施工的过程需要注意建筑的温度,尽量避免选择在温度较高的天气,并在进行后浇带浇筑时候要提前进行施工缝的浇水湿润。在本文的案例中,采用湿麻袋片覆盖湿润,并在混凝土的中添加膨胀水泥配置,也可以采用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在本工程中采用的混凝土水泥等级且C30、S12,施工人员在施工后的8到12小时内开始进行养护,通过使用湿麻片覆盖,并进行浇水降温,在养护后混凝土表面无裂缝,符合施工标准。
5、后浇带出的防水技术
首先,基础底板的防水处理采用柔性卷材防水和抗渗性混凝土。由于该工程的地下水位较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后浇带垫层标高降低50毫米,不仅能可以控制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过程流入后浇带的混凝土浆和杂物,还可以保证在清理杂物时候方便、简单。其次,在外墙混凝土通过使用外防内贴法施工,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中对于防水层的破坏。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以及大型综合路施工中应该进行高度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后浇带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整体的建筑工程质量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文就通过对于某综合大楼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分析和应用,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会娟.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城建工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 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5(9):282.
[2]李兴伟, 高双立. 浅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城建工程中的应用[J]. 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5(23):250.
论文作者:邵红晖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工程论文; 温度论文; 底板论文; 地下室论文; 裂缝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