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水资源污染、水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理论在改善城市水生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借海绵的物理特性来形容城市的某种功能。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现如今雨水成灾是因为城市的自然可安全下渗地面被下渗性能差的材料所代替了。因此给予海绵城市理念以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理念要求人们优先考虑把雨水资源留下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渗透、净化的新型城市。
1 “海绵城市”城市概述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海绵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归纳总结,建设海绵城市最主要的就是雨水的利用问题。近几年暴雨频发,城市“看海”的新闻屡见不鲜,无数声音斥责国内对于下水道建设的技术与标准远逊于国外。完善下水道建设是可以解决燃眉之急,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许多发达国家也把下水道当成城市文明的象征。但我们所倡导的“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却不仅是让更多的雨水通过下水道汇入江河汇入大海。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城市的暴雨洪灾可说是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给予我们人类最大的嘲讽。在不断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最应让我们深思的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应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圈,如何恢复城市的绿色生命。
2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景观合理规划设计
首先要做到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稳定的融合,降雨之后,要采取源头分散的控制方法,低冲击开发利用雨洪。将排水量和径流系数作为控制参数,合理的利用各种技术,比如设置透水铺装、蓄水池、碎石沟、渗透渠等海绵设施。在小健径流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效的缓解管网承受的雨水压力,建立分布合理的排水网络,促进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完美融合。其次就是将景观植物做到有效的融合。工作人员要全面的分析园林土壤的具体情况、采取改良土壤的办法、从而做到适当的减少径流量、补给地下水。要注意草、灌、乔等不同植物的搭配,并且还要注意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要做到相协调,引进多种类的植物。根据园林气候和水土特征,选择适宜的植物群。同时还要注意对植物的立体种植,做到植物的科学配置,因地制宜,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保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此外,还可以在园林内构建植物群落,减少地表径流、使水循环处于良好的运行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还可以根据植物的具体分布情况,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原则上,适当种植乔木、草本类植物等,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当树根蔓延到地下之后,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有效的保持水土。
2.2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渗透性铺装。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而变为可渗透的水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一方而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从而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植草边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植草边沟是通过在一些建筑和道路边等绿化空间比较狭窄的区域设置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来收集、运输雨水,植草沟有截污净化功能,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植草沟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植草边沟可在枯水时蓄水,雨水多时缓冲雨涝。可设计转输型、渗透型干式、有水湿式植草沟,来达到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标准传输型植草边沟的水流停留时间短,净化效果稍差。植草边沟美观环境,所占空间小,施工造价相对低廉。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又称为低势绿地、下凹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利用开阔的空间,其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高于绿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多设计在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周围。下沉式绿地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雨水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不仅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而且下渗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减少绿地浇灌用水量,以及补充地下水资源量的作用。下沉式绿地由于渗水性好,能更好的将雨水引入地下,具有减少用水、净化污染物、改善环境的优点。
2.3雨水储蓄系统设计
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利用低洼的绿地种植灌木、花草等植被,用来聚集和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过滤来净化雨水,并使雨水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这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备。雨水花园分为五层:蓄水层、保湿层、种植土层、填料层和砾石层。上面三层在降水时可以用来蓄水保湿,并经过土壤和纸杯净化雨水,下面两层可储存大量的雨水,并将雨水释放来补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渗透管排走。“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利用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特性来打造“人工自然”的生态新秩序,营造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雨水花园建造成本低,维护和管理成本低,比传统的景观花园视觉效果更好。
蓄水池。蓄水池的作用是保持水分,在尊重自然地貌的前提下使降雨得到收集。目前主要有塑料模块蓄水和地下蓄水池两种。塑料模块蓄水是将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贮水池。在水池的周围包括防渗土工布或透水土工布,组成贮水池。用雨水收集模块组装水池,安装方便,承载力大,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路面、浇灌草坪。塑料模块蓄水池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中,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蓄水池中将雨水排除。蓄水池的利用技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又能避免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对排水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雨水净化系统设计
土壤渗透净化。雨水的净化可以直接通过土壤渗透来实现,比如通过草坪就可实现雨水的渗透净化,再将渗透过的水收集起来。大部分的雨水都是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的渗滤净化,渗滤过的雨水会被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循环利用。
生物处理净化。生物处理净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带有的净化功能来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园林中,大多是通过植物来完成雨水的初步净化的。植物对于水体的净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对元素的富集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吸收雨水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以及杂质,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二是,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可以将雨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吸收。另外,由微生物构成的水塘也具有净水功能和二次过滤的功能,而且生物净化后的雨水还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设计,在景观专业方向,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把景观形式美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的完美融合。在这个积极鼓励消费而回避生态问题的时代,传播城市绿色生态理念,关注、创造生态工程是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04).
[2]李敬,唐国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J].林业科技情报.2016(02) .
[3]梁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5(04) .
论文作者:魏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绿地论文; 植物论文; 蓄水池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