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其实就是把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到古诗词的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处理信息,并运用于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把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渗透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教学 信息化 融合
在抓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巧妙设计,把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本人将结合工作中的教学实践,从导入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导入式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
1.悬念导入法。例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可采用设计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一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然后播放PPT课件,让学生从悬念中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一念激千浪”,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故事导入法。例如教学《赠汪伦》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并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的学习:唐朝有个叫汪伦的人,他特别敬佩李白的才华,总想找机会和李白接近。有什么办法让李白大诗人能到自己的家乡来一趟呢?他想了好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汪伦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信是这样写的:先生您喜欢游山玩水、畅饮美酒吗?我们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欢迎您的到来。李白看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后,便高兴地踏上了路途。李白到达后,却没有看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有看到一万家的酒店。李白很纳闷,就问汪伦,汪伦解释到:“十里桃花并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方圆十里的潭水叫桃花潭;万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而是一个姓万的开的酒店。”李白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他并没有责怪汪伦这个善意的玩笑,于是住了下来,随着汪伦一起四处游玩、喝酒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李白因有事情要离开了,怕汪伦挽留,于是在汪伦送别他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送给汪伦。
二、情境式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融合
1.创设情境化的信息教学。例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色彩艳丽,情境优美,是一首描绘万花溪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优美诗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运用配乐和多媒体课件整体显示,在声音、形象的烘托下,展现故事的情境美;分层欣赏,突出局部,让学生体会诗句美;最后欣赏古诗的整体美,激发情感的升华。
2.创设信息化的高效课堂。如教学《村居》这首诗,它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意境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PPT课件,随着画面情景的出现,教师作启发性的发问:大家仔细看一看并体会一下,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写杨柳的神韵?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村居》的配乐诗朗诵,随着悠扬的音乐声,课件中的景物、人物与音乐相融合。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感受到了古诗中描写的情景。
三、信息突破古诗词难点
如教学《暮江吟》一诗,可以说这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具有立体性的图画。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主要内容之后,我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黄昏时分,天上夕阳斜照,红霞满天;远处山连山,近处江水粼粼,红绿相间,一诗人伫立江边,眺望江水。夜晚,江边绿草上,滴滴清露犹如珍珠,天上一弯新月巧如银弓,一诗人信步江边。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中创造出来的美的色彩、美的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画等优势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与古诗词情感交融,深入体会古诗词内容,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尽量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品味古诗词。
四、信息强化古诗词诵读
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随着清新优美的音乐和娓娓动听的朗诵,一幅广阔画卷仿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中有寒山“远”、石径“斜”、枫林“晚”、霜叶“红”,它们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景物互相映衬,画面优美,学生会随着绘声绘色的古诗朗读录音,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同时,标准的古诗朗读录音,不仅给学生以悦耳流畅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的享受,还能把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的朗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情境中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陶冶高尚情操。把古诗词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论文作者:贺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古诗词论文; 李白论文; 学生论文; 古诗论文; 情境论文; 一幅论文; 这首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