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素质发展概况及趋势——民族素质研究之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民族论文,趋势论文,发展概况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2-0030-07
二战以后,特别是近30年来,全球民族素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更高,识字率不断上升,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更强;寿命更长,身体更健康;男女更加平等。但是,这只是相对过去取得的成就,全球各族仍然存在严重的素质缺陷,人类素质的更加完善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与民族素质相关的人类发展指数情况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寿命、知识和体面的生活)与民族素质内容最为接近的指数,通过对其分析,有助于了解全球民族素质的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各族人类发展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趋势更加健康、良性。
1975年,全球人类发展水平以低等和中等为主导: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为6.5亿,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为16亿,低等发展水平人口为11亿。1999年,这种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以中等和高等为主导,其中,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为9亿,与1975年比较增加了2.5亿;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为35亿,增加了19亿;低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为5亿,减少了6亿[1]。
据联合国的报告,1997年,在已建构HDI的174个国家中,45个属于高水平发展类型(HDI值等于或大于0.800)的国家,94个国家处于中等发展水平(0.500-0.799),而35个国家处于低发展水平(小于0.500)。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经济的衰退(撒哈拉以南非洲、东欧和独联体),1990年以来,有16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陷入倒退。在174个国家中,有92个HDI排名高于其人均GDP(PPP$)排名,说明这些国家(民族)有效地将收入转化成人类发展,但是,77个国家的HDI排名低于其人均GDP(PPP$)排名,显示出这些国家(民族)在把经济繁荣转化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没能取得特别的成功[2]。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提供的资料,1975至1997年间,在可获得HDI变化趋势的国家中,54个国家弥补了20%以上的不足,31个国家弥补了30%以上的不足,19个国家弥补了40%以上的不足,6个国家弥补了50%以上的不足,只有赞比亚的HDI低于1975年。1975-1997年,在可获得数据的79个国家中,开始于高人类发展(0.800-1.000)水平,人类发展进程最快的3个国家和地区是:澳大利亚(人类发展指数数值从0.838提高到0.922,减少不足52%)、挪威(0.850-0.927,51.5%)、加拿大(0.862-0.932,50%),人类发展进程最慢的3个国家是:奥地利(0.836-0.904,42%)、新西兰(0.843-0.901,37%)、丹麦(0.861-0.905,31.5%);开始于中等人类发展(0.500-0.799)水平,人类发展进程最快的3个国家是:新加坡(0.737-0.888,57.5%)、韩国(0.680-0.852,54%)、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0.757-0.880,51%),人类发展进程最慢的3个国家是:南非(0.637-0.695,16%)、罗马尼亚(0.722-0.752,11%)、津巴布韦(0539-0.560,4.5%);开始于低人类发展(0-0.499)水平,人类发展进程最快的3个国家是:印度尼西亚(0.471-0.681,40%)、埃及(0.432-0.616,32%)、斯威士兰(0.497-0.644,29%),人类发展进程最慢的3个国家是:布隆迪(0.282-0.324,6%)、中非(0.342-0.378,5.5%)、赞比亚(0.453-0.431,-4%)[3]。这说明,各国(民族)的发展速度是失衡的,有些国家(民族)从相近的人类发展水平起步,但以不同的速度发展;有些国家(民族)从不同的人类发展水平起步,最终达到了相近的位置。
据联合国的报告,1999年,全球共有48个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比利时、美国、冰岛、荷兰、日本、芬兰。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韩国、文莱、巴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1999年,全球共有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77个,其中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重要国家。1999年,全球共有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35个,后10位的国家是:马里、中非共和国、乍得、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尼日尔、塞拉利昂[4]。1999年,在162个国家中,HDI排名超过人均GDP(PPP$)排名的国家有87个,超过30位的国家有: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低于人均GDP(PPP$)排名的有65个国家,低于40位以上的国家有:博茨瓦那、南非、安哥拉、加蓬。
在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中,从1975-1999年,进步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人类发展指数(HDI)下降的国家共有20个,其中:低于1975年发展水平的有赞比亚;低于1980年水平的有罗马尼亚、俄罗斯、津巴布韦;低于1985年水平的有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隆迪、刚果、拉脱维亚、莱索托;低于1990年水平的有白俄罗斯、喀麦隆、肯尼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南非、斯威士兰、乌克兰;低于1995年水平的国家有马拉维、纳米比亚[5]。
依上可见,尽管人类进步的步伐在加快,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民族和国家在退步。
二、全球各国(民族)智能素质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全球各族的智能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成人识字率方面,发展中国家(民族)从1970的48%上升到1997年的72%,1998年的73%。发达国家(民族)的成人识字率均超过97%。到1997年,70多个国家的小学净入学率超过80%,在有数据的46个国家的29个国家中,入学的学生有80%进入5年级。发展中国家(民族)小学女孩净入学率已经相当于男生的89%,中学为82%。但在成绩的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0年,发展中国家(民族)有8.54亿成人文盲,其中,5.43亿是妇女;有3.25亿中小学适龄儿童失学,其中,1.83亿是女孩。1994-1998年,发达国家(民族)的成人功能性文盲为15%。
民族智能素质在发展中的作用已被人们广为了解,但从重视的程度及效果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别。
(一)平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1990年,全球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1980年为5.2年。2000年,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缺乏中、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的资料。1980-1990年,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9年提高到9.4年,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从4.1年提高到5.1年,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从1.8年提高到2.8年。从进步的幅度看,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最为明显,但与高、中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相比较,差距仍然明显。2000年,全球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的国家和地区(民族)有:美国(12年)、挪威(11.9年)、新西兰(11.7年)、加拿大(11.6年)、瑞典(11.4年)、澳大利亚(10.9年)、韩国(10.8年)、瑞士(10.5年)、德国(10.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2.5年的国家(民族)有:几内亚比绍(0.8年)、马里(0.9年)、尼日尔(1年)、莫桑比克(1.1年)、苏丹(2.1年)、贝宁(2.3年)、冈比亚(2.3年)、尼泊尔(2.4年)、尼日尔(2.4年)[6]。
从世界各国(民族)发展历程看,维持较高质量的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8年以上;而欲在世界发展中居于核心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左右。需要说明的是,教育质量与教育年限同样重要,如果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教育年限在发展中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成效的衡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成人识字率(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
成人识字率是指15岁及以上能够读懂并写出有关其日常生活的简短陈述的人所占百分比。
1999年,全球成人识字率超过99%的国家(民族)共有29个,大多数为发达国家(民族),成人识字率最低的10个国家(民族)是:尼日尔(15.3%)、布基纳法索(23%)、塞拉利昂(32%)、几内亚(35%)、冈比亚(35.7%)、阿富汗(36%)、塞内加尔(36.4%)、埃塞俄比亚(37.4%)、几内亚比绍(37.7%)、贝宁(39%)。
维持高质量的发展,成人识字率应达到98%左右。
(三)成人文盲率(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
成人文盲率是用100减去成人识字率计算得出。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成人文盲率为29.5%,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民族)为16.5%,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民族)为13.5%,中东和北非国家(民族)为39%,南亚国家(民族)为5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43.5%,发达国家低于5%[7]。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统计,除墨西哥和土耳其以外,其他OECD国家(民族)的成人文盲率均低于5%。在所统计的OECD国家(民族)以外,低于5%的国家还有:圭亚那(1.6%)、乌拉圭(2.3%)、塞浦路斯(3.1%)、阿根廷(3.3%)、马尔代夫(3.8%)、巴哈马(4.3%)、智利(4.4%)、哥斯达黎加(4.5%)、泰国(4.7%)、菲律宾(4.9%)。成人文盲率高于60%的国家(民族)包括:尼日尔(84.7%)、布基纳法索(77%)、冈比亚(64.3%)、塞内加尔(63.6%)、埃塞俄比亚(62.6%)、几内亚比绍(62.3%)、贝宁(61%)、马里(60.2%),全部为非洲国家。1999年,全球共有21国家的成人文盲率超过50%。
维持高质量的发展,成人文盲率应低于5%。
(四)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
毛入学率指一级教育中入学学生(不论其年龄)人数占官方规定的该级教育适龄人口的百分比。
1999年,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90%的国家(民族)有:澳大利亚(116%)、比利时(109%)、英国(106%)、芬兰(103%)、荷兰(102%)、瑞典(101%)、新西兰(99%)、挪威(97%)、加拿大(97%)、丹麦(97%)、美国(95%)、葡萄牙(95%)、法国(94%)、德国(94%)、爱尔兰(91%)、韩国(90%)、奥地利(90%);低于30%的国家有:尼日尔(16%)、布隆迪(18%)、吉布提(22%)、布基纳法索(23%)、莫桑比克(23%)、安哥拉(23%)、中非(24%)、厄立特里亚(26%)、埃塞俄比亚(27%)、塞拉利昂(27%)、马里(28%)、几内亚(28%)[8]。
维持高质量的发展,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综合毛入学率应达到80%以上。
(五)大学毛入学率
指大学入学学生(不论其年龄)人数占相应年龄范围人口的百分比。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1997年,大学毛入学率超过和达到50%的国家有:加拿大(88%)、美国(82%)、澳大利亚(80%)、芬兰(74%)、韩国(67%)、新西兰(63%)、挪威(62%)、比利时(56%)、英国(53%)、西班牙(52%)、法国(51%)、瑞典(50%),这些国家全部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而且全部是OECD国家,说明较高的大学入学率是发展的必备基础,另外3个重要国家——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大学毛入学率分别为40%、47%、47%。在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中,大学毛入学率超过40%的有4个,超过30%的有2个,大多是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他们的发展质量较差,说明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的入学率较低,分别为6%和7%,说明这两个国家目前的快速发展仍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若不注意从实质上提高民族的智能素质,其发展必然会在某一阶段停滞下来。对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而言,极低的大学入学率说明,知识化时代离它们仍很遥远。
50%左右的大学入学率,是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
(六)理科大学毛入学率(百分比)
指大学理科入学学生(不论其年龄)人数占相应年龄范围人口的百分比。理科指自然科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建筑与城镇规划、交通运输、通信、贸易、工艺与工业程序,以及农业、林业与渔业。高等教育的类型与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是一项重要的智能素质指标。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理科大学毛入学率超过20%的国家是:芬兰(27.4%)、澳大利亚(25.3%)、新加坡(24.2%)、韩国(23.2%),超过10%的国家有32个,不到1%的国家有20个,差异十分明显。理科大学入学率比较低的地区是非洲、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些地区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上也明显落后于世界。
维持高质量的发展,理科大学的毛入学率应在10%以上。
(七)从事研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每千人)
指从事专业性研究与开发的、受过培训的、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中工作的人。这些职务大多要求完成大学教育。它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构成民族智能素质的核心部分。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1996年,全球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千人共有1.3人;所有发展中国家(民族)每千人只有0.4人,其中,东亚国家(民族)为0.6人,南亚国家(民族)为0.3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民族)为0.4人;OECD国家(民族)为4.1人[9]。OECD国家(民族)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民族)的10倍。按人类发展水平来衡量,1996年,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民族)为3.8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为0.7人,仅相当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民族)的18.42%,而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则显得微不足道,每千人只有0.1至0.2人,不仅无法进行知识创新活动,而且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每千人超过或达到4人的国家共有11个,他们是:日本(7.1人)、瑞典(6.8人)、法国(5.4人)、丹麦(5.2人)、挪威(5.1)、芬兰(4.8人)、冰岛(4.4人)、德国(4.3人)、俄罗斯(4.2人)、比利时(4人)、澳大利亚(4人)。美国为3.6人。
若想在世界知识创新中有所作为,每千人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应达到2人以上。
三、全球民族体能素质发展状况
自工业革命起,全球各族的体能素质出现质的跃进,人均寿命大幅度延长,人口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人类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明显延长。1990年,只有55个国家出生时预期寿命大于70岁,1997年,有84个国家出生时预期寿命大于70岁。1990年至1999年,婴儿死亡率减少10%以上,从6.4%减少到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每千活产平均93个减少到80个。1990年至1997年,1岁儿童接受免疫注射的比例从70%增加到89%。1990-1992年至1996-1998年,发展中国家(民族)的营养不良人数减少4000万。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仍存在严重的不足。1997年,大约还有15亿人活不到60岁,有3.4亿妇女活不到40岁。1990-1999年,HIV/AIDS的感染者和患者增加了1倍多,从1500多万达到3600万。1997年,有近1.6亿儿童营养不良,至1998年,发展中国家(民族)有8.26亿人营养不良。在体能素质方面,全球各族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指一名新生儿如果其出生之时各年龄别普遍的死亡率格局在其终生保持不变的话,可能存活的年数。这一指标可以综合地反映体能素质的状况。
从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间,人类的寿命大幅度延长,从59.9岁延长至66.4岁,平均延长了6.5岁,其中,阿拉伯国家(民族)进步幅度最大,从51.9岁延长至65.9岁,延长了14岁,出生时预期寿命从少于全球平均的8岁,到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进步最缓慢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族),从45.3岁延长至48.8岁,仅延长了3.5岁。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民族)则出现了体能素质的倒退现象,1970-1975年为69.2岁,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十分接近,仅少2.1岁,但到了1995-2000年,减至68.4岁,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的差距扩大到9岁。1995-2000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民族)是日本,达到80.5岁,最短的是塞拉利昂,仅为37.3岁。
(二)自出生起活到65岁的概率(占同群组人口的百分比)
该数据为自出生起活到65岁的概率乘以100得出的。
全球各国(民族)活到65岁的概率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最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族)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57.75%,仅相当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的46.88%。自出生起活到65岁的概率,女性最高的5个国家和地区是:日本(92.1%)、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91.6%)、希腊(91.4%)、意大利(90.9%)、瑞典(90.8%);最低的5个国家是:赞比亚(22.8%)、卢旺达(26.3%)、乌干达(28.1%)、塞拉利昂(28.2%)。自出生起活到65岁的概率,男性最高的5个国家是:以色列(85.1%)、瑞典(84.8%)、冰岛(84.4%)、马耳他(84.2%)、日本(84%);最低的5个国家是:赞比亚(21.7%)、卢旺达(22.9%)、塞拉利昂(23.4%)、布隆迪(23.5%)、乌干达(24.9%)。自出生起活到65岁的概率最低的国家全部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族)中,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发展被剥夺最为严重的地区。
(三)营养不良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营养不良是指按热量计算,食物摄取量不足以满足其最低能量需求。
1996-1998年,所有发展中国家(民族)营养不良人口占总人口的18%,其中,最不发达国家(民族)为3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民族)为1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民族)为12%、南亚国家(民族)为22%、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族)为34%;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民族)为8%;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为14%、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为32%[10]。上述统计表明,人类的体能素质处于明显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发达国家(民族)由于营养过剩,体重超重呈现扩大化趋势;另一方面,相当数量国家(民族)的人口处于饥饿当中。至1998年,尚有8个国家的营养不良人口超过50%:索马里(75%)、阿富汗(70%)、布隆迪(68%)、厄立特里亚(65%)、海地(62%)、刚里民主共和国(61%)、莫桑比克(58%)、朝鲜(57%),营养不良人口超过30%的国家达到了33个,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民族)的近1/3以上的人口处于饥饿之中,这同人类目前所处的知识化时代极不相称。
在前述体能素质直接指标中,没有涉及人口生产的内容,比如,人口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主要原因是这类指标在目前已无法作为具有评估性的体能素质指标。随着人类医学、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特别是各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人口生产的障碍已降到了最低限度,目前人口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民族),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民族)中,而发达国家(民族)的人口则处于微幅增长中,个别国家(民族)的人口增长率处于负数。与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不适宜的过度人口增长,已对人类的生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将人口生产指标排除于体能素质之外,体现了人类未来发展内涵的变化,也就是人类将从以量的增长为主,向以质的发展为主转变,人类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创造力,开拓出全新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目前我们刚刚感受到的知识化时代。
四、全球民族素质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期
上文例举了大量枯燥但很有价值的数据,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全球民族素质的发展概貌。而在二战以前,这些数据是无法统计出来的,只有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今天,才能使我们看到这些人类发展的具体数据和指标。
全球民族素质出现质的飞跃,发生在二战以后,特别是近30多年来进步更为明显。1975年,人类发展以低等和中等发展水平为主导,人口有27亿,高人类发展水平人口只有6.5亿。而到了1999年,转变为以中等和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为主,人口为44亿,低人类发展水平人口仅为5亿。这30年,抵得上人类几千年的进步幅度。
但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光环也无法掩盖明显的不足和不平衡。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是民族素质提高得最为缓慢的地区,许多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有一些指标还出现了退步。在这两个地区,贫困和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伴随着许多人的终生,对他们来讲,知识化时代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由于石油收入的缘故,阿拉伯国家(民族)的民族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应该看到的是,阿拉伯国家(民族)的教育内容比较保守,教育质量比较低,几乎不具备知识创新能力。其民族素质的起点较低,目前与OECD国家(民族)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比如,出生时预期寿命约比OECD国家(民族)低10.5岁;每千例婴儿死亡率降至44例,但远高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7例。另外,阿拉伯国家(民族)在民族素质方面的男女不平衡十分严重,将阻碍其发展的步伐。
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民族)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在70年代,其民族素质的发展水平就已接近OECD国家(民族),但不可理解的是,除少数部门外(如军事工业),并没有取得与其相称的发展速度,除体制和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心理·意识素质的因素外,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其教育内容是否陈旧、教育质量是否低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其教育普及率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民族素质水平从70年代就处于下降的过程中。1970-2000年,其出生时预期寿命从69.2岁降至68.4岁,30年前与OECD国家(民族)的70.4岁相差无几,30年后则相差了8岁。在人类发展指数方面,1980年时,俄罗斯联邦为0.809,1999年降至0.775;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入学率方面,70年代与OECD国家(民族)相差无几,而到了1999年,相差10个百分点,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民族)相差14个百分点;在婴儿和儿童死亡率方面,虽然比发展中国家(民族)低很多,但近30年来降幅最小,与OECD国家(民族)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差距越来越大。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民族)民族素质的发展现状表明:他们不会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流。
而对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而言,30年来,其民族素质在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起点上,亦步亦趋地发展,同其经济一样,既不突出,也不落后。在21世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民族)不会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也不会被边缘化。
OECD国家(民族)的民族素质在全球是最高的,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其数百年积累的结果。近30年来,这些国家(民族)的民族素质在最高的平台上稳步提升,就如同其经济增长一样。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国家(民族)已显出疲态,活力似乎在与日俱减,只有美国在苦苦支撑,但似乎已处于巅峰。对于绝大多数OECD国家而言,他们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目前的位置,将波澜不惊地“让”给新兴的国家(民族)。
30年来,民族素质发展的惟一亮点在东亚。除日本外,东亚4个国家和地区(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省)从中等民族素质发展水平起步,目前的民族素质水平已经赶上了OECD国家(民族),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OECD国家。相对于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OECD成员国),民族素质的发展超前了。特别是韩国,其民族素质的综合指标处于世界前列,有许多指标处于世界前5位。在最能体现民族智能素质的技术成就指数上,韩国仅列于芬兰、美国、瑞典、日本后,位居世界第5位。200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6.8%,居OECD成员国之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2年发表调查报告,在24个工业化富裕国中,韩国学生的素质居第1位。在体现知识创新能力的获得专利和研究与开发投人占GDP的比例方面,均居世界第2位。在最能体现知识化发展的信息普及程度上,2002年,互联网用户为2690万人(占世界总用户的4.04%),居第6位,普及率居世界第1位;2002年10月,宽带网用户超过1000万名,每100人中有17.16名用户,人均使用率21%,均居世界第1位。韩国在信息普及程度上,已居世界首位。近30年来,韩国无疑是民族素质发展的“暴发户”。尽管近10多年来日本经济处于调整期,以消化由于“暴发”所产生的泡沫,但其高质量的民族素质仍然没有几个国家可比,其获得专利的能力和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仍居世界首位;其信息化水平也处于世界的前列;2002年,日本学生的素质居世界第2位。因此,日本虽不能恢复过去的增长速度,仍可在20年内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至于20年以后,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的趋势,不发生大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将会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的日本,仍将长期保持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70年代,中国的民族素质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多,而现在,绝大多数指标明显超过了世界平均发展水平。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达13亿的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族素质能够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稳步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极有可能改变未来全球发展的格局。
综合民族素质指标及与其相关的指标,并依据未来知识化时代新的发展条件的要求,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仍将是东亚。目前在500强公司国别排名前10位中,除西欧、美国外,中国、日本、韩国等3个东亚国家分居第8、第2、第7位,也印证了此点。其中的中国有可能在20年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韩国将从目前全球第11位的经济规模,上升至第5-8位;日本将恢复活力,实现稳定的增长。巴西、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具有发展潜力,但很难成为主流国家。至于印度,目前较快的增长是在较低的经济水平上实现的,不具有说服力,加之目前其民族素质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断定在知识化时代有多大的作为。
关于世界民族素质未来十多年的发展趋势,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由各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对未来15年人类发展的设想,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内容大多与民族素质指标相关,可作为参考。“千年宣言”确定人类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消除男女间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的不平等;所有儿童接受初等教育和普遍完成初等教育;婴儿死亡率减少2/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2/3;产妇死亡率减少3/4;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饥饿人口比例减少一半;极度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从过去30年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应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过去落后和退步的国家中,如果半数以上不能大大加快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南亚国家,没有国际社会的大力帮助,很难将民族素质发展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
[收稿日期]200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