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趋势类型研究_人均收入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趋同类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类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6)08-0092-06

       一、引言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学界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发展状况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其中对于沿线地区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东华、张仲伍、高涛涛等(2015)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城市潜力整体水平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存在明显的差距。杨恕、王术森(2014)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包含的中亚欧所有地区国家,分析了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等方面的现状,并认为未来经济带发展面临着地区间发展差异过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低不一、地区间交流合作较弱的巨大挑战。董锁成、黄永斌等(2014)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视角,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格局,东亚、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而中亚、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淮建军、王征兵、赵寅科(2015)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长久并存。由此可见,多数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缩小这种地区间的差异,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市场与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不同类型的经济趋同对应的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也不同,因此,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但目前国内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中国段沿途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同研究仍属空白。文章从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趋同的可能性入手,利用模型回归检验该区域是否存在α趋同、β趋同以及俱乐部趋同,并根据地区存在的趋同类型,为政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地区经济趋同的可能性分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反映地区经济状况的4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各个指标极差标准化后的均值研究各个指标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衡量程度,再利用指标间的相关性,在高相关的指标间剔除对经济状况衡量程度较低的指标,最终得到衡量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地区经济状况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继而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上述四个指标按照不同权重组合成一个综合经济指标来全面描述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衡量地区间经济差异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这里将每年各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四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组合成综合经济指标来描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九省市的经济势差在2003-2014年间的变化趋势。

       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是否存在趋同的可能性,选择泛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省份经济势差的变化情况作为参考系,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势差分析保持一致,衡量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指标依旧采取各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四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不同权重加总后的综合指标。泛珠三角区域概念自2003年提出以来,在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作初显成效,整体上呈稳步推进的态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及港澳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源远流长,已初步形成区域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项目规模大、合作领域广、互补性强、效果明显、一体化发展趋势良好等特点。周天云、黄亮(2012)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了泛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上的趋同。因此,将泛珠三角地区作为衡量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是否存在趋同可能性的参照系具有合理性。将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势差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如图1、图2所示。

      

       图1 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势差图

      

       图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势差图

       由图可知,在2003-2014年的研究区间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大经济势差均小于泛珠三角地区的最大经济势差,以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同趋势为参照系,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具有长期趋同的可能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九个地区间的最大经济势差随时间推移具有扩大的趋势,2003-2014年期间,泛珠三角地区的最大经济势差由8.93扩大到9.40,扩大程度为0.47,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最大经济势差从3.67扩大到4.73,扩大程度为0.96。从区域总体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势差与泛珠三角地区相比扩大明显。其中,泛珠三角地区的最大经济势差源于广东省与海南省之间的差距,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大势差从最初的源于青海省与四川省之间的差距变为四川省与甘肃省之间的差距。研究区间内,泛珠三角地区各省之间的经济势差变化程度较小,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经济势差的扩大源于甘肃省经济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差距明显扩大,但除去甘肃省之外的其他省市间经济势差则呈明显的缩小态势,即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个地区内部可能存在几个地区构成的子协同体,具有显著的短期趋同可能性。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市间经济水平差异扩大的原因在于甘肃省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水平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过度依赖粗放型经济,同时,政府对于甘肃省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造成了甘肃省与其他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经济势差在研究期内的扩大。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并非完全趋异,即存在短期与长期的趋同发展可能性,但是否存在趋同以及存在何种类型的趋同需要进一步分析。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类型分析

       1.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在不同的趋同类型研究的前提假设中,对于所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α趋同强调各个地区间的初始人均收入的差别,β趋同的前提条件则关注不同地区在期初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从人均GDP、收入构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结构、资源禀赋这七个方面的基本状况进行介绍。由于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03-2014年,所以这里选取研究期初即2003年各地区反映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对九个地区的基本情况做出说明,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欠发达特点,以及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地区经济方面,收入结构方面用各地区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产业结构方面用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进行说明,消费结构方面用各地区恩格尔系数进行说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涵盖的方面较多,文章针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特点,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路交通建设作为依据指标,将各地区铁路、公路的总里程进行加总来说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口结构方面用城镇人口占比和农村人口占比来衡量,这说明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资源禀赋利用地区的主要能源资源、主要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存量的加总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各种资源数量的单位不统一,这里资源禀赋的指标数据是极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所有指标在九个地区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各个指标存在着两到三个地区数据较为接近的情况。基于上述衡量地区基本经济情况的七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的经济在研究期初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指标选取

       趋同研究中,较常用的人均指标有人均GDP、劳均GDP和人均收入。在趋同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实际上用到的是劳均GDP,索洛模型考虑的是劳动者推动的经济增长而不是总体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利用劳均GDP来衡量趋同更加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但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统计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领域,劳均GDP没有固定的指标,通常是学者们经过自己的想法合成得到的,合成方法尚且没有得到统一,分析经济增长也就毫无说服力。人均收入同样是衡量趋同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并没有将人均收入作为趋同回归的指标,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的收入核算体系有两套,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分两种渠道进行核算,尚无统一且无争议的计算方法将城乡收入进行合并。人均GDP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指标,从统计年鉴中很容易得到,也是一个相对稳定、争议较小的指标,人均GDP是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水平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之一,因此这里选择人均GDP作为研究趋同的主要指标。同时,为了剔除物价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研究采用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实际人均GDP。实际人均GDP的计算以1993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第N年的实际人均GDP即为第N-1年的实际人均GDP与第N年的GDP指数的乘积,以此求出研究期内各地区的实际人均GDP。另外,对人均GDP求对数可以减少数据异方差的影响,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因此采用实际人均GDP的对数值作为研究的主要指标。

       3.区域经济趋同类型介绍

       α趋同是指各国或各区域间存在人均收入差距随时间推移而逐步缩小的趋势。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造成α趋同的原因是由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与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人均收入水平上会出现趋同的趋势。α趋同主要是从不同时间截面上来考虑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但由于人均收入指标数据无统一的计算方法,故选择地区实际人均GDP作为衡量人均收入水平的指标。同时对实际人均GDP取对数以消除量纲影响,利用地区实际人均GDP对数方差的变化来确定地区间是否存在α趋同,文章计算了2003-2014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九个地区之间的实际人均GDP对数方差,如果人均GDP的对数方差随时间缩小,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α趋同;反之,则表明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α趋同,而是出现了α趋异。

       β趋同分为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绝对β趋同是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各地区具有相同的经济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从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地经济趋于相同稳态。条件β趋同允许各地区除了初始人均收入存在差异外,其他各方面如政府政策、制度安排、经济结构、对外贸易技术水平等都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区经济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若远离稳态,增长速度就越快,各地区要达到自身的稳态人均收入水平,就需要对上述影响稳态水平的因素进行控制,体现在回归方程上,就是除了使用实际人均GDP,还需要引入其他解释变量,如反映政府政策、投资、经济结构、制度安排等的变量。

       研究β趋同主要用到三种回归方法:截面数据回归、时间序列回归、面板数据回归。文章使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2003-2014年实际人均GDP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考虑截面上特定时点的情况,同时也考察了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样本量更丰富,结论更稳健。一般利用面板数据检验β趋同的回归模型是:

      

       a为各区域都相同的截距项,

表示那些影响各地区稳态值的因素在t-1期的值,

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将

与a合并得到对于各地区不同的截距项即各地区不同的固定效应,

表示同一时间对所有地区造成冲击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文章构造如下的回归方程来对绝对β趋同进行估计:

      

       式(2)中,

指地区i第t期的实际人均GDP,截距项

代表i地区的固定效应,

,β为趋同系数,若回归系数b显著并小于零,则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趋同,b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地区的趋同速度越快。在更进一步检验条件β趋同是否存在时,可以在方程(2)中引入控制变量,即用方程(3)对条件β趋同进行进一步分析。式中K为控制变量,其系数说明该因素对条件β趋同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该变量对趋同起着促进作用,显著为负则表示该变量对趋同起着抑制作用。

      

       趋同研究中,将基本经济特征和初始条件类似的经济体的集合作为一个俱乐部,若同一个俱乐部内部发生绝对β趋同,则说明同属一个俱乐部的地区间存在俱乐部趋同。研究俱乐部趋同时首先要对所研究区域进行俱乐部的划分,即将经济结构特征相似、初始收入水平相同的不同经济体进行分类。事实上,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在自然条件、区位、要素禀赋和制度等因素上的差异,很难找到经济结构特征和初始经济水平完全类似的地区,因此,以2003-2014年各地区实际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划分俱乐部的依据,因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综合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效率、制度建设、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具体增速如表2所示,利用SPSS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软件输出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将九个地区划分称为两个俱乐部,即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地区:广西、甘肃、青海、云南、新疆、宁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四川、陕西、重庆。为了验证单个俱乐部中是否存在绝对β趋同,我们选择各地区2003-2014年间的实际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检验的公式和方法与绝对β趋同一致。

      

       四、趋同检验结果

       1.α趋同检验结果

       利用公式(4)计算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九个地区2003-2014年间实际人均GDP的对数方差。其中,

表示第i个地区在时间t的实际人均GDP数值,

表示n个地区之间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九个地区在2003-2014年间的人均GDP对数方差的变化情况并不符合α趋同的定义。从总体的变化趋势来看,这九个地区的人均GDP的对数方差呈逐年增大趋势,代表地区间人均GDP水平差距在研究期内没有缩小,即出现了α趋异的情况。将2003-2014年的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水平和人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排列出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九个地区并不符合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发展较慢的情况,例如,重庆、四川、陕西三省的人均GD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相应的其人均GDP的增长率也高于其他地区,所以这九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差异才会越来越大。α趋同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下,当资本存量增长时,经济增长将放慢甚至停止增长,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将趋向报酬较高的地方,从而使要素收益均衡化,因此,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将比经济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就地区发展形势来看,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显然与现实相差太多,利用内生增长理论能更好地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发展特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等对经济增长率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知识、人力资本产生的递增收益可以抵消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从而导致拥有更多知识和人力资本存量的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不会缩小,而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以所在地区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地区知识和人力资本存量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高校数量越多则代表这一地区的知识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更丰富。如表5所示,经济水平较高的陕西省拥有84所高校,而九个地区中经济水平较低的青海省只拥有10所高校。因此,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出现α趋异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更多的知识以人力资本从而使得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这些地区的影响减弱,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2.绝对β趋同检验结果

       基于公式(1),利用eviews8.0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利用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方程回归应采用随机效应方法,但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中R[2]较低,即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差,可信度不高,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同时通过F值检验结果,回归方程应该采用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九个地区自变量的系数均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小于零,且系数的大小相差不大,说明各地区的经济趋同速度差距较小。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在整体上均属于绝对β趋同。

       3.条件β趋同检验结果

       为进一步研究条件β趋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引入控制变量并利用公式(3)进行回归。对于控制变量的引入,Solow模型中提出经济增长的实质上就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这些要素的投入大小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理论上影响条件β趋同的控制变量有很多,如林毅夫(2006)等认为知识积累与创新对地区性经济增长的趋同有促进作用[1];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市场化进程、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等因素是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相对变动趋势的主要推动力[2];徐现祥、舒元(2004)认为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等,而物质资本是主导因素。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发展特点,将固定投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考虑到代表性指标的年限需要足够长同时能够代表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前文分析,选取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专利授权数这三个指标作为引入的控制变量。其中,年末城镇就业人数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代表了Solow模型中的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专利授权数则代表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因素。

       根据F值的检验结果方程回归选择变系数回归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方程采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方法,模型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方程F检验通过,拟合优度较高,在引入控制变量之后,各地区的

系数均未改变正负,即各地区仍然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增大,即趋同速度较未引入控制变量时有明显提高,说明控制变量所代表的经济因素对各地区经济趋于自身稳态起着促进作用,但作用是否显著需要从引入变量系数的统计量进行判断。除云南、重庆两地以外其他地区

的系数均显著小于零,说明除云南、重庆两地之外的其他地区间存在条件β趋同,云南、重庆两地并不属于条件β趋同。同时,在引入控制变量之后,各地区趋于自身稳态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四川、陕西两地的趋同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广西、宁夏、新疆也处于较高的趋同速度。因此得到结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并不存在完全的条件β趋同,即只有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部分地区属于条件β趋同。同时从检验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一指标对于四川、陕西两省经济趋于自身稳态起着显著推进作用;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这一指标对于新疆经济趋于自身稳态起着显著的推进作用;专利授权数这一指标对经济趋于稳态的推进作用并不显著。

       4.俱乐部趋同检验结果

       将九个地区利用SPSS聚类分析划分为两个俱乐部即经济增速较快的俱乐部(陕西、重庆、四川)、经济增速较慢的俱乐部(广西、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对两个俱乐部分别进行绝对β趋同的检验。通过Hausman检验说明两个俱乐部的回归都应选择随机效应方法进行回归,但回归结果中F检验未通过,拟合优度为负,说明回归模型不具备说明问题的能力,遂采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0,表11所示。

      

       从表10、11中结果可以看出方程均通过F检验,在经济增速较快的俱乐部中,模型拟合程度较高,

的系数小于零,但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所以无法说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俱乐部内存在绝对β趋同。经济增速较慢的俱乐部中

的系数显著小于零,但方程拟合度较低,模型用于说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俱乐部中存在绝对β趋同现象的能力较弱。因此,以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衡量增速较慢地区中是否存在俱乐部趋同的指标,即考察增速较慢的地区其经济增速是否趋于一致,从而间接说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否存在缩小趋势。通过Hausman与F值检验结果,回归模型采用固定效应的固定影响方程形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2所示。

      

       结果表明,方程的

提高,模型解释能力增强,F检验通过,同时人均GDP增速的系数显著小于零,说明地区间经济增速趋于一致,即存在俱乐部趋同。综上所述,经济增速较快地区不存在俱乐部趋同,增速较慢的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趋同。

       五、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思考

       从检验结果中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整体存在绝对β趋同、部分地区存在条件β趋同以及在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六个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趋同。经济带地区存在绝对β趋同说明经济落后地区拥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有趋于一致的趋势,政府只需要进行有限度的干预即可,同时应对各地区施以全方位的支持而不单单是某几个方面的支持,这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只有对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使其经济得到增长,才能进一步挖掘属于各地区自身的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地区存在条件β趋同说明除了云南、重庆之外的其他地区存在趋于各自稳态的趋势,而云南、重庆两地对于各自稳态的趋近不明显。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同时通过制定有利于加快地区投资的政策,引导市场资本向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在对地区进行投资时,应将投资方向集中在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上,通过建设各地区主导产业,并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来促进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以使国家的投资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使地区经济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国家应注意对各地区尤其是发展落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教育事业的支持,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科学技术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因素对一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发展落后地区的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延缓甚至逆转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生,这对于落后地区向各自经济稳态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都大有裨益。并且,从条件β趋同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四川、陕西两省经济趋于自身稳态起着显著的推进作用,所以在四川、陕西两省可以将加大投资力度作为政府支持政策的主导方向;同时,增加就业人数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趋于自身稳态起着推进作用,所以对于该自治区的政策方向应集中在如何提高地区就业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上。俱乐部趋同的检验结果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地区根据人均GDP增速可以分为增速较快的俱乐部和增速较慢的俱乐部,其中增速较慢的俱乐部中存在绝对β趋同。属于增速较快的俱乐部的三个地区——重庆、陕西、四川,经济水平较高,同时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动力较强,政府可以减小干预力度,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使这三个地区得到很好的发展。属于增速较慢俱乐部的七个地区——广西、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经济水平较低同时发展速度较慢,其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动力较弱,若要使增速较慢俱乐部向更高水平的俱乐部趋同,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这些地区,这七个地区中,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属于民族地区,四川和甘肃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增速较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对这些地区进行倾斜,以政府软实力打造地区硬实力。从俱乐部内部来看,增速较慢的地区即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其相似的经济水平以及拥有经济趋同的趋势,这七个地区间应当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政府应当做的是在这些地区间架构合作的桥梁,引导这些地区进行合作,做好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的建设,以保证地区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并通过分析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发展地区间产业的互补性从而加深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发挥好地区间经济合作的纽带作用。

       收稿日期:2016-06-05

标签:;  ;  ;  ;  ;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趋势类型研究_人均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